胡西新 (浙江紹興市高級中學)
當代教育管理以過程為取向,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管理過程觀,具有新的特征,如教育管理是開放生成的過程,是有機互動的過程,是合作共享的過程。然而,目前高中教育,更多傾向于文化知識的學習,成績成為評判學生是否優秀的標尺。高三后進班級的學生在成績上并沒有優勢,喪失信心的教師及學生會忽視勞動教育對改變高三后進生有著積極作用。
教育的開展離不開學校,學生作為個體不僅要完成知識上的學習任務,還要同時參與人際交往、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最基本的實踐就是勞動,而班級勞動是最基礎的勞動。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將班級的值日安排妥當,如組織大掃除,讓考場衛生在限定的時間內達標,班主任要有目的性地展開班級勞動教育管理工作。
通過研究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激勵強化理論,并在勞動教育管理過程中應用此項原理,筆者在實踐中總結了開展勞動教育管理的“一次協助、二次實踐、三次完善、多次重復”的專人一對一勞動教育管理方式。具體方法為:班主任針對性地培養班級勞動委員,在不同勞動的第一次勞動實踐中指導勞動委員切實合理地領會勞動內容、分配勞動任務、完成勞動實踐,并結合勞動實際總結值得注重的細節;在第二次相同勞動實踐時,放手勞動委員協調安排勞動事宜并總結經驗;在第三次實踐中探尋省時省力的技巧,并經過多次實踐成為班級勞動實踐的領頭羊,合理自主安排所有勞動活動,讓學生在心理上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在每一次的勞動實踐后,班主任都要給予學生勞動管理者一定的激勵。高三后進班級的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得到肯定,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提升自信心,從而在改善班級環境的同時,提升了學生學習信心。
班主任要有挖掘班委、培養班委的意識。通過有針對性地選定班級勞動委員,培養其領導能力,傳授其工作技巧,協助其積累經驗,使得勞動委員成為勞動實踐的主導者,在實踐中及時協調勞動人員、合理分配勞動任務,在脫離班主任的情況下,保質保量地完成勞動任務。只有合理選擇具備才能的學生,才能有后續勞動的成效。在一次次的勞動中,不僅負責學生得到了鍛煉,獲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其他學生也因為付出勞動獲得表揚認可,在每一次完成勞動的過程中讓高三后進生意識到自身的價值,逐漸建立學習自信。
班主任在培養班委的過程中,要敢于相信后進生的自主實踐能力,勇于讓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放手讓勞動委員帶領班級學生進行勞動實踐,對勞動結果采取積極的正面評價,增強學生的勞動自信,樹立學生的勞動意識,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勞動實踐的領導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每一次的勞動實踐結束時,匯總常見的勞動問題,以勞動問題為切入點,引導激勵勞動委員自己汲取班級同學意見,總結經驗,對每一次的勞動都做到熟能生巧,成為班級勞動實踐的領頭人。具體可以利用班會課等時間,以問題鏈的形式激發學生思考,探尋最佳的解決勞動實踐問題的途徑,逐漸培養后進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就試場布置問題召開班會討論,教師提出如何能夠高效完成考場布置任務的問題后,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發言。有的學生認為需要提前做好工作分配,并及時告知個人。在思考過程中,學生在無形中培養了自主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高三后進生欠缺的就是自主規劃意識,學生可以在勞動實踐中逐漸培養自主規劃意識,只有具備主人翁意識,明確自身想要完成的目標,才能發自內心地做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勞動中的所感所悟遷移到高三的學習中,對高三后進班級的學生的轉化會有積極的影響。
在勞動實踐中,應給予勞動委員一定的暗示,促進其形成高效高質量的勞動習慣。平時的勞動要在保證完成勞動任務的同時,關注勞動細節,勞動細節分為實踐活動本身細節及勞動者自身的實踐細節。勞動委員關注每一名勞動者的勞動過程,分析其優勢和劣勢,為勞動安排奠定基礎,形成部分固定的模式,做到不僅完成本次勞動任務,還要挖掘有用的經驗,探尋節約時間、提高勞動效率的方法,從而提高勞動質量。而勞動的細節教育可以逐漸過渡到學習中,讓后進生體悟學習細節及提高效率的重要性。在高三的勞動教育中滲透效率提升意識,從一開始考場布置的手忙腳亂,到后來安排有序高效完成任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奮斗意識,學生也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對高三的艱苦奮斗征程增添了自信。
無規矩不成方圓,勞動制度是班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定制度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尊重后進生,在班主任制定的粗略框架下,學生結合自身的勞動實踐經驗,完成細節補充,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感悟,才會在勞動實踐中起到有效的約束作用。對于高三后進班級,獎勵也能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讓學生有被認可、被需要的感覺,進而激發后進生勇于拼搏。對于后進生,批評的話語已不起任何作用,而更多的則會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隔閡,最終導致學生對老師的話沒有任何反應。而在勞動后給予后進生表揚,能緩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讓學生漸漸地喜歡上班級,提升自身的主人翁意識。但是表揚也要有度,適當時候的懲罰能更加穩固班規。在規矩下,學生集體榮譽感更加牢固。
勞動教育不但是身體上的鍛煉,也對學生心理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有典型的案例。陶行知創辦的每一所學校(包括幼稚園),勞動教育都有聲有色。學生從小受到勞動鍛煉,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也對增進理解社會起了不少作用。因此,教師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講道理的層面,空講一番大道理并不能讓勞動者有深切的體會,只有讓勞動者親力親為,參與實踐,感受過程,才能從內心深處促進勞動者對勞動的理解,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后進班級的發展,需要通過勞動教育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從非成績角度促進后進生的成長。
后進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班主任在培養后進生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可以應用激勵強化理論促進學生習慣的養成。在學生勞動實踐過程中,班主任要制定不同等級的目標,每完成一項目標都給予后進生一定的言語表揚或榮譽稱號等進行鼓勵,實現強化的過程,進而激勵其完成更高等級的目標,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幫助學生樹立要養成良好的勞動行為習慣的思想,為改善學習中的不足起到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