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磊 (江蘇連云港市門河中學)
常規信息技術教學往往只局限于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方式,這種教學不僅效率低下,也無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對信息技術課堂進行藝術性重構,采用多種方式提升教學豐富性和活力,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針對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深度學習,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水平。
對信息技術教學進行藝術性重構,首先要轉化學生和教師的角色,讓教師不再擔任解題人、演示人,而是作為出題人,而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負責任務完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延伸信息技術課堂的探究深度。
如在“操作系統安裝”這一節中,按照原本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學習到如何安裝操作系統,習得具體操作方法,而通過轉化角色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操作系統知識的深度探究。教師首先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嘗試安裝一個操作系統”這個題目,要求并寫明操作系統的種類,因此學生就擺脫了原來教學中不問原因只學會安裝W indows操作系統的弊端。學生要安裝操作系統,首先要從網上查詢什么是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有哪些,此時學生就會發現,操作系統(O perating System,簡稱O S)是管理計算機硬件與軟件資源的計算機程序,它和學生生活中常用的各種電腦軟件一樣,都屬于計算機程序,只是操作系統是一種基礎性程序。這樣學生就實現了對操作系統本質內涵的深度理解。在安裝操作系統時,學生還會通過自主探究發現,操作系統有多種類型,在PC 端,操作系統一般分為W indows系列和Linux 系列以及蘋果系統M ac O S 等多個系列,此時家中使用蘋果系統的學生就會理解為什么自己使用的電腦和學校電腦的界面和操作方式不同,而在家中使用W indows系統的同學也會了解到操作系統原來有許多種類型。
通過轉化角色,讓學生不再局限于信息技術知識的操作層面,而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積累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有效延伸了信息技術學習的深度,促進了學生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全面豐富和提高。
以往的信息技術教學只注重讓學生完成某種操作,針對信息技術課堂進行藝術重構,就要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過程,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深度思考,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對信息技術進行創新性學習。
如在“應用軟件安裝”這一節中,學生要學習與計算機軟件安裝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主動關注安裝過程,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進行軟件下載時,首先要找到下載源,此時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我們知道計算機很容易受到網絡病毒的攻擊,那么應該如何在下載時避免下載到病毒,如何尋找下載源?”學生此時就會開始思考,一般來說,直接從網頁上搜索軟件進行下載,是有很高風險感染病毒的,一般一個軟件都有他自己的開發者建立的網站,這種網站是開發者和軟件發行者官方建立的,從官方網站上下載就可以降低下載到病毒的概率。學生在網站上下載到了某軟件的壓縮包,此時教師再詢問學生:“壓縮包里有許多文件,點擊哪一個才可以實現軟件的安裝呢?”學生就會想到之前講解的文件名稱規則,一般安裝文件的后綴都是exe,學生就會點擊exe 的文件進行安裝。
通過教師在學生安裝過程中的詢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針對操作過程中的各種細節進行深度思考,學生通過深思熟慮后探索出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信息技術操作能力。
以往的信息技術教學往往是流程式的,學生僅僅按部就班地模仿教師的操作。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定制任務進行藝術性重構,讓學生通過任務中的探索,拓展學科視野,使其對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模仿層面。
如在“計算機安全”這一節中,學生要學習到如何保障計算機安全,此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定制任務——了解維護計算機安全的技術原理,讓學生不僅會使用計算機軟件進行病毒查殺,還可以了解其中知識實質和相關技術原理。學生首先通過閱讀課本,發現計算機病毒和殺毒軟件的本質——計算機程序,計算機病毒是對計算機產生破壞性后果的程序,而殺毒軟件則是專門清除計算機病毒的程序,殺毒軟件的原理,就是一套判斷特定程序行為是否為病毒程序(包括可疑的)的技術機制。它的判斷規則來自幾個方面:非自身程序行為的程序行為捕獲;基于殺毒引擎機制的規則判斷;引擎與病毒庫的交互作用,通過這些作用和機制,殺毒軟件進行病毒程序的清查。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如何維護計算機安全,更了解到其中的原理和機制。
通過定制任務,可以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的廣度方面進行拓展,這不僅打開了學生的視野,其中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原理也吸引著學生不斷深入地進行知識學習。
對信息技術教學進行藝術重構,就要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讓學生能夠通過信息技術的學習,促進其其他學科的學習,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就能夠實現對所學技能的有效應用,實現了知識的學以致用。
如在“數據收集與編輯”這一節中,學生要學習如何進行數據收集和處理,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這一類技能運用到其他學科學習中,進行學科整合。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往往要記住歷史上某一年發生了哪些歷史事件,有的學生在這一環節出現困難而導致歷史學習停滯,此時學生就可以將歷史大事年表的數據輸入計算機,制作成方便觀察、記憶的表格進行學習。學生首先在數據處理系統中建立一個表格,然后在標題中寫“中國歷史大事年表”,接著學生就通過課本對歷史大事發生年份的相關數據進行輸入,“公元前356 年”和“商鞅變法”輸入在同一行不同列中,接著“公元前221 年”和“秦統一中國”排在下一行,學生在對數據的輸入中,在腦海中自動回顧所輸出事件的歷史概況,想起相關的歷史史實,從而讓自己在鍛煉信息技術能力的過程中完成對一些基本歷史事件的梳理,幫助自己鞏固歷史記憶,通過輸入,最終完成了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的制作,學生在進行歷史知識串聯時,就擁有了強大的學習工具,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通過這樣的過程,就完成了學科的整合。
通過學科整合,學生能在其他學科和信息技術的結合中,了解信息技術的具體應用方法,從而對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產生認知,同時促進了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
除了教學方法上的改變,在反思階段,教師要建立學生的自主糾錯機制,讓學生針對自己在技能上的操作錯誤和知識上的記憶和理解錯誤進行有效反思,推動學生反思習慣的建立和培養。
如在“添加字幕”這一節中,學生要學習如何為視頻進行字幕的添加,此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后讓學生檢查作業,形成反思的習慣。教師首先觀看學生所添加字幕的視頻,在發現學生的錯誤后并不直接給學生標出,而是記錄下來,在觀看完整字幕后,教師將所有錯誤都記錄下來,將各種錯誤的類型,例如錯別字、字幕位置錯誤、時間卡點不準確分別列出,然后將這些信息反饋給學生,在反饋的內容中,教師只提及某種類型的錯誤發生了多少次,而不將錯誤直接向學生指出,讓學生進行錯誤尋找,在尋找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對作業從批判視角進行審視,檢查其中的字幕位置是否處于正中央,檢查字體大小是否適合人眼觀看,字符的顏色是否與背景形成重合從而導致字幕看不清楚,通過這樣的審視,學生就能發現作業中存在的錯誤,并針對錯誤進行糾正,糾正之后教師再將正確答案公布,此時學生再次將找出的錯誤進行比對,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反思得正確與否,實現二次修正。
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學生的自主糾錯機制的建立,在這種機制下,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錯誤尋找,從而仔細觀察反思字幕作品,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夠形成反思習慣,扎實學生信息技術知識基礎。
通過藝術性重構信息技術課堂,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方法進行了多角度多方面創新,有效促進了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未來期待有更多學者針對這一領域展開更深層次的研究,探索出更加高效可行的方法,促進信息技術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