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華陽
數學教學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長學生知識,規范學習行為,開拓學生思維,挖掘學生潛能,提升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更高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會困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上課一聽就懂,例題一看就會,練習一做就錯,測試一考就懵,教師一點又會,最后歸因于“粗心”。這是典型的淺層、機械、模仿式學習的結果。而指向數學本質,建構知識框架,培養高階思維的深度學習能帶領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體驗學習的發生,促進知識的生長,提高數學素養。深度學習主張學生自主深度思考,鼓勵學生批判性地探究新問題,讓學生經歷理解、分析、綜合的過程,將新知融入舊知,建立多元聯系,擴充原有知識結構,重視知識的遷移運用,助力知識生長,幫助問題解決。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嘗試在數學課堂中開展深度學習探究,但出現了一些認識誤區。本文就數學深度學習誤區做以下探究。
誤區一:深度學習即加大題目難度
“因為學生基礎差,不能講難題,所以深度學習無法開展。”這樣的觀念反映出教師對深度學習的第一大誤區。學習難度是學習困難的程度,因學習內容超出了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而使學生無法求解。單一的增加學習難度,容易讓學生承受過多的挫敗感而降低學習數學的興趣,造成學生不經思考與探究,被動接受灌輸式教學的悲劇。作為相較于淺層學習的一種學習理念,深度學習強調理解思考、質疑探究,重視過程、強調遷移,倡導問題解決。
數學深度學習是涉及數學知識的根本,發現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聯,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評價與創造的高階思維,而不是單一加大題目的難度。基礎知識也需要深度學習。
案例1 深度非難度——談基礎知識的深度學習
【原始設計】觀察下列四個等式,探究有理數加法法則:
+1+2=3, -1+(-2)=-3,
+1+(-2)=-1, -1+2=1。
【深度設計】進一步思考:四個等式中得數的由來,將運算過程補充完整。得到如下等式:
+1+2=+(1+2)=3,①
-1+(-2)=-(1+2)=-3,②
+1+(-2)=-(2-1)=-1,③
-1+2=+(2-1)=1。④
追問:①式中括號里的“2”和第一個等號前的“2”是什么關系?②式中括號里的“2”和第一個等號前的“-2”又是什么關系?你有什么發現?
原始設計讓學生通過觀察等式,發現有理數加法法則。學生不難發現符號的變化法則,但有的學生對絕對值的加減的認識依然模糊,所以在計算時還會錯誤頻出。這樣的淺層學習只是讓學生機械記憶后進行重復練習,缺少深度思維的加工。
深度設計通過直觀對比,讓學生發現有理數加法的本質是“絕對值相加”這一重點,凸顯“絕對值”的意義。這樣的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理解數學本質,經歷高階思維。
深度學習需要教師建構單元知識框架,將學習內容分解轉化為學習任務,以任務情境的方式體現出來,這樣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是有一定難度的,但能讓數學學習真實發生。
誤區二:深度學習只適合于綜合問題
“深度學習適合于綜合問題,數學基礎知識不需要深度學習。”這樣的觀念反映出教師對深度學習的第二大誤區。
初中教學,特別是七年級學段偏重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綜合性不強。殊不知“基礎”不等同于“淺層”,“基礎”不等于“簡單”,不能膚淺理解和機械訓練,只有對基礎知識有了足夠深刻的認識,才能為以后靈活運用解決綜合數學問題奠定基礎。基礎知識的學習要求在整體知識框架下加以整合,創造富有挑戰性的任務,經歷知識“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發生過程,充分體驗深度學習,理解基礎知識的本質和地位,在任務解決中體會其價值。
案例2 深度非綜合——談基礎概念的深度學習
【原始設計】問題1 觀察日用溫度計并讀取溫度。
問題2 小明沿著校門前的馬路往左走3米,請說出小明的位置。
問題3 仿照以上事例:溫度計與馬路,畫數軸并探索數軸基本要素。
【深度設計】問題1 一組有理數:-1、2、0、-3.14、10,一條直線AB,能建立起什么樣的聯系呢?
問題2 直線是圖像,有理數是數,有什么關聯?
問題3 如何表示這些點?有什么樣的規律?
問題4 嘗試動手操作畫一畫。
原始設計中教師使用“溫度計”或“馬路上往左走往右走”的例子來引入數軸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數軸的形態,所謂“知其然”,但是學生未經歷深度學習,對于數軸的三要素及下標的標注規則都是被動接受和背誦記憶的,這為后續利用數軸比較大小埋下了隱患,部分學生還是會出現下標位置標錯的現象。
深度設計中學生能聯想到的“數與直線”的關聯就是把數標到直線上。教師通過追問“如何將數標到直線上”,引發學生對表示的規律做深度探討。通過實踐操作畫一畫,直觀反饋學生初步認知。學生操作后出現單位長度不統一、正方向不一致、數的大小排列有矛盾、沒有顯示直線特征等問題。通過比較發現:單位長度統一的必要性,規定原點正方向的重要性,從左往右由小到大的必然性。伴隨問題的探究,知識難點的呈現,“數軸上的點和實數一一對應”的關系也就自然生成了。
這樣的問題串具有起點低、開放性強的指向。學生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法可復制,要發揮思辨能力,在觀察→猜想→描述→驗證→試錯→糾正→概括→推演→應用的過程中,觸及知識本質,鍛煉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和批判性,實現高階思維。
誤區三:深度學習不適用于學困生
“學困生不需要深度學習。”這樣的觀念反映出教師對深度學習的第三大誤區。日常學習中,不能有效完成作業,調研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往往被看作“學困生”。大家普遍認為他們能記憶和模仿已經很不錯了,深度學習是不可能的。在強調機械模仿的淺層學習中,表現不佳的學生只能說明其記憶背誦能力的欠缺。事實上,因為長期的機械模仿獲得高分的“偽學霸”,在重復練習上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當學習難度加大時,他們便往往不會思考和探究,產生斷崖式退步。“隱形學困生”壯大了學困生隊伍,深度學習迫在眉睫。教師要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和能力基礎出發,循序漸進地設置思維進階的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深度分析、積極評價,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發散性和創造性。
案例3 深度非學優——談學困生的深度學習
【原始設計】問題1 求解分式方程:
問題2 如何實現去分母?
【深度設計】運用已有知識求解分式方程,分享做法和依據。
學生給出了多種方法:
方法一:“交叉相乘法”得4(x-1)=3x,然后用已學的方法求解。
方法三:“分式的基本性質法”,將等號左側分子分母同乘3,等號右側分子分母同乘4,即,構造分子相同的局面,因為分式相等,得到分母也相等,即3x=4(x-1)。
方法五:“去分母法”,仿照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先去分母的求解方法。此分式方程亦采用去分母的方法,即方程兩邊同乘x(x-1),使得分式方程變成4(x-1)=3x。
原始設計指向性太強,學生通過模仿僅能想到“去分母”的方法,但因為不能深刻理解去分母的原理,后期經常出現驗根缺失的現象。深度設計中,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和水平解決新問題,運用分數方程運算法則進行知識遷移,解決分式方程運算的問題。通過深度思考,探究分式方程求解的本質,將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凸顯驗根的必要性。淺層學習讓學生掌握兩邊同乘公分母的法則,重復記憶、機械模仿訓練,不會思考的后果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還是會出現忘記驗根的“粗心”錯誤。
總之,深度學習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做到知識遷移、舉一反三。深度學習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對數學知識進行分析與思考后,自然形成知識結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深度挖掘,從而滲透數學核心思維,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