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中心小學 林愛治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入同伴閱讀教學機制,促進課內課外閱讀的直接對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閱讀感知體驗機會。同伴閱讀就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閱讀組織形式,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在相對固定同伴的協助下完成閱讀任務。同伴閱讀的學習優勢主要體現在集合集體力量,對閱讀內容展開深度發掘,讓閱讀認知自然內化,促進學生群體的整體進步。教師要正視同伴閱讀的價值存在,在語文教學中科學應用這一機制,為閱讀教學注入豐富動力。
閱讀是有生命的,同伴閱讀講究團隊合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多向合作,形成學習合力。在課內課外閱讀對接時,教師要求學生成立同伴閱讀團隊,在閱讀內容收集、閱讀方法交流、閱讀信息共享、閱讀效果評價等多個方向展開合作學習,以提升閱讀學習品質。課內課外閱讀對接時,學生個體操作存在一定困難,如果有同伴的支持,可以縮短探索過程,提升閱讀效率。教師在同伴閱讀團隊組織時做出一些指導,能夠給學生更多現實幫助。
如教學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故宮博物院》,這是一篇說明文,教師先引導學生展開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的分析,讓學生對不同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做具體判斷,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特點有了一些直觀認識。為激發學生閱讀思維,教師鼓勵學生展開橫向聯系,收集教輔材料上的一些內容,準備在學習小組內展開交流,對故宮進行具體介紹。學生手中都有一些輔導材料,其材料信息比較豐富,教師給出具體設計,學生都能夠主動展開收集和整合處理,很快就形成了課內課外閱讀對接。有學生找到故宮建筑說明文本內容,也有學生找到故宮經歷的幾次劫難故事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做互動交流學習,學生對故宮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為開拓學生閱讀視野,教師借助網絡展開信息收集,找到許多照片信息,還有視頻內容。教師對這些內容做優化處理,讓學生有了更多觀看的機會。學生從在閱讀信息、觀看操作過程中,對故宮全貌和其突出特點有了客觀認識。
教師讓學生收集教輔材料上的內容,對文本閱讀形成支撐,促進課內課外閱讀的對接。教師借助網絡收集信息展開對接處理,為學生提供集體閱讀討論的機會,讓同伴閱讀順利展開。學生接受信息更為豐富,對故宮的認知也會更為全面。學生對課外的相關材料和信息比較敏感,自然能夠形成鮮明的閱讀認知。同伴閱讀講究互動學習,在閱讀信息收集過程中,學生大多會有橫向聯系的意識,在廣泛互動閱讀交流中建立閱讀能力。
教師需要給學生準備一定量的閱讀素材,如果能夠借助同伴閱讀的團隊力量,在更廣泛的視域內收集課外閱讀素材信息,勢必能夠為課外閱讀學習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學生進入同伴閱讀有多種通路,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學生課外閱讀交互已經沒有任何障礙,可以隨時借助網絡展開交流學習。教師針對性布設閱讀內容收集任務,提出具體的閱讀要求,可以讓學生順利進入閱讀學習環節,并在多重互動交流中達成學習共識。
學生在課內閱讀時,能夠快速進入文本核心,對其主要內容和表現情感做對應探索,而面對課外閱讀內容時,往往關注其情節或者人物命運的情況,如果教師能夠針對學生閱讀學習實際需要推出一些閱讀任務,可以成功調動學生學習思維,形成最為鮮活的閱讀認知。如教《窮人》一課時,教師在課前給學生布設預習任務:利用多種渠道收集俄國時期的小說名著,或者是一些小說梗概內容,傳遞到網絡交互平臺上。教師不斷收到相關信息,并做出一定篩選,最終選擇一些內容,在課堂上展示出來,要求學生做課內課外閱讀對比。教師對小說背景做介紹,鼓勵學生結合小說情節,對其主旨做歸結和解析。學生都有閱讀經歷,自然能夠從更多角度展開分析解讀,其閱讀體驗更為豐富多元。教師對學生閱讀感知體驗表現做出歸結,肯定學生的閱讀學習成效。
學生對俄國小說并不熟悉,通過網絡信息收集,開闊了視野,從對比閱讀中得到更多體驗。同伴閱讀對閱讀教學形成更多支持。同伴閱讀互動形式多種多樣,借助信息收集活動展開共享活動,也能夠產生豐富調動力量。
教師在設計課內課外閱讀活動時,需要有創新意識,針對學生閱讀需求實際做出具體規劃和組織,讓更多學生能夠快速行動起來,順利進入課內課外閱讀互動交流之中。網絡辯論、信息展示、故事會、演講比賽、主題作文、鑒賞閱讀、閱讀經驗交流等,都屬于同伴閱讀操作形式,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閱讀感知體驗的機會,教師要做好匹配性設計,以提升其閱讀體驗水平。同伴閱讀沒有固定形式需要遵循,教師可以征詢學生意見,精心選擇操作形式。
課內課外對接閱讀,要求學生對課內文本內容有深入的閱讀,還要對課外閱讀素材做整合處理,這樣可以建立關聯認知。在教學《月光曲》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對主要情節做出梳理。為調動學生延伸閱讀熱情,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貝多芬創作《月光曲》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做對比閱讀:貝多芬創作這首世界名曲時,的確發生了一些事情,但與課文描繪的不是完全相同,閱讀這篇文章,你會有哪些發現呢?你能夠設計什么樣的思考問題?可以組成學習小組展開互動交流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閱讀課外相關內容,并組建學習小組,利用問題設計機會,對文本展開互動交流學習。教師對學生互動學習表現做出針對性評價,學生參與互動交流的熱情很高,課內課外閱讀形成有效對接。
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會產生更多閱讀疑惑,這是最為正常的現象。教師讓學生設計一些對比性閱讀思考問題,需要學生做多重對比分析,還要對問題設計價值度做考量,這對學生閱讀思維是一種重要沖擊。學生在閱讀思考和互動交流中形成閱讀體悟會更為豐富。
讀寫結合是最為常見的訓練形式,教師在課內課外對接閱讀設計時,要求學生利用同伴互動形式展開相關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契機。讀寫包括“讀”和“寫”兩方面,不管哪一個環節,都關涉課內課外對接的問題,教師讓學生借助網絡交互平臺展開讀寫交流活動,可以形成同伴閱讀學習效果。學生利用網絡展開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動早已成為生活常態,教師讓學生在讀寫操作體會交流中完成認知內化,可以帶來豐富的學習動力。
學生對讀寫訓練比較熟悉,教師需要對其呈現形式做創新處理,以形成嶄新的學習成長點。在教學《少年閏土》時,教師先與學生一起閱讀文本內容,然后選擇經典文段做鑒賞分析,讓學生找到閏土肖像描寫段落:“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學生能夠從特征描繪角度展開思考和分析,教師隨之布設仿寫任務:利用課余時間,尋找身邊熟悉的人物,對其進行肖像描寫,要注意做好觀察,寫出其突出特點。仿寫完成后,在班級網絡交互平臺提交仿寫內容,可以用手機拍照形式呈現,并對其他同學作品展開評價活動,評選出最佳仿寫作品。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認真觀察身邊人,展開對應描寫操作。在網絡互動環節,學生發言踴躍,學習交流順利展開。
教師設計了仿寫任務,這是最為典型的讀寫訓練。學生借助網絡做互動評價活動,形成多重讀寫交流,從交流中獲得更多體驗認知。教師鼓勵學生做評選操作,給學生提供個性施展的機會。學生在讀寫交流中獲得的學習認知更為豐富,促進其學習認知的轉化。學生對讀寫結合有個性理解,對同伴閱讀互動也有特殊感知,教師需要做好對接工作,確保同伴閱讀操作程序順利啟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倡導課內課外對接訓練,教師借助同伴閱讀機制展開教學設計,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發,創設豐富的閱讀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閱讀綜合素質的培養。課內課外閱讀需要多點對接,同伴閱讀能夠借助團隊力量展開閱讀交流,在閱讀內容收集、閱讀文本解讀、閱讀活動組織等方面提供更多成長動力,教師要做理性設計和組織,利用同伴閱讀優勢條件,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閱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