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董旭午 (江蘇泰州中學)
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中都蘊含著豐富的“語文”,關鍵是教師要善于教學生去發現,進而真正學活、學會、學通透。為此,教師對現行的中學語文必修課程做必要的拓展,開設了“生活和自然現象中的‘語文’”這一專題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安排了如下兩次講座,下面就依次做介紹、談體會。
這次講座所教授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命名中的“語文”
這一部分,首先引導學生留意身邊人的大名、小名、綽號,并從中發現“語文”。如某人近視程度深,眼鏡從不除下,同學們看見他就喊“眼鏡”,這是運用了借代修辭。這種命名方法就蘊含了修辭藝術,而這種修辭藝術就蘊含“語文”。再如,古人十分講究取表字,而這表字與本名的意義往往是有關聯的。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名與字的意思相同,可以互相解釋;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和不及,取其制衡之意,等等。這也是命名藝術中的一種“語文”現象。
其次引導學生留心發現店名中的“語文”。一些招牌上的店名,其實都蘊含著“語文”。例如:
諧音聯想型——“維利康”面包房:蘊含“唯一的希望在于顧客您的利益和建康”的寓意。
比喻形象型——“光合作用”書店:把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陽光轉化為營養比喻為人通過閱讀把書本轉化成知識能力。
只要留心,學生就會從各種店名中發現“語文”,進而隨時隨地享受學語文的樂趣。
2.廣告中的“語文”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廣告。廣告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令人眼花繚亂。
請先看這則廣告: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是聯想電腦的廣告詞,可謂一語雙關。它既指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聯想,也指大家的工作、生活離不開聯想集團的產品,并以設問的方式引起廣大消費者的注意。
除了商業廣告,還有一些隨處可見的公益廣告。下面,就是一些由生硬冰冷轉向柔軟溫馨的公益廣告案例,后者充分展現了“語文”的魅力,體現人文關懷,令人感覺特別溫馨,樂意接受。如:
生硬冰冷型 柔軟溫馨型
請勿喧嘩!
悄悄地來,悄悄地去(閱覽室)
禁止踐踏草坪
請不要踩我,我會痛的(公園)
請節約糧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餐廳)
請節約用水
希望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我的眼淚(盥洗室)
3.節日中的“語文”
每年都要過一些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其實,在過這些節日時,都會與“語文”相逢。
先來領略一下“春節”中的語文。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貼對聯是春節的文化。對聯寫作要做到詞性相同、結構一致;平仄對應、音韻協調;內容相關、意境完美,這就是“語文”。對聯要求做到字數相等、對仗工整是為了達到整齊的建筑美;要求平仄相對、音韻諧調則是追求有節奏的音樂美。再有,像元宵節吃元宵、做紙燈、猜燈謎等,這里面也都蘊含著豐富的“語文”。不僅如此,節日里悅目的景象、美味的佳肴、歡愉的氣氛等,都無不在渲染著氛圍、愉悅著心情,這本身就是渲染和烘托;節日里的準備、對遠方親人的等待,這是在做充分的鋪墊;節日里對長輩的祝福,這更是一種美好的襯托。這一切,只要生成一雙“語文”的眼睛,就會隨時隨地感受和發現。
這次講座所教授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植物中的“語文”
柳條,學生都很熟悉。這一部分就從柳條談起,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語文”。“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所謂“楊柳風”,便是春風吹動楊柳纖細的枝條,來回搖蕩,左右飄拂,像一簾碧色的清風。因“柳”與“留”發音相似,古時候送別的碼頭又一般種有柳樹,人們便折柳送別,以此表達彼此難分難離、戀戀不舍的心意。李白詞里的秦娥望著“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不由得想起分別許久的愛人;看見人們折柳贈別,白居易不禁傷感萬分,寫下《青門柳》:“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以此抒發傷春嘆別之情。再有,柳枝柔軟纖細,一般比作女子的腰,如“玉肌花臉柳腰肢”“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楊柳腰枝,春來尚怯銖衣重”等詩詞佳作。柳葉彎彎且細長,可比作女子的眉,后世廣有“柳葉眉”的美稱。
詩文中的“柳”,可謂意蘊豐厚,“語文”味道十足。其實,自然界中的各種植物,只要肯賦予它們詩情畫意,那何嘗不又是一個“語文世界”啊!
2.氣象中的“語文”
濕漉漉的雨季,也是一個深蘊著“語文”的世界。不妨就先由梅雨切入,引領學生去發現、品味氣象變化中的“語文”。
梅雨季節,細雨綿綿,連月不開,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不知曾喚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愁思。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疊寫三句,極言愁緒之多之廣之長,兼興中有比,韻味悠長,為傳誦一時的名句,賀鑄也因此獲得“賀梅子”的雅稱。這個季節,若能遇上幾天晴好天氣,就像久旱遇甘霖一樣,心情自然是輕快舒暢的。宋代曾幾《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改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其實,一年四季的氣象都蘊含著語文密碼。用心品味這些氣候現象,就能深刻地感受其中的“語文味”。
3.季節中的“語文”
一年四季的變化中也蘊藏著“語文”,季節更替,四季輪回,每季都有獨有的風景和韻味——春的希望和勃發,夏的積蓄和繁榮,秋的成熟和穩重,冬的磨礪和考驗。不同季節會有不同景致,也會有不同的“語文”意味。
春天,大地回春,萬物生長,最能觸發詩人的詩興。如孟浩然《春曉》中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以一句“處處聞啼鳥”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由此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進而體味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悟得春光的寶貴。
夏天,一年最炎熱的季節。杜甫《夏夜嘆》中的詩句“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白居易《觀劉麥》中的詩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不僅寫出了夏季的炎熱,同時也道出了夏季晝長夜短的規律。
可以說,詩的產生就是一種自然現象,或是一種生態現象。在這個生態系統中,詩人、詩歌和自然構成了一個圓滿的生態系統,互相得到滋養、成長。語文宛如一個自然、生活共同孕育的特殊生命體,它時刻在用自己最為接近自然和生活的方式來表達和傳遞著真善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我們設計、開發和實施這一專題講座,就是為了教會學生去感受、悟得、發現“語文”。社會、自然、人和“語文”融通了,也就一通百通了,也就可以學通悟透了。學生學通透了,就會真有興趣。學生真有興趣了,就會主動地學習和感悟語文,并養成良好習慣,從而過高品質的語文學習生活,做一個體悟通透、學習自覺、核心素養高的語文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