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區直幼兒園 吳清欣 張 娟
幼是指幼兒園,小是指小學,銜的意思是用嘴含著,接是接觸、連接。通俗地來說,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往前一步,小學接一下,形成教育合力。2019年學前教育宣傳月中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季湄的觀點是:幼小銜接是與小學銜接,以此培養幼兒入學的適應性,不是幼兒園小學化。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了《幼兒園到小學不是翻山越嶺》的文章,主要闡述了從幼兒園到小學,不是翻山越嶺,不是跳躍大溝深壑,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種自然延伸和過渡。
2012年教育部研究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孩子素質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建議以下才是“幼小銜接”的正確打開方式。(1)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在幼兒園和家庭生活中,要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2)學習能力:豐富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在數學的學習能力準備上,充分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為之后小學的系統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3)入學意識:幼小銜接最需要的就是讓孩子有入學的愿望和興趣,讓孩子對上學有心理準備。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錢志亮提出:幼小銜接不是搶跑,而是提高幼兒的入學成熟水平,他認為的入學成熟水平包含八大能力,實際與《指南》中的五大領域的目標不謀而合,他更重視學習品質與各項能力的銜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系教授馮曉霞認為:評價一個孩子做好幼小銜接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首先,看是否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新事物是否有探索的欲望,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要關注幼兒的社會適應性,也就是說幼兒能否主動融入集體,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的能力;最后,是否具備生活自理能力,如收拾書包、做值日等。
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大幅提升了入園普及率,保育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各地也高度重視并積極探索學前教育如何逐步推進。但是,幼小銜接工作仍是教育改革的薄弱環節,對幼小銜接理念認識不到位,行為出現偏頗,破壞了教育的生態環境。
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是兩個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的階段,兩者在教育環境、課程安排、教學方式、評價制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科學做好幼小銜接,不僅關系到每個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還關系到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以及億萬家庭的和諧幸福。
幼兒教師銜接教育能力不足,家長銜接行為不科學,信念不堅定,導致銜接的方式、內容小學化,嚴重危害了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幼兒時期是人生的開始階段,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習慣培養、能力養成的重要時期,如果這一時期能形成良好的性格、習慣,將會有利于他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每一個從幼兒園出來的孩子都要進入小學,幼兒園有責任為他們順利進行小學學習乃至以后的學校學習做好相應的銜接準備。
要做好幼小銜接,科學、專業的引領是關鍵。作為教師,我們要以《指南》為抓手,學習各種學前教育專業書籍,不斷加強理論專業知識的學習,積極參與教研活動,教研中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注重家長的實際需求,把居家育兒的困難作為教研學習的內容。例如:家長認為自己缺乏專業技能不能做好幼小銜接而產生育兒焦慮,我們可以進行專題教研,找出解決方法,如關注幼兒教育方面的公眾號、一對一線上線下交流指導等。參加線上幼小銜接各項培訓活動,如釘釘線上樂學活動,網絡的專家講座為我們指明了幼小銜接的方向。除此之外,還可以向家長推送關于幼小銜接的教育內容,如繪本閱讀、科學實驗、居家游戲、生活自理能力推薦等板塊,這些內容的設計體現了幼兒幼小銜接的八大能力與重要的學習品質。
幼小銜接并非是大班特有的活動,應是從入園第一天就已經根據幼小銜接八大能力的要求有計劃地銜接準備。
1.基礎準備
小班幼兒從家庭的環境過渡到幼兒園環境,是他們進入社會、融入集體的重要轉折點。面對幼兒園全新的環境,我們可以通過階梯入園的方法,利用自主游戲的魅力讓幼兒情緒穩定,以此順利地適應幼兒園生活,然后循序漸進地進行自我服務意識的培養,以此達到適應社會的目標。例如:小班在戶外活動中要求幼兒習得基本平衡、走、跑、跳、攀爬、鉆等技能的同時,幼兒的運動協調能力有了準備,而在運動中體現的幼兒專注、傾聽、探究等品質又讓幼兒學習習慣與社會性得到了發展。
2.專門準備
針對大班幼兒年齡特征,我們在做好基礎準備的同時要做好幼小銜接的專屬準備。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1)調整一日生活作息。適當增加集體教育課程,把集體活動的過渡時間調整為10分鐘。(2)課程設置。適當增加繪本閱讀、社會實踐等課程。通過大量閱讀繪本,孩子可以發現繪本中出現的高頻字,從而去認讀。社會實踐課程以“我準備好了”為例,幼兒可以采用調查、觀看視頻、觀察等方式發現一年級所需的文具,并規劃外出購買事宜等。通過這樣的課程引領,培養大班幼兒的觀察力、表達力以及做事的計劃性、目的性等,并在此過程中向幼兒傳遞長大的信息,營造心理環境,讓幼兒萌發對小學的向往。(3)行為、學習習慣的興趣培養。可以專門開設“植物種植成長記”活動,以常見的蒜苗種植為例,與孩子們一起探討蒜苗成長的秘密,了解生長的過程,通過對小蒜苗的照料,體驗勞動的快樂,通過與教師、同伴的交流,培養幼兒語言表達以及探索實踐等方面的能力,還可以在此過程中向幼兒傳遞綠色、健康的生活理念。(4)學習能力的專題培養。學習能力是幼兒進入小學最重要的能力,學習能力的核心是思維品質的培養,尤其是數學的統計、分析能力,我們可以開展“小鬼當家”的專題活動,通過制作日歷表、記錄天氣與溫度、家庭收支情況、外出計劃等,讓孩子學會梳理分析問題,并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關系,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此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幼小銜接并不只是幼兒園單方面的事情,小學、家庭、社會等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家長。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環境直接影響幼兒的生活習慣、學習態度等,因此,我們需要家長配合好我們,達到共贏。
首先,家長要有正確的心理定位,放平心態,不要人云亦云,理性對待遇到的問題。其次,激發孩子入學的愿望。幼兒上小學,是他們求學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要幫孩子做好準備,不但要做物質的準備,更要做精神的準備。最后,陪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長關注陪伴得越多,孩子能力、品質也就越高,更有發展的余地。
其次,舉辦“去小學化”專題教育講座,讓家長明確幼兒習慣養成、智力開發、身心健康的重要意義,確保“去小學化”的勢在必行。
最后,推送“去小學化”網絡宣傳活動,包括國家政策導讀、專家建議引領、入學應知事項、幼小銜接誤區等,化解家長的擔心和焦慮,以此幫助家長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科學過渡。
幼小銜接的兩個主體是幼兒園與小學,我們怎樣與小學溝通交流,也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關鍵。
孩子進入小學后的狀態,小學教師最有發言權,我們可以向小學教師發放《幼小銜接調查問卷》,根據問卷調查中的問題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與課程設置。例如:我們根據問卷調查中最焦慮的學習習慣的問題,對于傾聽習慣的培養,我們是通過傾聽繪本、故事、兒歌等游戲我說你做,創設情境,與同伴、親人、老師交流等方式來培養,每個活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有效培養了幼兒語言表達以及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所以,在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方面,我們要做到以點帶面,采用一個中心能力多個基本能力相結合的方式,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幼兒園教師、家長、小學教師等可以進行面對面的有效溝通,總結各自的經驗與做法,共同研討幼小銜接的行動計劃。
總之,幼小銜接工作中還有很多需要繼續探討的內容。比如:如何將向家長宣傳的內容內化并轉化為行動的問題,設置怎樣的課程才能更好地做好銜接,幼兒園與小學教師如何有效溝通等問題,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