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體育運動學校 鄔海鳳
體校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特殊存在,其自創立后,便以培養優秀運動員為主要目標。實際上,體校也的確成為奧運后備人才和競技體育人才的輸送基地。
體校特殊的培養目標,決定了體校學生的學習任務以體育訓練為主。體校整體考評時將競賽成績作為首要考量標準,讓某些教練員更是從理念上堅信競技成績的唯一重要性。這種不重視文化課學習的情況嚴重影響了競技體校中文化課教師“教”與運動員“學”的態度,必然會影響到文化課教學的效果。體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也導致了專業教練和文化課教師之間的地位差異。所以,大部分文化課教師認為自己的學生只要有好的賽事成績就可以了,文化課教學對學生來說并無大的助益。
主觀上認為體育成績是第一位的,學生自然把精力放在訓練上。客觀上要取得良好的體育成績,訓練的時間和強度也必須有保障。“學訓矛盾”是競技體校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長期沖擊著運動員的金牌理念導向,使其文化學習總需要做出一定的讓步,而最終成為置于訓練后的一種輔助形式。
學生處于身體成長期,非常需要充足睡眠。早起訓練,睡眠不足,訓練之后去上課,容易注意力分散甚至打瞌睡,影響了文化課的效果?!皩W”與“訓”的矛盾就顯得尤為突出。
體育生對知識的判斷往往非常直觀。而思政課程的內容卻是很難讓學生相信這些知識是具有實用性的。不僅如此,學生反而會認為這些東西沒用,純粹是強行的政治灌輸。
中學思想政治教科書從文字的表達上看,生動性沒有體現,學生主觀認為學習內容與現實關聯性不大,對人文素質的提升作用表現不明顯。同時,有些思政課程內容超越體校學生的認知難度,學生認識不到思政教育的實用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終點,是衡量教學是否成功的標準。這就要求教學目標要恰當、集中。體校的思政課教學應該以培養具有時代科學精神的體育人為目標,結合體育精神,挖掘出思政課程的價值內涵。依托思政課實踐教學,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體校思政課程從知識體系上看內容廣泛,具有完整的哲學、經濟、法律等人文知識體系?,F實中,我國體育人才往往人文知識缺乏,這不但不利于其參加體育競賽中的人際交往、國際交流,而且在轉型時,又因為知識體系的不完整,面臨轉型困難。所以,必須結合體育生的特色,在思政課中,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適當的教學內容。體校的學生學習基礎和認知能力都相對薄弱,因此知識點不宜過多,但整體上應該形成完整的人文知識體系。
隨著體育市場化發展的深入,很多運動員退役之后都面臨著二次擇業的考驗,以往重視訓練,教學不足、學歷低的缺點顯露無遺。思政課教學目標中必須包含讓學生在轉型時能夠利用的法律、哲學、經濟學等知識,以判斷自己所處的環境、自己的優勢等,這也是作為體育人才應該有的知識體系。
理論知識是支撐,信仰引領最重要。學業缺失可以通過奮斗追補,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卻可能貽害終生。上好思政課,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給學生一生正向影響。對思政課而言,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不是考卷上的分數,而是學生的生活態度、精神力量和人生價值觀。
體校競技比賽雖以個人成績為外在表現,但在比賽中,尤其是國際比賽中,國家觀、集體榮譽感等比成績更為重要。其價值觀會體現在學生言行中,也容易體現在平時的訓練中。所以,必須強化思想政治課育人效果。要明確所有中國青年均是社會主義接班人,需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
體校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有積極的參與意識,若是教學方法能夠吸引他們,是可以創造全新的教學效果的。故應該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方案。
前文述及,無論是體校學生還是教師,均不太重視文化課教學。作為思政老師,有一部分更是認為自己的課程是不重要中之不重要。這種否定的態度,不利于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所以,首先需要優化的是教師。
1.深度掌握自己的課程內容。體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比較廣,這就要求教師對哲學、法律和經濟等均要有較好的知識積累。同時應加強教育教學交流,提升文化課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競技體校的教學任務要求教師不僅要提高運動員的智力,還要培養其非智力因素。因此,對競技體校的文化教師職業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應充分加強文化課教師的學習、培訓、交流,以提高競技體校文化課教師的教育素質,以適應素質教育視角下競技體校文化課教學的需求。
2.了解學生和了解體育。了解受教育對象需要教師加強對體育的認識,增進對體育生的了解。對于體育生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誤區,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之后,教師才不會受其影響。相反,還能夠發現體育生天生的靈活性、開放性以及包容性等優點,從而利用優勢展開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思政課教學內容如何優化,考驗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以及與現實結合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優化,幫助學生理解思政課與現實之間的關聯性。鑒于此,提出以下三結合。
1.思政課教學內容設計與升學要求的結合。升入高校是體校學生提升自我的良好途徑,將升學作為動力至少是發自學生內心的積極性挖掘。故教師應該結合高考大綱,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并以掌握、消化、提高分數作為可見的引導手段,讓學生主動掌握知識。
2.思政課案例與體育人才需求之間的結合。思政課的理論知識很難一下子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佐以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師在案例選擇時應該與體育人才所需的知識緊密結合。應多關注體育界發生的案例并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作為一個體育人才,思政中哲學、經濟、法律等知識是迫切所需的,且要內化為體育生的競爭力。
3.思政課知識設計與體育人才轉型的結合。前面說過,體育生未必一直從事體育事業,將來可能面臨著轉型。教師必須讓學生很直觀地看到思政知識與轉型所需知識的相關性。從另一個角度,這些知識也容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內在驅動力中最現實最活躍的部分。
無論多么好的教學內容,需要達到教學目標,必須有好的教學手段。本文建議教師從生動性、先進性和合作性三個方面著手優化課堂教學手段。
一是生動性。體校學生活躍好動,自控能力不強,所以生動是打動學生的手段。教師要有生動的語言,用語言的魅力感染學生;要有生動的案例,消除學生對思政課的逆反心理;教師應該輔之以生動的肢體動作。思政課的內容,不可能做到每節課都有活生生案例,會有很多比較枯燥和難理解的知識點,此時教師必須用生動的肢體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是先進性。主要是指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教師用現代化手段備課,以PPT形式展示教學內容,不僅有文字,還可以嵌入生動的圖片和音頻。知識展示也更為直觀,容易突出重點,方便學生消化理解。從另一個角度,也更容易和學生接近。
三是合作性。主要是指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課堂是師生的課堂,對于比較簡單的案例,可以學生先講解,教師最后補充升華,帶動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對于課后的案例和課堂討論,鼓勵學生之間組隊合作。很多體育項目以團隊作戰,需要合作。學生的課后作業合作和課堂討論合作,使他們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他們團隊合作能力,提升未來職業轉型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