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城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一般的微課具有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較少、資源容量較小、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主題突出、內容具體、草根研究、趣味創作、成果簡化、多樣傳播、反饋及時、針對性強等特點。要想提高微課的效率,還需要深入比較,才能找到恰切的路徑。
在微課制作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微課和傳統課堂的區別:虛擬場景和現實場景,有空間隔絕和無空間隔絕。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教學和學習方式。
在傳統課堂中,師生面對面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場景是真實的場景,教學是在固定場所當場完成的,教學的活動性強,教學反饋快,教學生成多。對于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能夠及時發現、補救、校正;而且教學補救快,教師能夠迅速完成從發現到補救的全過程。大班化教學中,教師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能夠從每一個學生的一顰一笑中觸摸聽課的效果;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一舉一動中觸摸到知識的難易。這種情緒化的、現場感的教學,便于師生互動。
微課的教學場景是虛擬的。教師在制作微課時,要把學生的活動虛擬化。這樣的課堂,師生無法真實地面對面交流,教師無法監控學生當場的學習樣態,也無法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觀看微課的學生人數較多,教師無法精準把握學情,只能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揣度,這就使得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使用有可能無法有的放矢。
但是,微課有無限的時空優勢,面對學生,教師選擇傳授知識的時間比較靈活;學生也可以是無限多的。這樣容易發揮名師的輻射作用,放大名師資源。
一堂好的微課,首先要能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問題是否指向課堂的教學目標,是一堂課成效高低的關鍵。目標明確了,課堂的走向就不會有問題。圍繞這個目標,要設計好的教學問題。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要能夠面向大多數的學生。
解決這些問題,要靠虛擬情境中的活動,要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高效地討論。這就需要設計教學活動。隨著活動的展開,問題能夠得到很好的討論和解決。
例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微課。我們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作者以“人間的四月天”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點?作者是如何將“四月天”與“你”聯系在一起的?請你仿照此詩,嘗試創作一首詩歌。這樣的幾個問題,可以把學習目標和學習活動連在一起,讓微課發揮應有的作用。
經過省、市、區、校四級微課的實踐和打磨,我們的微課已具有了高效的樣態,以及高效微課的應然要素。
詩人索倫·克爾凱郭爾說“要理解生活,向后看;要過好生活,向前看”。高效微課以目標為導向,根據這些結果相應地進行逆向設計。目標是否恰切,直接關系到一堂微課教學成效的高低。“無目的灌輸,以及孤立的活動,它們與學生頭腦中的智力目標是割裂開的。”[1]微課的教學目標要能夠緊緊圍繞課時的需要、學生的需要、課程的需要,并注意學段的需要。
例如微課《核舟記》一課的學習目標:熟讀課文,能夠讀準字音、節奏;借助注釋,能夠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清楚明了地感知學習任務,也易于發揮微課的效果。
因為微課面對的學生眾多,因此針對所對應學段的學生,我們要仔細研究學情,考慮到高、中、低不同層次的需要,了解學生之間的差距,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考慮所有的學情,教學內容指向最大化。
微課制作時,我們要圍繞這些教學內容,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特別是針對學生容易遺漏的內容,要詳細地梳理。
在制作《春》和《濟南的冬天》微課時,可以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以下兩點:扣住關鍵句段,在朗讀中了解文章的結構、內容、情感;評賞文章寫景抒情的技巧并嘗試用于寫作。這些目標面向大多數學生。我們圍繞這兩個目標,可以選定以下教學內容:
(1)宋求勛評價道,“朱自清的散文,有玲瓏剔透的結構,綿密真摯的情致”。《春》是否有此特點?
(2)郁達夫評價,“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這篇《春》“美”在何處呢?
這樣,微課就抓住了主要內容,能夠面向大多數的學生。
微課借助媒體進行教學,由于受特定的時空影響,時效性比較有限,有時候教學效果不如面對面的教學。但借助微課進行學習,學生有大量的自主時間。在這些時間里,我們如果能夠教授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學生就可以自主學習。如此,學生既便于鞏固線上學習的效果,還可以學以致用,擴大學習范圍。
對微課的學習任務,教師不能僅僅給出標準答案,最好能夠給出答題路徑。例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微課,我們在給出學習任務“請你仿照此詩,嘗試創作一首詩歌”之后,還要給出“寫作支架”,即思考路徑或寫作提示來幫助學生:
首先,確定自己創作的詩歌的主題,主題要集中而明確。其次,選擇一組能表現主題的典型意象,通過不同意象的組合來表現詩歌意境。再次,注意抓住意象的特點,精心選擇修飾語來表現意象的特點。從次,修改詩歌,嘗試變換個別詞語、句式,營造陌生化的效果,使詩歌更加靈動。最后,出示例文,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指引。
在微課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要得體、精練,特別要善于借助屏幕等輔助手段,清晰傳達出教學的內容。“不管您的主題或課目多有趣,為了讓您的觀眾能完全投入,您還必須具備令人印象深刻的陳述技巧。”[2]
教學內容要分層陳述,對于重要的內容,要借助屏幕用紅筆標注清楚,便于學生掌握。例如制作《如何閱讀游記散文里的敘述》微課時,就可以把許多重點知識標在屏幕上,并有幾分鐘的暫停。例如:
這段文字描寫了作者第二次去看壺口瀑布的場景。
作者是按照“溝底→石床→細沙→河心→河→深溝→龍槽→槽頭”的順序來敘述的。他邊觀察邊行走,是按照移步換景的行蹤來寫的。
補充后的句子顯示了文本銜接的最初面目,清晰地恢復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從文段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近距離接觸和觀察壺口瀑布,這是作者抒發情感的基礎。
作者用一個藝術家的獨特的審美眼光去領略、欣賞、感受大自然中層出不窮的美景。
這幾段文字涵蓋了本節課的教學要點。通過標注和暫停,學生可以反復觀看,揣摩,學習。
在微課教學中,師生雖能聞其聲,見其面,但只是虛擬的聲音和畫面。要想落實教學內容,我們就要靠豐富的練習去鞏固。微課的作業宜采用菜單式、分層式、探究式。作業形式豐富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學習的效果就有了保證。
例如,學習了游記單元之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圈畫出其余三課的游蹤,并補充作者省略的游蹤,恢復作者原初的行文思路。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又激發了學生后續學習的興趣。
而微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作業可以這樣設計:先教給學生這兩篇文章的文本圖式;然后讓學生按圖索驥閱讀同類文章;最后讓他們“依葫蘆畫瓢”,學寫“冠狀病毒是怎樣侵害人的身體的”。
沒有評價的教學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有效的評價能夠彌補線上教學的不足。有效的作業可以擴展微課的時空,豐富微課的內容,鞏固學到的知識。例如,針對九年級的寫作復習微課,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按類別整理自己寫過的作文;針對本市中考作文題,想想看,這道作文題和哪個寫作知識點是對應的。上述作業有效落實了微課的學習目標,并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分層設計,針對性強。
微課是基于學生導向的教學,我們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學習關于主題的知識。學生要承擔更大的學習責任。“學生承擔責任,對策略作出重要決定。”[3]學情是一切教學的出發點。
“為了讓學生用技術學習,教師必須接受并學習新的學習模式。”[4]我們必須適應互聯網時代新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師,要接受新的技術,拓展新的學習方式,與時俱進。
任何形式的教學都必須追求教學效果,利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測評。“評估的程序始于教育計劃的目標。因為評估的目的就是要看這些教育目標在多大程度上被實現了,因此有必要采用一些評估程序,以找到每種主要教育目標所隱含的每種行為的證據。”[5]
這樣,微課就能夠精準聚焦學科內容,讓學生拾級而上,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為學生的學習,微課提供了另一種渠道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