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寧國市津北小學 李志美
所謂“泛娛樂化”,指的是娛樂活動走出自身“場所”,即走出傳統我們所熟知或認定的固有“場域”,進而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全新而全面的方式去傳播。特別是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之下,“泛娛樂化”更是得到了快速發展,期間一些新的符號表達與話語方式被創造出來。但是,過度的“泛娛樂化”傾向很有可能演變為“愚樂”的傾向,對于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都會構成諸多負面的影響。
最初的娛樂,或者說從基本娛樂的應有本質來講,只是人們愉悅身心的“調劑品”,如精神文化娛樂活動,相對應來講并沒有外在功利的目的。然而,伴隨著資本邏輯的介入,各種各樣的娛樂被商業行為所包裝,甚至是為單方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變了味兒的娛樂模式背離了娛樂的初衷,而變得更為注重感官刺激與欲望的直觀呈現,甚至是不惜僭越法律與道德,表現出低俗與庸俗。
互聯網是一個“大熔爐”,在融合各種各樣思潮的同時,也很容易基于各類思潮的耦合而產生新的變體。比如:“泛娛樂化”本身源自資本主義所鼓吹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意識形態,而且經由資本邏輯的“合謀”,將主張利益至上,宣揚拜金主義以及利己主義等價值觀念,將其滲透于、偽裝于文化產品之中,迷惑受眾,混淆人們的判斷,造成價值混亂。
總的來講,“泛娛樂化”通過網絡游戲、影視動漫、明星偶像以及暴力色情等內容形式,從多個方面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造成影響。特別是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獨立意識萌發,感覺自己長大了,但是由于年齡尚幼,人生閱歷不足以及知識儲備不夠等原因,使得他們并不能夠有效克服“泛娛樂化”所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甚至還會深受其影響。其中,特別是對學生閱讀的影響,是比較突出的。
“泛娛樂化”時代,娛樂可以說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上網是較為普遍的行為。很多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就是娛樂,而并非將網絡作為學習的工具來拓展自己的課外閱讀。但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各種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難辨,學生由于閱歷尚淺,也更加容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另外,在“泛娛樂化”的侵蝕之下,導致很多學生的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以及誠信意識淡薄。
舉例來講,“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自行車上笑”這一網絡語表現了典型的拜金主義。在這個拜金與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而使得學生將閱讀材料中所傳遞與表現的“真善美”看成是“假大空”與“不切實際”,或者是“早已過時”。
奮發圖強、持之以恒、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知行合一等價值觀與理想信念是小學高年級閱讀中所表達和強調的重點內容,而在“泛娛樂化”環境下,這些科學的認知、理性的思考以及對知識與未來的追求,被娛樂所忽視甚至是消解。學生的價值觀念一旦被扭曲,審美逐步被弱化、丑化甚至是物化,便會變得不明是非,顛倒黑白,越來越討厭閱讀的“無理”與“說教”,更加喜歡娛樂的“實在”與“輕松”。
在“泛娛樂化”的影響下,小學高年級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比較低下,甚至是有抵觸和排斥的情緒,看到“長篇大論”就感到煩躁,他們更喜歡追求表面化的“速成”,追求淺閱讀、零思考。
借助新媒體,人們即使足不出戶也能夠獲得海量的信息,而這也正是“泛娛樂化”的基礎要件和典型特征。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更喜歡追求新奇事物,但很多學生缺乏自制力與辨別力,長期浸泡在嘻嘻哈哈的娛樂氛圍之中,而在現實中遇到點挫折與困難就萎靡不振,甚至是自暴自棄。特別是小學高年級閱讀的篇幅長度與理解難度等都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對于學生學習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樣一來,有的學生并不會在閱讀上投入較大的精力,更不會付諸于實際行動,從更為理性的角度出發去認真研究、學習、改進與提升自己的閱讀方法。相對應來講,對于閱讀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索性就是抄襲答案來應付了事,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明顯不足,不利于良好閱讀習慣與行為的養成。
在“泛娛樂化”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中應當實施文本細讀教學方法,當然如果能夠適當且巧用娛樂化手段來豐富教學內容與方法,則效果會更好。
傳統的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缺乏系統的設計與科學的組織,基本上是教到哪兒講到哪兒,同時采用以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或松散的“放養式”教學模式,整個閱讀教學既比較籠統粗放,也較為沉寂僵硬,閱讀教學缺乏精細化設計,學生學習也缺乏興趣與動力。對此,為了有效改變教學現狀,同時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必須進一步細化閱讀單元的解讀。也就是說,通過對閱讀內容的細化研究,一方面,指引和幫助學生全面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形成積極端正的閱讀態度;另一方面,強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深刻感知中心主題。具體來講,教師要對閱讀教學進行詳細的設計,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閱讀教學目標,詳細解讀教學內容,同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動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研討與交流。
比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17課《慈母情深》一文當中,文章有敘事、有描述,敘述了故事,描述了人物,特別是作者對母親辛勤勞動的描述,可以說意味深長。舉例來講,文章當中這樣描述“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這里連續用了四個“立刻”,用疊加的方法描寫出母親忙碌的工作狀態。這樣,聯系上下文來看,母親塞給“我”的不僅是錢,更是濃厚的愛與滿滿的希望!通過這樣對閱讀內容的細化解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疏通文義,體會文意,感知、傾聽文中人物內心的聲音,甚至是在內心與文中人物對話,更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如不善加利用,很可能會讓學生在“泛娛樂化”之中迷失自我,而如果能夠善加利用,則能夠發揮其獨特而全面的優勢,為學生的閱讀學習而服務。語文閱讀內容是抽象的,即使是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單純透過滿篇的文字去理解背后所蘊藏著的抽象而復雜的情感,也是比較困難的。為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將閱讀材料中的某些重點內容,或者是晦澀難懂的部分,基于多媒體技術的設計來呈現出來,指導學生文本細讀的同時,獲得深入理解。
比如: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6課《田忌賽馬》,文中講述了孫臏通過調換上、中、下等三匹馬的上場順序,最終轉敗為勝贏了齊威王的故事。通過“田忌賽馬”的故事,旨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通篇的文字敘述,學生可能也會理解到其中的意思,但對于某些學生而言,特別是空間想象能力較為不足的學生而言,閱讀完了卻并沒有完全搞懂。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PPT課件,或者是Flash動畫,將孫臏與齊威王的賽馬對陣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組織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在精讀細讀的同時標記或畫圖,甚至是制作思維導圖,學生會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涵,也能夠為閱讀學習帶來良好啟示,有助于良好閱讀行為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