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榮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東洲中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還需要與其他課程融合發展以提升育人效果。筆者在道法課教學實踐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法治文化、生活教育內容,提高學生的道德法治素養,以求培養真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沉淀出豐富且優質的文化教育資源,能夠為我們的道法課注入一股股清泉。
在講述民族團結時,筆者借助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參與討論它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加深學生對民族團結的理解,堅定維護民族團結的意志與決心。在講述愛國主義這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精選傳統文化中的典型案例。有學生介紹了蘇武牧羊,威武不屈;有學生分享了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敬佩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滅倭志向……學生們在分享這些愛國故事時,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對愛國主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優秀的傳統文化能激勵人、教育人、啟迪人。學生們也能在文化的浸潤中提升核心素養,向上、向善、向美。
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筆者在道法課堂中,以青少年已有的法律知識為抓手,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為依據,以“領導干部帶頭進校園上道法課”為補充,逐步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
我校充分利用海門區司法局、海門區教育體育局法制科、海門區法院、海門區檢察院等領導干部帶頭來校上道法課的契機,通過鮮活、警醒的案例講述,讓學生們有所收獲、有所警示,不斷提升法治素養。公安局領導來校上“交通安全記心間”的道法課時,強調駕乘電動車的人員佩戴安全頭盔的重要性。有學生認真做好筆記,把佩戴頭盔的要領和意義牢牢記在心里,回家向親朋好友宣傳和講解佩戴安全頭盔的重要性,還被邀請到社區成為交通安全宣傳志愿者。
學生的法治素養在道法課堂中不斷提升,法治文化的規范教育滲入學生心田。
實踐性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性質之一。學生只有參與社會實踐,才能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思維品質。
為了讓學生弄清楚何為“地攤經濟”,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一項特別的暑假作業:了解地攤經濟發展的歷史沿革、現實原因和價值體現,要求他們既要制作調查問卷,又要形成規范的調研報告。學生參與熱情高漲,自發分組,認真投入角色。最后,在教師、家長的幫助和指導下,學生完成了問卷調查,形成了清晰的調研報告,并交給了當地的政協代表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
在道法課中融入實踐課程,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豐富人生經驗,提升綜合實踐能力,這對學生來說受益終身。
道法課是一門注重學生情感體驗、關注政治認同、培養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的課程,與其他課程融合發展,更能提升育人效果,讓孩子過上健康快樂的教育生活,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