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佳
一直以來,讀與寫的關系是語文教學探討的重點。閱讀是學生深入研究表達技巧和方法的過程,寫作則是遷移運用這些技巧和方法的過程。如何在教學中找到讀與寫之間的結合點,讓學生“閱讀得其法,寫作能力也隨之增長”,語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做一些嘗試。筆者認為,設計指向寫作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或許是一條新路徑。
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閱讀,區別于普通的閱讀,要用兩只眼睛,一只看文本“寫了什么”,另一只看“怎么寫的”。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用第二只眼睛關注文本“怎么寫的”,研究作者用怎樣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思想感情。所以,“指向寫作”,就是指向文本的言語形式,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語用”。
無論是現代文閱讀教學,還是文言文閱讀教學,教師都可以把“指向寫作”作為閱讀策略。與現代文相比,文言文一定程度上更具有重大的教學價值。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一體四面,相輔相成。所以教師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教學設計時,要找到“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這樣的關鍵點,建立和“所言志,所載道”的關系。
基于文言文的特質,教師選擇指向寫作的文言文閱讀教學嘗試,不失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很好選擇。
指向寫作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不是通常所說的“讀寫結合”。一般認為,“讀寫結合”是作文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教師通過讀引導學生寫,在讀中學習寫作。而指向寫作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核心是閱讀。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從語言和表達的角度關注文本,理解文本,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將文本當作純粹的語言知識學習材料,或者脫離作品本身的語言形式大談文化意義。在指向寫作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是核心。
《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塑造了大量生動的人物形象,魯迅先生稱贊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二則》包括《詠雪》和《陳太丘與友期行》,是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如果教師僅僅只是讓學生把這兩篇小短文當作兩個小故事來讀,那么《世說新語》入選教材的價值就大打折扣。教師應該從寫作者的角度解讀文本,在教學過程中確立指向寫作的意識,教會學生一些思維方式。下面,筆者以《〈世說新語〉二則》為例,分析如何在指向寫作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比較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學作品解讀方法。按照對象,比較可以分為同類事物和不同類事物的比較;按照形式,可以分為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按照角度,可以分為橫向比較、歷史比較、流派比較、風格比較等。比較的方法很多,角度不同,延伸出的內容自然也不同。《詠雪》與《陳太丘與友期行》這兩篇小短文,其中可以拿來比較的點也很多。
比如,謝朗和謝道韞分別把大雪紛飛的情景比作“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兩種比喻進行對比,并說一說哪一種比喻更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質感、美感等角度進行分析。“俄而雪驟”這句話的意思是“不久,雪就下得又大又急”。如果單從質感的角度來講,可能用“撒鹽空中”這個比喻來形容雪下得很大是準確的。但是,如果從美感的角度來講,“柳絮因風起”就更勝一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聯系生活常識,通過比較,得出自己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使用比較法,還發展了思維。
聚合思維,是一種能夠把散碎的語言信息進行有效整合、歸納和提煉,以用于特殊表達需要的能力。最經典的聚合思維例子要屬王國維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幾句經典詩句中提煉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要經歷的“三種境界”,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師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行》時,同樣也可以運用聚合思維,引導學生聚焦“魏晉風流”。友人去找陳太丘,太丘不在,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而聽了元方一番陳述之后,“友人慚”。友人為什么前后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元方批評友人“無信無禮”。教師如果止步于此,學生就無法讀出文章的精髓。這時候,教師可以將元方父親、元方、友人三個人聚合在一起,讓學生思考這三人之間共同的精神特質。同時,教師可以整合《世說新語》里另外兩個小故事《人琴俱亡》和《王子猷雪夜訪戴》,學生就會明白“個例”背后的“群像”精神,就能理解元方父親、元方以及友人的行為了。這就是整個魏晉時代的名士風流,天真率性。通過這樣的“聚合”,學生的思維就有了深度和高度,就不會僅僅停留在元方或者友人是否無禮的爭論上了。
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比較、聚合的方式閱讀《詠雪》和《陳太丘與友期行》,感受兩位小主人公不同的智慧。教師要抓住語文學科教學最核心的部分,引導學生“在文本中走一個來回”。讀進去,走出來,這樣才能真正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聚合思維是散點聚焦,而發散思維是由此及彼,是一種從信息原點進行多向度聯想、遷移和延展的能力。發散思維有利于開闊閱讀者的視野,豐厚其情感和思想深度。以《〈世說新語〉二則》為例,教師可以就人物形象、某個精妙的修辭手法運用、文化常識等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
比如,筆者讓學生討論謝道韞、陳元方與《世說新語》中其他聰慧機敏的兒童的形象。七年級學生在小學已經對《世說新語》里的小古文略有接觸,又喜歡和他們年齡相仿的兒童故事,如有著強大的邏輯分析能力的王戎,通過道邊的李樹碩果累累,分析判斷出因為李子苦才導致無人采摘;楊氏子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回應孔君平,智慧委婉,不失體面;說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孔融兒子,小小年紀,便能看透世事,擁有從容不迫的氣度。學生對這些小故事感興趣,便很容易參與到討論中。
講到“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句時,筆者啟發學生進行聯想,思考在古詩文中,還有沒有其他精妙的描寫雪的比喻句。學生調動所有積累,最后想出了許多描寫白雪的比喻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北風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使東川·南秦雪》中的“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對雪二首》中的“旋撲珠簾過粉墻,輕于柳絮重于霜”。學生在知識遷移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產生成就感,體會到文言文學習的快樂。
《〈世說新語〉二則》里的稱謂很有意思,課后“積累拓展”中也對古代敬辭和謙辭進行了介紹。教師完全可以以此為信息原點,引導學生嘗試了解、積累古代文化常識。
綜上所述,指向寫作的文言文閱讀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言文作品的美,也才有可能把這種精妙潛移默化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