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清
(天臺縣街頭鎮中心小學,浙江 臺州 317205)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充分運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生活化數學教學就是將學生的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無縫對接、深度融合,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如果脫離學生的生活而進行抽象的數學邏輯演繹,剝離數學知識的生活化背景而進行空洞的說教,那么這樣的數學教學必然是枯燥的。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向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素材,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化的思考、探究,助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生活化應用。生活化教學,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將學生置于生活化的知識背景中,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將學生置于知識背景中,或為學生提供生活中的資源,如此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僅如此,生活化教學,還能縮短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更加親近數學,使學生感受、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讓學生能夠真正學習到“有意義的數學”和“有價值的數學”。
比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這一部分內容時,有學生遇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壓路機的寬度是2米,壓路機每分鐘能行駛30米,若行駛10分鐘能壓多少平方米?盡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壓路機,但正是由于學生“熟視無睹”,導致學生對問題不理解。因為,在這樣的一個問題中,沒有告訴我們壓路機底面的直徑,從而致使學生產生疑惑。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筆者借用多媒體,創設了壓路機壓路的情境。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壓路機壓路的軌跡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寬就是壓路機的寬度,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壓路機行駛的距離。有了直觀的感知,學生就能在頭腦中形成壓路機壓路的景象。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將筆筒當作壓路機,在桌面上“壓路”,從而明晰、鞏固學生腦海中的景象,助推學生有效解決問題。在這里,生活是助推學生理解的催化劑,同時是學生數學探究的動力引擎。學生在感知、操作的過程中理解了圓柱的側面積,感悟到“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積累了豐富的數學問題解決經驗。
生活化數學教學,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解放學生的感官,引導學生充分地看、聽、想、做,將相關的課程資源整合起來,引導學生感知、實踐。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數學知識的本質,又要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生活化教學,將冰冷的數學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思維。
數學知識是人類生命實踐活動的智慧結晶,是一種“壓縮形態”的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生活化教學,將數學知識“解壓縮”,從而讓學生感受、體驗到蘊含在人類生命實踐活動中的數學知識。如果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只是簡單地識記數學知識、符號,那么學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就是外在的、無意義的。而學生通過生活化的學習,能把握數學知識的知識背景,能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意義,那么學生就能將外在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內在的數學素養。
生活化數學教學,就是要實現數學與學生思維的融合,讓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加工”,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探究數學知識。比如,在教學“整數四則混合運算”(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時,很多教師都是直接告訴學生“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他們看來,只要學生掌握了運算的順序,計算教學就算大功告成。事實上,如果學生不理解運算順序的內涵和意義,那么這樣的順序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種外在的知識,難以成為學生內在的數學認知。如筆者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情境:學校舉行投籃比賽,第一位學生五次投籃分別投出了3分、3分、2分、3分、2分的成績;第二位學生五次投籃分別投出了3分、5分、3分、1分、3分的成績。在比較兩位學生的分數時,學生都能將算式列成乘和加的形式。在計算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無論是哪一類算式,都必須先計算乘法運算,再進行加法運算??梢?,通過生活化教學,學生能洞察到內在算理。教師通過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將外在的“數學規定”轉化為內在的“數學素養”。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規定的唯一性、相容性和不循環性。這樣的教學,促進了數學知識向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轉化。
生活因為數學而富有理性,數學因為生活而豐富多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生活化的知識融入教學中,能讓學生體驗到生活的魅力,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融入數學學習中。教師要充分發掘生活資源,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高水平、高質量地推進高效數學課堂的建構。
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指向“致用”。如何讓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得到最大限度的鞏固和轉化,筆者認為,必須將數學與生活對接起來。實施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促進數學與生活的對接。生活化數學教學不僅具有本體性的教學意義,而且具有工具性的教學意義。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生活化教學設計,開拓生活化的教學路徑,讓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成為一種常態。如教學“和與積的奇偶性”(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之后,筆者出示了一些實際生活型問題,啟發學生用“奇偶性”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如問題:“美術教室中有7排椅子,每排有7把。每排椅子上都坐著一位學生。如果老師每月都要將座位調換一次,李小強同學向老師建議,每一個同學都必須與他相鄰(前后左右)的某一個同學調換座位。李小強這樣的愿望能不能實現呢?這樣的調換能做到嗎?”當學生陷入苦思冥想的時候,筆者適時助力,幫助學生畫出了一張“7×7”規格大小的表格,引導學生用“奇偶性”相關的知識來思考。由于有了數學模型、數學思想方法的介入,學生能將具體的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進而發現這樣的調換是不可能的。這樣的一種貼合學生實際、接地氣的教學,不僅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相關數學知識,更引發了學生對生活的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就能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用“數學的大腦”探生活。
通過生活化數學教學,學生能夠切身感受、體驗到數學的力量,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價值和作用。教師要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關聯起來,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理性追求,可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更加適應社會需要,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