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雷 (甘肅天水市棗園巷小學)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大量青壯年租房到城市務工,進城就讀中小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這已經成為當前城市教育的一種新常態。面對新常態,城區學校必須與時俱進,探索適應新常態的教育管理模式。一切教育活動和管理模式都應該圍繞務工隨遷子女的實際展開,不斷優化教學理念,以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培養為切入點,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生思政教育,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理念,實現教育理念與教學目標的有效結合;落實民主化管理制度,正視學生現實表現,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行為習慣一直被教師所詬病。教育家洛克說:“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因此,學校要將學生的習慣培養作為發力點,緊扣兒童成長的關鍵期,從學生的點滴言行抓起,根據個體差異性,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探索務工人員子女的興趣所在,學校要結合本校實際,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設立各種興趣班,發掘學生興趣。學校也要結合當地實際,融入當地特點,研發校本課程,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感興趣的恰好是一些動手動腦綜合性的文體活動,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內心自然產生對學校的喜愛和依戀,在他們看來學校每天的生活都是積極向上的,就會保持積極地學習狀態,無形中提高了學習效率。
受教育環境、經濟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務工人員子女學習底子薄,不夠自信,人際關系差等。要解決這類問題,必須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正常開展,不得隨意擠占或減少課時。其次,積極“走出去,請進來”,選派骨干教師參加相關心理教育培訓,構筑“專業+全員”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體系。最后,建立“三方協同”心理教育網絡,讓心理學進入家長學校,進入社區相關機構,形成心理教育體系。
學校在變革,學生也在改變,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將現代教育理論運用于教育實踐。學校要積極創設各種條件讓更多的教師接觸先進的教學理念,感受先進的教育文化,學習更先進的課堂教學。廣泛開展“走出去,請進來”,讓教師的理論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嘗試,大膽突破。
切實加強校本研修實效,提升教育科研水平,積極改善教研活動實效。除了常規的教研組教學研討和課題研究外,同時實施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的培訓工作,這兩條線路“雙循環”同時進行,能夠有效提升教師基本功,促進專業成長。還可以采取師徒模式,能力強的教師帶動能力弱的教師,相互交流學習。師徒結對微教研主要優勢是“小快靈”,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形式多樣,并且針對性強。通過師徒聽課、評課、交流等研訓形式,積極促進結對教師教育思想碰撞,改進相應教學方案。加強學校之間的交流,通過校際的交流,解決教育教學中的普遍問題,逐步實現片區內優質教研資源互補共享。城鄉結對交流活動不僅是學術交流,更是教育公平和脫貧攻堅的需要,可有效促進區域內城鄉協同發展水平的提高。
教學反思是教師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應將教育過程中的點滴啟示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特別是教育思想和課堂細節方面的思考,隨時提醒自己,促進自我提高。學生的基礎各有不同,特別是來自不同教育環境下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出思考,反思教學行為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師還需打造個性化的教學風格,當然,這不僅僅局限于幽默的課堂氛圍,學生有個體差異性,教師更不能千篇一律,獨屬于自己的教學特色是最寶貴的資源。再有,作業的設計一直是教師困惑的地方,怎樣將枯燥的作業變成有趣的體驗,就要想方設法突出一個“趣”字,作業“活”起來,學生才能“動”起來。
學習中不管興趣、習慣的培養,還是態度的調整,都需要良好的師生關系。陶行知說過:“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大人與學生的思維存在著本質的差異,如果用成人的思維來要求孩子,一定是低效的。對學生的教育過程,教師起主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保持一顆童心,在學校生活中走近他們,談心交朋友。在溝通過程中,老師要充分考慮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狀態,重點做好學習方法指導。教師不僅要專注對教材的研讀,還要深入探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學習內容和方法的統一指導。
良好家校合作氛圍的創設是學校的重要工作。教師在遇到需要“請家長”的問題上,應該與學生家長平等溝通,平等和善的溝通是教師智慧的體現,教師要虛心接受家長的建議,攜手為學生打造光明的未來。其次,打造更為廣闊的交流平臺,促進家校共育。學校層面成立家長委員會、建立家長學校,定期開展學習交流;積極推廣“家長開放日”;班級定期召開家長會,個別學生家長會;此外,還有社會層面的家長培訓交流活動等。通過多層次的交流平臺,有效促進家長教育理念的提升。最后,突出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積極發揮家長力量,讓家長做教師的有力助手,通過相互配合,將校內教育延伸到校外,發揮教育的最大效益。
家庭環境是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的有機融合。大部分的務工人員盡自己所能給學生創設了安靜的學習環境,卻忽略了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影響。家長需要言傳身教,積極構筑和諧穩定的家庭關系,讓學生在充滿安全感的家庭中健康成長。家庭學業輔導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更是親子之間的交流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拉近親子距離,促進家庭更加穩定和諧。家長即使再忙碌,也應該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與學習。
在與個別家長的訪談中,筆者了解到部分家長忙于生計疏于對孩子功課的輔導,還有部分家長想給孩子輔導功課,但由于自身知識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通過家校互動平臺幫助家長建立學習意識,家長的學習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激勵子女。在教育方面家長如遇到困難,要主動和學校和教師溝通交流,一起解決難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政府部門應加大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的關注度,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規,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首先,從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和受教育等方面提供相應的地方性法規,切實改善務工人員及其子女在工作、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條件,讓他們在城市生活的更體面、更有尊嚴。各級工會組織可對進城務工人員進行各類職業培訓、電商服務等“暖心工程”,開展學習圖書、文體用品、生活用品等社會募集活動。其次,引導社會力量或其他團體組織,發揮他們的各自優勢,開展一些幫扶或教育活動。最后,提供資金支持,各級政府可試行關于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專項資金扶持,對家庭確實困難的品學兼優的學生推行獎學金制度,切實改善他們生活和學習條件,為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提供新動力。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造就一個成功的人三個重要方面。雖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面臨學習適應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但只要各方齊心協力,他們享受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