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燕 (江蘇如東縣實驗中學)
近些年來,打造德育系統工程已經成為學校德育管理的主要任務。在德育系統工程的打造過程中,學校體系建設上要實現從學校主要領導到分管領導,再到教務處、任課教師(班主任)的一個德育系統功能的打造,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教書育人。
德育工程首先在于對思想層面的把握,一個學校的領導層主要是班子成員,班子成員作為各項分管業務的領導,應該率先垂范。結合班子成員的德育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在主題教育中,牢記自己的崗位職責,不忘初心。進一步精準內容,細化標準、強化典型示范、完善各項制度,做好學做結合,把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建設德育系統工程整體推向深入。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結合主題教育的主題、目標、內容、形式,班子要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這其中的主要參與對象就是班子成員。按照主題教育的階段要求,每個班子成員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針對當前的工作,虛心向分管工作人員征求意見,和主要領導、其他班子成員、分管下屬進行談心談話,深入查擺自身的問題。將主題教育作為自己的一次“照鏡子”的機會,不避短、不遮丑,深入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在深入查擺的過程中,能夠產生改進的做法,真正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主題教育的開展,每個班子成員、黨員干部都應該有一定意識的提升,能夠重新審度自己的初心使命,對自己的現狀進行系統性的評價,也為各分管領域的下屬起到表率作用,牢記初心使命。
班子的成長不是少數人的成長,而是班子整體在要有一定的提升。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應該從調動班子成員的積極性入手,把握主體方向的同時,真正地去思考,能夠結合當前工作實際,班子成員主動扛起責任,真正地去鉆研業務,能夠為整個集體負責,班子成員才能更好地踐行初心使命。
主題教育一般以特定的主題為教育改革的目標,通過對主題的設定,參與者能夠從不同角度融合主題教育是學校德育發展與提升的迫切需要,是對全校教職工進行思想武裝的較好的方式。主題教育是德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主題教育的活動目標和方向都非常明確,也能充分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日常管理中,學校的主要領導可以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以專題活動為主線,針對不同層次進行不同的目標設定,讓主題教育能夠更好地陶冶情操。
“做中學,學中做”主題教育活動中,全校不同層面的參與人員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主要領導帶領班子成員和全體黨員認認真真地學習黨章、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同時要在“做”上下功夫。“做”的效率、質量是班子成員能力的體現,而通過學習,班子成員能夠重新地學習理論,豐富了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又能將學到的知識與本身業務相結合,體現了“做”的提升。同時,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可以通過主題活動,深入思考自己應該怎樣學,通過學習獲得的收獲,在做中能夠真正地實現自我改變,從而強化文明禮儀、艱苦樸素、自我保護等養成教育。
學校開展主題教育不僅是對廣大黨員和領導層面的教育,而是全員全域思想上的陶冶,每一次主題教育,參與者都應該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觸動,政治上獲得認同,理論上實現革新。不僅要通過活動的舉辦,更要在這一系列措施中,有效構建服務與創新工作的新模式,陶冶了道德情操。
德育工程體系的建設應該融入日常工作中,學校在指定規章制度的過程中,應該更加關注思想陶冶,通過日常的間操、班會、主題比賽、各類儀式等,對師生進行更好地教育。鼓勵廣大師生及時總結工作和學習中的良好做法,從自身做起,養成勤儉、節約、團結、友善、愛崗、敬業、自信、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如組織學生認真學習《中小學生守則》,通過《中小學生守則》來規范學生行為。日常集體生活中,學校也同樣提出了很多的行為準則,引導學生在行為規范上做到“三隨手”(隨手關燈、隨手關水龍頭、隨手揀拾廢紙)、“五學會”(學會走路、學會吃飯、學會說話、學會健身、學會感恩)等,通過對水、電的節約行動來強化學生的艱苦樸素意識,通過對學生的“五個學會”來校正學生的日常行為舉止,省略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而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加強學生文明禮儀、勤勞節儉、安全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從而幫助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朝著好的方面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凸顯心理教育,護航學生的成長。
德育不是單純地進行思想教育,它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學校的德育工程建設應體現在日常管理的各個方面,注重對日常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自主學習,教師應塑造良好的師風師德,學生應該在行為上自覺規范,用更加積極向上的方式來發展健康的人格。
加強文明禮儀活動教育,融入儀式課程。通過各類儀式打開學生心結,根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儀式課程里多融入思想教育,擺事實講道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經歷,拉近師生距離的同時,也要讓教師給學生以正確的觀念影響,及時轉變學生的不良心理,使學生具備簡單的辨識能力,內化價值觀念。
在以“青春儀式”為主題的課程體系建構中,從學校整體而言,不同的班級應該有不同的內容,全校性的實施方案僅包含整體的活動內容。每個班級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開設不同類別的儀式課程。課程主要內容圍繞學生的青春成長、立下的宏偉志向、懷揣的夢想開展。將生活中學生容易遇到的問題融入其中,在“儀式感”的幫助下,師生用心去感受,用自己認為較好的表達方式在班級召開的總結活動中,班級內部組織談感想、談體會。儀式課程教學更加注重用活動來教育,通過對活動的不斷創新,師生的活動體驗和活動認知也隨之提升,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參與人員應該“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養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養成良好的班風班貌。
融合儀式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和奮斗的目標,成為學生學習的“加油站”。儀式開展前,學校應該對儀式課程進行系統的宣傳,強化廣大師生的認識,給予充分的時間進行準備,確保儀式課程能夠成為師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奠基。
德育體系的建構中,融合特色文化成為一項重要內容。結合校園文化特點,通過校規、校訓、校紀、校風的全面打造,在學校內部形成良好的環境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學校也可以結合當今的時代主旋律,通過強有力的宣傳來打造校園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場所,將文明實踐植入人心,同時根據活動場所中開展的特色活動,積極傳播正能量,符合時代的發展氣息,為文化的發展添抹青春底色。
打造“機器人社團”“南黃海文化社團(工作室)”等多個學生團體,學校能夠為團體提供活動場地,確保基本資源供應,為學生的發揮提供便利條件。對于教師而言,學校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討論、研究的場所,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激發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給教師以“家”的歸屬感,打造“家”文化。通過宣傳與實踐,激勵廣大師生熱愛校園、熱愛學習,能夠在恰當的時機建言獻策。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挖掘好的典型,形成典型引領和示范帶動的作用,打造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是德育工程里的亮點,也是凸顯每個學校不同文化特色的關鍵。在特色文化打造的過程中,學校管理者應該注重對傳統與現代的有效結合,將其中的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同時針對不同內容,多鼓勵學生融入其中,參與文化打造,將新鮮的思想融入其中,添抹青春的氣息。
德育系統工程的建設致力于培養核心素養為指向,通過對教育資源、人力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教育上的合力,從而夯實德育基礎。同時,打造特色課程、特色文化來不斷豐富德育內容,最終將德育發展成為一個豐富多彩、亮點突出的現代化思想工程,成為學校未來發展的一個強有力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