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芳 (江蘇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初中部)
散文是統編版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文體,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豐富學生語言儲備,提升學生文學修養的重要資源。初中散文教學需要從散文體裁的基本特點入手,著力引導學生體悟散文豐富而優美的語言世界,為推動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發展而助力。筆者以統編版教材中朱自清的經典散文《背影》為例,談談自己初中散文教學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很多文學大家都非常關注散文的創作,但學生對散文的閱讀興趣不大,散文教學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散文的感知與解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們在閱讀散文時總是處于機械生硬的層面,缺乏對散文內容深度揣摩、咀嚼與品味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高度重視散文的朗誦,用誦讀的方式在學生與散文之間建構起高效的認知橋梁。
比如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提煉出示關鍵性核心詞語:滿院狼藉、慘淡、躊躇、禍不單行、頹唐、情郁于中,組織學生讀準字音,并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說說自己對這些詞語閱讀之后的感受,結合文本內容,初步形成凄涼、傷感的情感體驗,奠定文本閱讀的情感基調;隨后,教師出示資料,了解朱自清創作的這篇散文是因為看到了父親的來信,淚如泉涌,傷心不已,并聚焦課文中所引用父親信中的那句話,通過教師的示范朗讀,渲染了課堂的教學氛圍,從文本語言中感受父親飽含對兒子的思念和疼愛之情,最后組織學生齊讀“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褂的背影”。在這一片段的教學中,教師先從父親的信入手,通過自己的示范朗讀和學生自主品悟,在體會散文中的情感之后,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語言進行感知,在深度品味和感知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將學生的閱讀引向散文內在的情感意蘊之中。
高效的朗讀需要學生通過圈畫、閱讀和批注的方式來聚焦核心詞語,同時還可以借助對比的方式,放大和凸顯情感體驗,起到了強化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學“翻越月臺”的語段時,故意將一些關鍵性的細節剔除,比如攀著上面的“兩手”二字、向上縮的“兩腳”二字、描寫外貌時的“黑”字……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對比兩者之間所形成的表達差異,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父親原本是穿著那個時代的正裝,但為了給兒子買橘子,完全不顧及自己的形象,翻越月臺時的艱難,甚至狼狽,構成了一道獨特的父愛風景線,也給予了課題“背影”以獨特而豐富的認知體驗。借助語言差異形成的對比,學生的感知已經不再停留在文字的表層,而是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情感體驗自然更加真實而豐富。
隨著初中生認知思維能力不斷發展,很多教師更加傾向于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動力,著眼課文中看似有悖常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在琢磨、辨析的過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本情感,促進語文的深度學習。
教學這篇《背影》時,教師可以在學生整體性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設置這樣統領性問題:朱自清在《背影》中是想寫什么呢?不少學生都認為是展現父愛、父子情深,也有少部分學生提及了“隔膜”“依賴”等主題詞。針對學生動態的課堂生成,教師相機質疑:有的學生從課文中感受到單向的“父愛”,有的學生感受到了雙向互動的“父子情深”,而有的學生深入到了“依賴”和“隔膜”等認知,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分歧呢?就此,學生思維中的矛盾形成,教師不僅設置了突破文本的切入口,更滲透了核心的學習方法——矛盾分析法。為了讓學生的這種認知矛盾更加具體和強化,教師鼓勵學生重新回到課文中,緊扣文本信息,開掘其中所蘊藏的矛盾之處。比如父親所寫的信,無論是內容,還是語言邏輯,其實與傳統家長都有著較大的不同,教師相機拓展文章創作的相關背景:作者朱自清在其他文本和信函中所寫的與父親斗爭的故事。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聚焦閱讀“父親買橘”的細節,并通過鮮活的視頻,幫助學生蓄積情感,自由地暢談閱讀感受。就此,教師可以繼續追問:閱讀到這里,你還覺得《背影》僅僅是在寫父愛嗎?在學生認知逐步深入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開始從父愛的層面提升到父性之美、男性之美的層面,從另一個審美的視角,重新審視文本中的故事和故事中人物的具體言行。
整個過程,教師以矛盾為抓手,借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時的矛盾和學生認知所形成的矛盾,引導學生積極辨析和思考,為學生深入解構文本奠定了基礎。
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聚”,著眼不同的維度所發現的主題自然也是不一樣的,但無論學生從哪個角度賞析和解讀,最后都能夠達成殊途同歸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發散思維,豐富學生解讀散文的視角,構建多元而立體的解讀路徑。
比如《背影》中,作者創作時的感受與故事發生時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對父親的看法也在逐步變化,教師可以從基本的“父愛”主題入手,讓學生認識到孩子對父親的看法會隨著閱歷變化和年齡增長而不斷變化,從而認識到父親的獨特和珍貴。此時,教師可以將“父愛”這一主題與文本中的關鍵點“背影”進行融合和連接,課文中前后一共出現了四次“背影”,教師鼓勵學生借助自己的閱讀感受,結合主題詞“背影”提出自己質疑的問題:朱自清為什么要選擇“背影”作為線索來展開寫作;作者將“背影”作為題目,有什么深刻用意;這種寫作的方法,能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幫助;背影在生活中很常見,為什么在這篇課文中卻具有如此巨大的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呢?……一系列質疑性的問題,表明學生的認知思維正處于積極的狀態,是學生對文本表達主題初步感知的成果。
鑒于此,教師可以巧妙地將“背影”與學生閱讀文本形成的最基本的“感動”聯系起來,以“感動”為主線,解讀文本主題所包含的豐富意蘊。在自主性閱讀中,教師組織學生尋找文本中讓自己感動的地方,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豐富情感,著力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里為什么會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從而讓學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此文本中所包含的“父愛”就被完全激發出來,同時將“背影”這一貫穿全文的關鍵詞凸顯出來。
這種緊扣主題的教學方法,不僅契合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掌握散文閱讀的整體性效益。
語文教學需要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教學散文時,教師可以采用選點精讀的方法,由學生自主選擇一到兩個重要的語段進行精讀,重在訓練學生對核心語段進行深度細讀的能力,強化學生對語段和文字的賞析與鑒別能力。趣味性讀寫的方式,是在學生認知興趣點的基礎上,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將學生的閱讀思維和表達思維進行融通,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散文閱讀的整體性效果。
從整體上規劃《背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兩個課時中選擇不同的重點,第一課時可以側重于選點精讀,讓學生從文本內容理解的層面上,感知文本中所描寫的故事,并做好文本結構和核心語段層次上的梳理,體會作者蘊藏在語言中的情感。第二課時則將重點聚焦在趣味性的讀寫實踐中。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從整體性把握和回顧的方式,對課文內容進行復習,并借助于“……和……”的句式,鼓勵學生進行橫向性的關聯和概括,并從中感受作者在情節發展過程中簡要描述和詳細描述的構思技巧。
初中語文中散文的教學,需要扣準文本體裁和散文特點之間的鏈接點,掌握散文閱讀的基本方法,訓練學生深度閱讀散文的能力,更好地將學生的思維浸潤在文本世界中,積極推動學生言語感知與表達能力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