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娟
(四川省松潘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四川 松潘 623300)
實施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努力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幸福新家園,讓人民生活更健康、更美好。實施農村環境整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提升農村形象的現實需要,也是廣大農民的熱切盼望。
松潘縣地處川西北高原,位于阿壩州東北部,距省會成都335km,距州府馬爾康400km,面積8486m2,轄7鎮10鄉、總人口7.6萬人,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藏、羌、回、漢多民族聚居高原邊陲小縣城。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的深入推進,全縣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農村生活環境發生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在不斷的提升。但是,鄉村的村容村貌、老百姓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還存在著差距。
松潘縣遠離成都等大中城市,交通不便;氣候條件惡劣,地理環境較差,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有限;多數農民思維模式固化,沒有長遠的發展理念;農村家庭經濟收入來源狹窄單一,農民收入較低。
目前全縣絕大多數村無垃圾處理廠、無專門環衛人員,垃圾亂扔、柴草亂堆、污水亂潑的“三亂”現象時有發生,“垃圾怎么辦”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村炊事、取暖多以柴草為主,亂堆亂放嚴重,存在巨大安全隱患。部分畜禽養殖戶未建規范化糞便堆積場,牲畜糞便直排,對周邊河流水體、耕地土壤等環境造成了污染,影響了周邊老百姓的生產生活。
近年來,隨著各項扶持政策的實施,全縣的基礎設施條件已經得到較大的改善,但是住房難、行路難、看病難、飲水難、上學難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農村依然存在住房面積和住房格局不合理或不便使用的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受當地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影響大,存在建設周期長、建設成本高、投資風險大、工程質量難以把控、部分老百姓不支持等困難,使百姓受益慢。又因全縣氣候惡劣、農村山大人稀,受福利待遇、個人發展等影響,教師、醫生等農村需要的人才“留不住”,農村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很難跟上老百姓需求和時代發展要求。
農村的老百姓思想觀念落后,小農思想嚴重,在涉及自身利益時,往往不顧大局,影響著本地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還有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精準扶貧、低保評定、廁所革命等工作的實施過程中,爭做“貧困戶”“低保戶”。
全縣農村人居環境在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農村人居環境是貫穿于農民的整個生產生活整個過程中,因此它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完善,農村人居環境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如下。
松潘縣是一個老少邊窮的少數民族聚居小縣城,交通不便、氣候條件惡劣,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經濟財力弱,農村老百姓經濟實力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靠政府投入,全縣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足,影響鄉村的經濟發展。
部分村委會班子成員“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思想嚴重,在工作崗位上不作為;還有的村級領導班子成員沒有大局意識,在工作上存在私心;老百姓有“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沒有共同振興家園的理想信念。沒有真正形成村組共謀發展的合力,不能發揮引領農村發展的作用。
近年來,全縣農村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受歷史發展、生活習慣等原因影響,村民主人翁意識淡薄的問題難以在短期內破除,老百姓沒有大局意識、小農意識濃厚,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的發展意識,思想認識上難以在短期內有較大的轉變。
全縣是少數民族聚的古老縣城,老百姓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傳統生活風俗,政府在開展“廁所革命”、人居環境改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工作時,需要改變老百姓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這就需要科學實施各項工作,協調好保留傳統習俗和提升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之間的矛盾。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個長期和持續的過程,它伴隨著農村老百姓生產生活的整個過程,農村人居環境要持續改善,就要充分發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從基礎設施等外部環境的改善入手,逐步改善老百姓的思想意識,提高老百姓的思想素質,充分發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最終變輸血為造血,促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建議做好以下幾點。
隨著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項政策深入鄉村,松潘縣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百姓對政府部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積極性也越來越強,政府部門要充分把握當前機遇,利用老百姓的積極性,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提升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數。同時,政府部門要用大力度引進全國各地先進經驗和做法,有針對性的加大對老百姓的技術指導和支持力度,大力開展農村蔬果藥種植、畜禽養殖等的培訓學習,引導和幫助老百姓通過發展產業致富奔小康。
提前做好鄉村發展科學長遠的規劃,引導老百姓按照鄉村的整體規劃發家致富、建設家園;讓商家企業在轄區發展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從整體上做好人居環境治理的全面而長遠的規劃,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尊重當地老百姓生活習慣和傳統習俗,做足可行性研究,避免出現邊做邊規劃、邊建邊改、只建不用等資源浪費的問題。
人居環境與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要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需要培養文明的鄉風,加強對老百姓的思想教育和引導。抓住老百姓身邊的經典案例、成功做法,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把政策要求送進老百姓家中,裝進老百姓腦袋里,落實到自覺行動中,真正做到讓老百姓主動接受,主動改變,讓農村變“臟亂差”為“綠富美”,實現農村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一位老百姓要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這項工作,實現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村整體生活環境質量。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要用老百姓聽得清楚、看得明白,容易接受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把握好法治和德治的度,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真正融入到老百姓脫貧致富、綜合素質提升的自覺行動中去。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注重獎懲分明、寬嚴相濟,既要在老百姓中樹好“風向標”,表揚獎勵在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整治改善過程中主動作為、積極作為、有突出貢獻的個體或團體,又要加大對違紀違法人員的執法處罰力度,加大法治的影響力,使破壞生態環境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涉及農村的千家萬戶,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就要管好農村的人,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使每一位農村老百姓都有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引導讓老百姓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過程,讓保護生態環境、改善人居環境逐步成為每一個老百姓的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