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急性心機梗死的護理措施
劉琴
(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四川 宜賓,644000)
中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凸顯,且現代人群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性也相當高。且是長時間病變后出現的疾病,典型癥狀為胸口發悶、胸部疼痛、身體內部循環功能異常,通過心電圖可查看到患者心肌缺損、缺血等癥狀。心梗患者在心梗后的7天內都是處于危險期的,此時的護理尤為重要,患者如果過早活動、排便不通常、情緒不穩定等都有可能再次誘發心梗,那么在面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時,具體我們該怎么救治、護理呢?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主要有心理、運動、飲食、藥物服用等方面。
想要做好病患的護理,還需了解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狀動脈血管內斑塊皸裂、糜爛,引發血栓的形成,從而導致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冠狀動脈血管供血急劇減少甚至停止,進而導致心肌嚴重缺血,一旦發病,須立即撥打120前往醫院診治。
患者發病時,癥狀多為持續性胸部疼痛、胸悶憋氣、大汗淋漓、惡心嘔吐等,少數患者發病痛苦感低,大部分患者的發病痛苦感明顯,具體癥狀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室顫:室顫指的是部分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會出現惡性心律時長的情況,此時的心臟已無法正常跳動,而是在顫動,心臟供血極少甚至停止,此時大腦也會失去供血,患者會瞬間失去意識,須立即采用電擊治療,否則很有可能死亡,在這一過程中,是感受不到痛苦的。
心臟驟停、心臟破裂: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的面積過大,會造成心臟破裂或者心臟驟停,因為病情發生過快,此時一般是無法搶救的。患者在患病后也會瞬間失去意識,并且無痛苦。
心衰:心肌梗死面積大,或者有患者就診晚、未及時疏通血管,通常會伴有心衰,患者出現心衰后會胸悶、呼吸困難的癥狀。如果搶救及時,病情在可控范圍內,患者還有搶救過來的幾率;如果病情嚴重,患者反復出現心衰的癥狀,則很有可能死亡,類似于人溺水難以呼吸,心衰反復發作是極其痛苦的。
胸部疼痛、胸悶: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大部分患者都有胸痛、胸悶、全身濕冷的瀕死感。采用灌注治療后,部分患者可能仍有胸痛、胸悶等癥狀,這樣的情況需使用心電圖診斷是否為心包炎等,此時患者仍處于危險期。
1.急性胸痛、疼痛:心肌缺血壞死;
2.活動無耐力:心肌供氧失調;
3.常感恐懼:胸部疼痛伴隨瀕死感;
4.便秘:患者飲食過少、行動不便或者減少活動、部分患者不習慣床上排便;
5.潛在并發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病情復雜、危害性大,及時的搶救治療和后期護理是十分重要的。常規護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靜心修養:患者臥床修養的環境需安靜,禁止把患者安排在吵鬧、人多的房間,否則易導致患者情緒不穩定。初期盡可能臥床修養,在患者初期修養階段,避免親友的來訪,癥狀嚴重的患者還須專業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護理人員須負責患者起床、如廁等;此外給予患者支持和關愛,使其放松身心,積極進行治療。
2.排便通暢:如果患者出現便秘的情況,在排便時會用力過度,此類情況極易引發病變及其他并發癥,嚴重者還可出現心臟破裂,日常飲食中,患者需改善飲食結構,適量食用粗糧、水果等易消化的食物,前一周可食用粥類等流動性強的食物,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在治療期間保證排便通暢,還可飲用一定的蜂蜜水促進排便。
3.保證充足的睡眠: 患者須有良好的睡眠環境,在患者入睡后,護理人員須注意其睡眠狀態,動作緩慢避免干擾患者的睡眠。
很多患者缺乏對此疾病的理解,極易產生焦躁不安等心理,更嚴重者還會出現驚恐、自暴自棄的心態。此時就需要多和患者溝通,給予患者關愛和理解,心理護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加強交流:老年患者群體器官組織功能都有所退化,病情更多變,護理人員應該加強與老年患者的溝通,正確認知病情,減少患者恐懼的心理,給患者營造放松、積極的氛圍,建立起治療信心,有助于病情的恢復。
2.換位思考。健康人群和患者存在角色差異,此時就需要護理人員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多觀察患者的心理、行動等,多注意患者異常行動,在患者康復后,可幫助患者角色向健康的方向轉換。
3.緩解應激心理:在患者有所好轉的情況下,可以讓親友多和患者溝通,給予患者關心、支持,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態,緩解應激心理。
4.合理膳食:在飲食方面也要重視,按時吃飯,且食物多為清淡、容易消化的品類,忌辛辣、煙酒等,合理攝入營養,可以食用瘦肉、魚肉、雞肉等,此外,還可適量攝入蔬菜、水果等食物,促進消化。
總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需要重視,患者初期要注意調養,遵醫囑進行治療,按時服用藥劑、復診,調整飲食結構、注意修養等,病情也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