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第一小學 楊 琦
現代社會網絡信息化飛速發展,網絡游戲也漸漸成為社會主流娛樂方式。近年來,在電子競技高速發展的同時,青少年中玩網絡游戲的人數越來多,年齡段也越來越小,并多伴有沉迷游戲的現象。如何幫助未成年人正確看待網絡游戲,并幫助那些已經對網絡游戲不可自拔的學生解除沉迷,這需要我們在網絡游戲和學生之間筑起一堵“高墻”。
凡事有因才有果,小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這一現象,我們要從根源出發,找到其原因,才能更好地解決。我認為不能僅僅聚焦到小學生身上的主觀原因,近年來大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客觀原因也不能忽視。
1.電子設備易獲得
有的家長為了孩子學習方便,為他購買平臺電腦;為了生活上聯系方便,又為他購置手機。學生身邊的電子設備種類多,易獲得,為小學生玩網絡游戲提供了物質支持。
2.網絡游戲易上癮
網絡游戲是通過網絡在虛擬環境下進行多人互動的游戲。不僅種類豐富、畫面精美,而且趣味豐富,體驗感刺激。這樣既有持續性,又具娛樂性,玩家非常容易上癮,小學生也不例外。
3.家庭及同伴易傳播
小學生有了電子設備的支持,也需要有途徑接觸網絡游戲才會上癮。經過調查:三分之一的學生是看到父母玩網絡游戲才學著大人玩了起來;三分之一的學生是通過哥哥姐姐或同伴介紹并指引才開始玩網絡游戲;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是在上網的過程中遇到廣告,點擊進入網絡游戲。
1.追求刺激,充滿好奇心
小學生喜歡新鮮事物,網絡游戲里創造的虛擬人物讓他充滿好奇。網絡游戲中打斗較量的過程沖擊著視覺感官,團隊合作刺激而又令人興奮,這一切都讓小學生容易沉迷。
2.欠缺自律,滿足好勝心
小學生的意志力還較為薄弱,而網絡游戲中人物的等級、副本的通關獎勵排位等級的提升都挑戰著他們的好勝心,容易在游戲中迷失自己。
3.實現自我,盲目從眾心
當現實中,學生在學習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卻沒有進步時,會產生挫敗感;當現實生活中和同學發生矛盾,無法緩解調節時,會煩惱焦躁。這時,聽到同伴群體在課余時間討論著網絡游戲,于是懷著從眾心理去試一試。
一旦沉迷于網絡游戲,即使道理上都懂,但在行動上永遠是矮子。小學生很難從中“脫敏”,對自己的身體、心理、家庭等各方面造成了不小的危害。
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對眼睛的傷害很大,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近視。另外長時間保持身體不動的狀態,常常會出現頭暈、惡心和眼花的癥狀。大量的游戲時間也會擠占周末的運動休息時間,有的學生甚至熬夜打游戲,這直接導致孩子免疫力和身體素質的降低。
網絡游戲具有養成性特點,學生必然要在游戲上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而影響學習狀態。
網絡游戲開發商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市場贏利,學生僅僅在網絡游戲上花時間可能還不夠。如果想要獲得精美的皮膚、優質的裝備,還需要金錢的投入。在線充值的服務出現后,小學生只要知道家長的手機支付密碼,就能反復購買游戲道具。
小學生的人格尚未成熟,長時間玩網絡游戲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迷失,對周遭的一切都漠然而視。曾經有這樣一位學生,在學校里樓梯上做出危險動作,老師對其進行教育時,他并不接受。自認為受傷沒事的,可以補血,摔跤也不要緊,還可以復活。他把游戲里的規則帶到了現實生活中,并且對自己的安全毫不在乎。
在網絡上人與人之間不需要面對面交流,同時缺少了老師、家長的陪伴和監督,小學生能在網絡上徹底“放飛”自己的言行。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小學生會在游戲中使用辱罵性語言,說臟話粗話。如果不進行糾正和約束,小學生的道德觀念將不再充滿“正能量”,道德上的淡化遷移到了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
網絡游戲和電子競技產業的發展是不可抵擋的,所以作為老師、家長,必須學會引導孩子正確看待網絡游戲,并處理好小學生與游戲的關系。把握孩子的定位,根據孩子不同的情況,分層次來對學生進行疏導、干預、戒斷。
對于還未接觸網絡游戲的學生,我們要主動出擊,提早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對那些已接觸網絡游戲,但未成癮的學生,我們要及時進行干預,把學生從“游戲”的坑中拉出來,這樣才能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1.利用學校網絡資源,發揮教育功能
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室,開展網絡資訊傳播相關活動。教授小學生正確利用網絡提升、分析、整合和篩選資料的能力。讓小學生看到網絡給學習帶來的方便。同時,信息老師可以在信息課上教授孩子如何屏蔽不良網絡游戲的廣告,如何刪去不良插件,讓網絡變得更安全、更潔凈。
2.發揮心理老師作用,用案例進行引導
邀請心理老師為全校師生做相關講座,告知小學生玩網絡游戲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因素及危害。心理老師分享相關小學生沉迷游戲案例,和學生一起觀看、討論和分析相關不良行為。
3.開展班隊活動,開設團輔活動
班主任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和網絡游戲相關的主題班隊活動,全員參與,全員發言。讓還未接觸網絡游戲的學生在思想上高度警惕網絡游戲,建立起自己的防范機制。開設團輔活動,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之下,通過群體約束力讓那些才接觸網絡游戲的小學生及時在游戲中“脫身”。
最大的難題,莫過于幫助已沉迷的學生建立起“防沉迷”系統,真正脫離網絡游戲的“魔爪”。這需要家長、老師、同伴和沉迷學生自身目標明確,持之以恒,才能戰勝自己的游戲心理。
1.交流談心,曉之以理
老師可以在學校的心理輔導室,一對一和沉迷游戲的學生交流談心。老師可以告訴學生玩網絡游戲本身沒有問題,電子競技也變成了一項世界性的賽事,但是小學生玩網絡游戲的時間不對,先吸取知識,長大了就可以變成真正的游戲高手。
2.釜底抽薪,強制戒除
對于已沉迷游戲的學生,那一定先要強制戒除。父母要把所以電子產品都沒收,讓該生沒有機會碰觸。
3.允許反復,導之以情
一個不良行為的消退是需要時間的,其間小學生還可能接觸到游戲,這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我們不能太過于著急。另外,強制戒斷后容易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不適應,我們都要隨時觀察孩子的狀態,及時進行情感上的疏導。
4.益智游戲,替代轉移
孩子沉迷于游戲難以自拔,強制性戒除比較激進,孩子可能一下子不能接受。這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給予興趣的替代轉移。既然小學生喜歡玩游戲,老師就可以推薦一些沒有連續性的益智小游戲。如華容道、數獨、空間模塊等鍛煉數學邏輯和空間想象力的游戲,成語接龍、詩詞接龍、填字游戲等培養語文素養的游戲。
5.陪伴成長,良性監控
有的學生玩網絡游戲是因為家長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伴。發生問題以后,也只是一味“暴力鎮壓”,如告老師、拔網線、收手機等,這都不是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其實缺少的就是陪伴,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家長應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周末放下手機,帶孩子去戶外運動,參加各種親子類活動等。這些都是良性的監控,孩子不會有厭煩情緒,而且會慢慢地從沉迷游戲中走出來。
總之,時代的發展讓我們已經無法規避網絡游戲,作為老師,我們要正確引導小學生看待網絡游戲,筑起一道“高墻”來對抗網絡所帶來的危害。分層次疏導不同沉迷程度的孩子,讓他們自身形成一個“防沉迷”系統來對抗網絡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