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虹君,蘇 秀,張建華,尹詩琳,唐 甜,王 謝
(1.成都市新津區農業農村局,成都 新津 611430;2.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4.四川農業大學林學院,成都 溫江 611130)
柑橘黃龍病又稱黃梢病、黃枯病,屬全國檢疫性有害生物,是柑橘生產上危害最嚴重和最具破壞性的一種毀滅性病害,有柑橘“癌癥”之稱。2020年9月15日,柑橘黃龍病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目前,柑橘黃龍病已在海南、廣東、廣西、云南、湖南、四川等地出現,而新津境內還未在定植的柑橘上發現該病。但是,近年來柑橘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部分種植戶為追求快速經濟效益,熱衷于引種樁頭,且檢疫意識薄弱,極大地增加了柑橘黃龍病的發生風險,必須采取積極的綜合防控措施,阻截柑橘黃龍病疫情傳入擴散,確保柑橘生產安全。
柑橘黃龍病病原為亞洲韌皮桿菌(Liberbacterasianticumjagoueix.),屬韌皮部桿菌屬細菌。病原菌呈圓形、卵圓形,大小(50~600)μm×(170~1600)μm。病菌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0℃左右,在10℃以下及35℃以上生長緩慢。卵形分生孢子萌發的溫度為5~35℃,適溫為15~25℃,該病原可侵染柑橘類果樹[1]。
柑橘黃龍病在田間以夏梢、秋梢發病最多,其次是春梢。新抽出枝梢在樹冠頂部出現明顯的“黃梢”,病葉常成斑駁型黃化狀、均勻黃化狀、缺素型黃化狀。在病果上表現出兩種發病癥狀,即青果、紅鼻果。青果病主要表現為果實成熟期不轉色,呈青軟果(大而軟)或青僵果(小而硬);紅鼻果主要表現為成熟期果實轉色從果蒂開始,而果臍部分轉色慢而保持青綠色,形成紅鼻果。
柑橘黃龍病可通過嫁接傳染、苗木調運傳播和柑橘木虱自然傳病。柑橘木虱對黃龍病的傳播主要由成蟲進行,高齡若蟲也可傳播。
堅持“預防為主、防控結合、統防統治”的原則,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參與柑橘黃龍病防控工作,突出重點,落實關鍵技術,組織開展全方位、立體化、程序化、規范化柑橘黃龍病綜合防控。
成立柑橘黃龍病專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為組長,區財政局、區農業農村局分管負責人為副組長,鎮(街道)分管負責人為成員,加強協調,加大投入,明確責任,切實推進柑橘黃龍病防控,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屬地責任、群防群治”的防控機制。區農業農村局成立柑橘黃龍病專項防控技術指導小組,充分發揮技術優勢,積極推進柑橘黃龍病科學防控。
普查是掌握疫情動態的基本手段,也是開展防控處置的前提和依據。為嚴密監控新津區柑橘種植發展情況,深入開展柑橘種植調查,做好柑橘種植動態監管臺賬。調查對象為新老果園、樁頭種植區和苗木繁育基地。充分發動區、鎮(街道)、村、組四級干部力量,堅持定期調查與隨時隨機調查相結合,專項調查與群眾報告相結合,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園、園不漏株”,確保疫情發現在早、控制在先、處置在小。據詳細調查,全區柑橘種植面積達1333hm2,其中樁頭種植面積80hm2,柑橘種苗基地5個,面積86hm2,主要繁育品種包括金秋砂糖橘、香橙、沃柑、愛媛、大雅、春見、紅桔、柚等,預計產量1877.5萬株。種苗繁育基地能夠按照要求落實檢疫預防控制制度,建立了種植生產檔案,有專人負責種植基地有害生物監測和防治工作,能夠按時申請產地檢疫。而部分種植戶從區外引進樁頭、種苗未及時申報的情況較嚴重。
在詳細掌握柑橘種植情況后,分別在4月初~5月上旬(春梢),6月底~7月中旬(夏梢)和9月(秋梢)3個關鍵期,對全區2016年以來種植的外來樁頭、苗木開展黃龍病和木虱疫情排查。對每一個調查地塊進行編號,詳細記錄調查時間、地塊地點及經緯度、種植面積、品種名稱、調查株數、疑似病株數和業主姓名,排查面積0.1萬hm2次。對發現的疑似病株進行采樣,送至省農業農村廳指定檢測機構—四川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進行檢測,送檢400個樣品,未發現黃龍病病毒。同時,在鄧雙鎮文山村祿久農場柑橘種植園建立黃龍病和木虱定點監測點,聘請該種植戶為群眾監測員,協助監測,1~4月和10~12月每半月開展1次調查,5~9月每周開展1次調查。
4.5.1 物理防治 利用木虱的趨黃性,由區農業農村局集中采購2萬余張黃板發放給柑橘種植戶,3~10月在樹冠上部較突出的枝條上,每667m2懸掛黃板25~40張,懸掛7~10d,檢查黃板上是否有木虱出現,注意保持黃板粘性。
4.5.2 化學防治 柑橘黃龍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病菌通過柑橘木虱進行傳播,因此防止柑橘種植地出現木虱,有利于降低柑橘黃龍病的發病率。全年分4個不同時期利用化學藥劑防治木虱。第1次: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春梢萌芽期),春梢發芽,木虱成蟲開始大量產卵繁殖。防治藥劑:10%吡丙醚1000~1500倍、18%吡丙醚·2%甲維鹽3000倍、2.5%吡丙醚·7.5%吡蟲啉1000倍、70%吡蟲啉WG5000倍。第2次:5月下旬至6月下旬(夏梢抽發初期),第1代成蟲在夏梢的嫩芽、嫩梢上產卵。防治藥劑:10%吡丙醚1500~2000倍、18%吡丙醚2000~3000倍、2%甲維鹽3000倍、7.5%吡蟲啉1000倍、70%噻蟲嗪WG5000倍。第3次:7月底至9月(秋梢抽發期),木虱世代重疊為害最嚴重時期,也是防治柑橘木虱的關鍵期。防治藥劑:75%吡蟲啉1000倍、順式氯氰菊酯1000倍、40%毒死蜱1000倍、70%吡蟲啉WG5000倍、70%噻蟲嗪WG5000倍。第4次:冬季采果后至春季萌芽前(冬季清園),主要殺木虱成蟲,減少后期成蟲產卵量和降低卵孵化率。防治藥劑:10%吡丙醚1500倍、18%吡丙醚·2%甲維鹽3000倍、2.5%吡丙醚·7.5%吡蟲啉1000倍、40%毒死蜱1000倍、順式氯氰菊酯1000倍。
管理粗放的果園更容易感染黃龍病,因此,應注重指導柑橘種植戶加強果園管理。種植柑橘的時候根據不同品種和土壤環境條件按照合理的密度進行定植,不宜過稀或過密。一年施肥2~3次,夏肥重施、采果肥及時施、春肥看樹施,增施磷鉀肥、有機菌肥,控氮肥,及時補充硼、鋅、鉬等微量元素,促使橘樹健壯而不旺長,提高抗病力。加強三梢管理,及時疏芽、疏枝,促使新梢抽發整齊一致,縮短嫩梢期,改變柑橘木虱繁殖生長環境,減少柑橘木虱發生。及時清除果園內枯枝落葉和雜草,確保樹內通風透光,增強樹勢。對房前屋后、路邊的零星柑橘樹及其它木虱寄主植物(如九里香、黃皮等)進行越冬調查,如發現木虱,立即施藥防控。
種苗繁育單位或個人必須有計劃地在無植物檢疫對象分布的地區建立種苗繁育基地,新建苗圃在選址以前,應征求區植保植檢站的意見,經夏梢轉綠后、秋梢轉綠后和出圃前三次產地調查合格后,方可開出產地檢疫合格證書。任何單位或個人禁止銷售或種植從新津區外調入的未經檢疫合格的柑橘樁頭、種苗。凡從區外違規調運未取得農業植物檢疫證書的柑橘樁頭、種苗,將依法查封、銷毀或責令改變用途。設置違規調運柑橘樁頭、種苗舉報電話。組織全區柑橘種植大戶簽訂《植物檢疫承諾書》,增強其主動申報檢疫、防范疫情傳播的意識。
宣傳是阻截防控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助推劑。一是召開柑橘黃龍病防控專題培訓會,將調查、處置和防控的關鍵技術作為培訓內容,培訓鎮(街道)農業分管負責人、農技人員、柑橘種植大戶、柑橘育苗業主等500余人次。二是利用植物檢疫宣傳月活動、農業科技趕集活動,組織檢疫人員到種苗生產基地、農貿市場等地開展設點宣傳,懸掛宣傳橫幅20余條,發放《柑橘黃龍病危害識別與防控》《植物檢疫條例》等宣傳掛圖、明白紙2萬余份,接受現場咨詢400余人次。三是利用微信群、“農信通”平臺向廣大種植戶、農業企業發送宣傳信息3000余條。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和培訓,廣泛宣講柑橘黃龍病危害的嚴重性、發生和傳播規律、防控策略以及感病后的處置方法等,切實增強了廣大果農的危機意識和防范意識,提高了疫情阻截防控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