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奕婷
《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是兒童發展的基本藍圖與兒童研究的科學導引。我園積極貫徹落實《指南》精神,立足“關心教育”園本實際情況,通過觀察梳理、分析研判、鏈接跟進,幫助幼兒實現經驗的層層遞進、深化和拓展,從而推動幼兒園課程質量的不斷提升。
要讓課程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就必須要讓“物質”形態的課程最終轉化為“精神”形態的兒童經驗。如果資源不應用于課程,那么它們就只能起到為幼兒積累認知經驗的作用。因此,我們通過進階閱讀的方式厘清“資源”和“課程資源”的概念,深入學習《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及《指南》等相關政策和精神,認識其核心要義,努力實現觀念與行動的有效銜接。同時,我們集中研讀《一起去發現》《活教育中的鄉土資源》《幼兒園課程資源叢書》《從課程資源到兒童經驗》等書籍,豐富知識經驗,廣泛吸納有益信息,用批判性的思維來診斷當下的教育行為,幫助教師逐步明晰課程資源建設的理念,不斷調整和修正課程。
我園位于惠山新城這個剛剛起步、欣欣向榮的城鎮地區,該地區居民來自五湖四海,因此,這里社情多彩,文化多元,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相遇互融,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文化氛圍。
在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教師的思維打開了,眼界開闊了。大家以幼兒園所在的這塊熱土作為引導幼兒理解世界的起點和支點,在“關心教育”理念的引領下,生成了“你好,惠山新城”課程活動?;顒右员緟^域土地為基礎,充分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風景、社區環境、人文精神等優質資源,豐富了課程內容,多維度地擴大了幼兒可探索的空間,多層次地提升了幼兒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在活動中獲得 “地域感”“鄉土情”,從而擁有美好的精神世界。
分析和判斷是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方法。在課程實踐中,我們深入探究課程資源與兒童經驗之間的關系,通過資源地圖、支架模式以及課程審議等方式,實現課程資源建設行動路徑的再優化,從而幫助教師真正明晰課程資源與兒童經驗之間的聯系與適應度。
我們引導全園師幼開展打卡計劃,鼓勵每一個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對自己感興趣的地方進行“打卡”,并生成自己的打卡海報;要求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如美食、攝影、登山、運動等生活方式發現惠山新城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師幼可以通過互動、合作、協商等方式生成課程資源地圖。隨后,由園所資源建設核心團隊對資源地圖進行統計,分析相關數據,篩選出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和興趣的惠山新城資源,最后生成“惠山新城快樂游”“惠山新城那點事”“ 惠山新城新地標”三大板塊的十六個項目學習活動。
課程審議是提高課程質量的重要環節。在“你好,惠山新城”課程建設中,我們抓住課程審議環節,通過多種方式與不同主體進行對話,開拓教師思路。首先,是“對話”幼兒,做“實”班級課程審議?!皩υ挕庇變菏撬袑徸h的起點,我們通過與幼兒“對話”,深入、細致地了解幼兒的活動興趣和發展狀態;其次,是“對話”專家,做“?!眻@級課程審議。專家的把脈和引領能夠讓我們的課程更加科學合理,更有底氣;再次,是“對話”同事,做“強”年級課程審議。由年級組組長通過班級交流的形式啟動審議,發揮集體力量,共同出謀劃策,對照《指南》,制定活動目標,形成活動框架,預設各類教育活動,從而推進課程的深入開展。最后,是“對話”家長,做“真”家園課程審議。和家長共同開展活動,讓他們對幼兒園的活動有所了解,促使他們成為幼兒學習和經驗生長的推動者。
我園依托“關心教育”項目學習活動,著力于在用好資源方面下功夫,積極尋找課程資源的生發點、游戲活動的教育點和一日生活的價值點,讓課程資源真實、有效地轉化為幼兒經驗。
1.跟隨興趣,確定主題
幼兒感興趣的人、事、物、景以及問題都是項目活動主題的主要來源。在這次“你好,惠山新城”項目活動中,“惠山新城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在這些有趣的地方你可以做些什么?”等成為幼兒們熱議的話題。其中,園所附近的中央公園、鳳翔高架、一號線地鐵,以及大班幼兒將要上的小學等地都成為幼兒的興趣點,它們集中表達了幼兒對活動內容的自主選擇,蘊含著幼兒對課程資源的價值取向。
2.基于問題,開展探究
在項目活動中,教師要準確進行角色定位,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不用對每一件事情都做出完美的設計和回答。因為幼兒有意義的經驗建構恰恰就蘊藏在他們的探索中。他們會通過開放的互動方式,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認真傾聽同伴的建議,并在活動中與真實的材料進行互動,以驗證自己的猜想。
在幼兒與課程資源的互動過程中,教師需要細致地觀察幼兒的行為,記錄他們與課程資源的互動過程,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并給予適宜的支持,有彈性地推動項目學習活動的持續開展。教師的支持與引導是課程資源轉化為幼兒經驗的有力保障。
3.回顧歷程,展示成果
活動總結是對課程實踐的理性解讀,我們主要通過提煉典型性事件或生動的情境,用講故事的方式展現實踐操作經驗,分享課程資源開發、應用中的智慧和意義。我們一般通過三種方式展示與分享:一種是“惠心孵化童真”,教師通過微信平臺將課程與家長進行分享,讓家長感知幼兒成長的快樂;一種是“惠幼電臺”,這種方式主要在年級組內開展,教師通過照片進行面對面講述,彼此分享成功的教育經驗;還有一種是“惠心生長點”,這種方式主要是在全園范圍內對課程進行全程展示,幫助全園教師深化理解課程實踐和用好資源對于幼兒發展的意義。
堅持“讓幼兒行動”才能構建真實的課程。我們需要理解兒童經驗建構的脈絡,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幫助他們實現經驗的層層遞進、深化和拓展。
課程規劃要注重整體性和連通性。教師要讓多種資源經過碰撞、連接和流通而形成真實豐富的自然教育場景,使置身其中的幼兒更愿意調動各種感官去感知,進而獲得更多的收獲。在“惠山新城快樂游”活動中,教師針對“孩子們眼里的惠山新城在哪里?”的問題進行了前期調查,在得到“在公園的美景里”“在萬達的游戲里”“在有趣的西高山上”等答案后,教師與幼兒共同在幼兒園的“童話小森林”里營造了幼兒心中最有趣的“惠山新城”,并由此生發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實踐游戲。
教師要在真實體驗的活動中引發幼兒好奇、質樸、勤勞、積極探索等品質,并在活動中為幼兒搭建支架,從環境、材料及方式上給予幼兒適當的支持,引導他們的探究行為不斷走向深入。例如,在項目學習活動“惠山大橋真神奇”中,我們從實地探究、游戲體驗、木工勞動三個途徑出發,通過開展“制定造橋計劃”“選擇工作材料”“分配小組任務”“合力動手造橋”等系列活動,幫助幼兒感受惠山大橋給惠山新城人帶來的便利,培養幼兒勇于克服困難、團結合作等學習品質。
活動“你好,惠山新城”的呈現形態是多樣的,并且與科學、語言、社會、健康、藝術五大領域教育內容相互滲透,促進了幼兒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在“舌尖上的惠城美食”項目活動中,幼兒從談論美食開始,在親歷了“尋找惠城美食→惠城美食之推薦→繪制惠城美食地圖”這一系列過程后,開展了“惠城美食打卡”“惠城人氣美食”“惠城美食街”等活動。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幼兒通過實踐調查,發展了探究能力;通過統計美食,提升了數學思維能力;通過打造美食街,激發了藝術創作欲望;通過制作美食,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通過介紹美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性的活動正在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
生長需要合力,“你好,惠山新城”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同盟軍。我們重視家園的共同合作,邀請幼兒、家長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增強家長關心幼兒發展的意識。我園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開展了“關心教育父母大講堂”“關心教育家長體驗日”“關心教育家長俱樂部”等多種活動,重塑家長的教育觀,幫助家長在深切感知幼兒點滴成長的同時,體會用心陪伴幼兒而產生的滿足感和由此帶來的溫暖親情。
“從課程資源到兒童經驗”的認識與實踐讓我們看到幼兒在課程中主動發展,教師在研究中積極投入,資源在兒童經驗中落地生根。在探索幼兒教育的新征程中,我們必將遇到新的問題與新的挑戰,我們將不遺余力,為成全幼兒的生命成長和幫助他們擁有美好未來而奉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