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亭
典故原文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勸學篇第一》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做窩,用毛發將窩編結起來,系在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便折斷了,導致鳥窩墜落,里面的鳥蛋也摔破了。(原因)不是鳥巢建得不好,而是因為蘆葦花穗(脆弱)所致。西方有種叫射干的樹木,樹干只高4寸,(卻)生長在高山之上,俯視百仞之深淵。不是因為樹木能長得多高,而是因為它屹立在了高山之巔。蓬草生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生長得直挺。白沙混進了黑土里,便和黑土一樣黑了。蘭槐的根名為香艾,一旦浸入臭水中,君子便不再親近它,百姓也不再佩戴它。并不是因為香艾的品質不美好,而是因為所浸泡的臭水造成的后果。所以,人必定要選擇好的環境居住,交友必定要接近有道德的人,以此來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
智慧小語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這則成語典出先秦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著作《荀子·勸學篇第一》,意為生活在好的、合適的環境里,也能成為一個好人。文中的蓬或白沙,因生存環境不同,便有不同的結局,由此可得出環境對人的影響十分重要的結論。
荀子,是戰國末期趙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曾3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一職,后為楚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