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隆俊, 耿廣東, 何朝榮
(1.鳳岡縣農業農村局, 貴州 鳳岡 564200; 2.貴州大學 農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3.鳳岡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貴州 鳳岡 564200)
貴州是我國優質辣椒主產區,擁有國內唯一的國家級辣椒市場,發展辣椒產業基礎良好。“十三五”期間,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辣椒產業發展,將其列為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重點打造,種植規模位居全國首位。貴州辣椒以“香辣協調、品味溫醇”著稱,其品質優勢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其“生態貴椒·香辣天下”宣傳主題在中央電視臺、重慶衛視等廣泛傳播,聲譽越來越好,加之政府高度重視,其規模化種植面積、總產量和總產值逐步擴大,2020年全省辣椒種植面積36.3萬hm2、產量724萬t、產值242億元,基本形成了北部加工辣椒產業帶(黔北-黔東北加工朝天椒產區、黔西北加工線椒產區)和南部鮮食辣椒產業帶(黔南-黔東南干鮮兩用辣椒產區、黔中鮮食紅椒產區、南部河谷鮮食青椒產區),其中,北部加工辣椒產業帶種植面積占全省辣椒總面積的70%左右。辣椒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辣椒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在高溫高濕氣候條件下,辣椒炭疽病的危害程度也逐年加劇[1]。炭疽病主要發生于結果期,危害辣椒的葉片和果實,明顯影響產量和品質,一般導致辣椒減產20%~30%,嚴重時減產50%以上[2-3],炭疽病已成為貴州辣椒生產的主要障礙之一,嚴重影響椒農的種植積極性和辣椒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為辣椒炭疽病的科學防治提供參考,對辣椒炭疽病癥狀、發生原因、貴州辣椒炭疽病的發生現狀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辣椒炭疽病是辣椒上普遍發生的一種真菌性病害[4]。引起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種類較多,被列為世界上主要的植物病原真菌群[5]。引起辣椒炭疽病的真菌主要有尖孢炭疽菌(C.acutatum)、黑點炭疽菌(C.capsici)、紅色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和黑色炭疽菌(C.coccodes)[6]。這4種病原菌在我國均有發生,其中尖孢炭疽菌和黑點炭疽菌比較普遍。
辣椒炭疽病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分生孢子盤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也以分生孢子附著種皮表面,或以菌絲體潛伏于種子越冬。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傳播,從寄主表皮或傷口直接侵入后3 d即可發病,發病適宜溫度12~33℃,最適溫度27℃;孢子萌發要求相對濕度95%以上。種植地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排水不良、種植密度過大、養分供應不足或氮肥施用過多、果實受陽光暴曬、管理粗放等均易誘發和加重辣椒炭疽病的發生與流行。
辣椒炭疽病易發生于氣候溫暖、土壤含水量大的環境條件,主要危害即將成熟椒果,亦侵染果梗和葉片。果實發病初期呈水漬狀不規則形或長圓形褐色病斑,果實表面凹陷,隨病情加重病斑呈同心輪紋狀,嚴重時椒果干縮,病斑呈膜狀且易破裂,在貴州當地稱為“鍋巴辣”[7],使辣椒失去商品價值。果梗受害產生褐色不規則凹陷斑,干燥時裂開。葉片發病初期呈褪綠色水漬狀斑點,隨病情加重呈褐色圓形病斑,后期病斑上產生輪紋狀小黑點。
隨著種植規模擴大,辣椒連作問題越來越突出,病蟲害越來越重,尤其近幾年發生的炭疽病,導致有些地區辣椒產量損失率達30%~70%。經調查,辣椒炭疽病對采收青椒的危害輕,對采收紅椒的影響較大,并與不同類型的辣椒品種有關,朝天椒類型在光照通風好、植株抗倒伏品種的發病率明顯低于線椒品種,但朝天椒簇生型的較嚴重。貴州低海拔地區辣椒炭疽病的發生初期在7月下旬,中高海拔地區在8月上中旬,爆發期在8—9月。
通過貴州辣椒主要種植基地炭疽病病原分析,尖孢炭疽菌、黑點炭疽菌、紅色炭疽菌和黑色炭疽菌4 種炭疽病病原菌均存在,如貴安新區磊莊辣椒基地、遵義地區辣椒種植地和清鎮辣椒基地以黑色辣椒炭疽菌為主要病菌,湄潭永興鎮和黔西北產區的大方縣大水鄉辣椒種植地黑點炭疽菌、紅色炭疽菌和黑色炭疽菌3 種混合發生,無明顯的主要致病菌[8];花溪區辣椒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為尖孢炭疽菌[9]。
根據種植地環境、品種特性和采收類型等因地制宜選擇抗病性較強的辣椒品種。辣椒盡量避免連作,可與非茄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最好與姜、蔥、蒜等蔬菜輪作,可減少辣椒炭疽病發生。
辣椒播種前用55℃溫水浸種15 min;或先將種子浸泡于冷水中10~12 h,再用1%硫酸銅浸種5 min;或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4%拌種;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 h。
高廂種植,合理密植,高濕高溫地區要適當稀栽;適當增施磷鉀肥;做好開溝排水工作,防止田間積水;及時采果等措施可減少炭疽病發生。
辣椒采收后清潔田園,將殘枝敗葉集中燒毀或深埋,并進行一次深耕,將表層帶菌土壤翻至深層,促使病菌死亡。
5.5.1 前期預防 門椒采收后及時噴施枯草芽孢桿菌200~500倍液,或15%多抗霉素1 200倍液,或赤·吲乙·蕓苔(碧護)5 000~6 000倍液,或2%氨基寡糖素(海島素)1 000倍液,或0.04%蕓苔素內酯4 000倍液等。
5.5.2 中期預防 椒果開始轉色時及時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
5.5.3 后期防治 辣椒炭疽病發生初期選用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2.8%氟菌·肟菌酯1 5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10~15 g/677m2,或30%苯醚甲環唑·嘧菌酯懸浮劑 32 mL/667m2噴霧防治,隔7~10 d噴霧1次,連噴3次,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