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東 王志葵
(1,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 266200;2,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農業農村局 266200)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我國畜禽養殖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促使畜產品貿易不斷增長、畜禽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養殖逐步加快。與此同時,畜禽養殖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業日益嚴重,因為畜禽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糞便和廢棄物會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不僅影響畜禽的正常發展和經濟效益,還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所以,如何解決畜禽養殖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研究的重點。
據測算,一個飼養1000 只家禽的養殖場每年可以產生36t的糞便,如果再加上沖洗消毒排出的廢棄物,數量非常可觀,糞便中不僅含有氮磷鉀等營養物質,還有氨氣、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硫等惡臭氣體和殘留物,最重要的還會攜帶寄生蟲、病毒和細菌等感染畜禽的病原微生物。如果不能妥善處理畜禽生產的糞便,會嚴重惡化畜禽的生活環境,經過長期蓄積和滲透還會引起周圍空氣、水源和土壤的污染,甚至會成為疾病的傳染源,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
在畜禽養殖過程中,不僅能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的氨氣、硫化氫、甲烷等有害氣體,并且攜帶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同時,飼養環境中還存在大量粉塵和霉菌等,這些有害物質長期存在養殖環境中,會造成空氣污染,時刻危害畜禽和人類健康。
首先,畜禽舍內的有害氣體直接刺激畜禽呼吸道黏膜,引起畜禽發生呼吸道疾病,并且畜禽長期處于有害氣體超標的環境中,體質逐漸變弱,不僅引起食欲下降和生產性能降低,還會減弱對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容易誘發各種傳染性疾病。然后,畜禽養殖環境中空氣被污染后,空氣中含有的病原體傳播給健康畜禽。因為通過空氣環流作用大多被污染的空氣仍然在養殖場上空停留,被風機吸入健康畜禽舍內,引起疾病的交叉感染,進而造成生產性能下降和疫病難以控制。對于飼養人員來講,空氣中存在的有害氣體和粉塵可以刺激支氣管和肺泡產生職業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和鼻炎等[1]。
由此可見,畜禽養殖產生的有害氣體排放到空氣中會引起周圍控制質量下降,如果養殖場距離居民區較近,有害氣體也會嚴重影響居民區的空氣質量,危害人體健康。
畜禽糞便中富含氮磷鉀等營養物質,據測算氮和磷的含量占到糞便總量的1.6%和1.5%。雖然植物的生長離不開這些營養物質,在種植過程中也必須施肥來促進植物的生長和增加產量,但是如果給土壤施入大量的畜禽糞便后,會引起土壤中的氮和磷含量超標,不僅促使莊稼瘋狂生長,而不開花結果,嚴重的還會造成土壤板結,致使土壤中的其他營養元素缺乏或失去平衡,進而降低糧食產量和質量。
為了預防畜禽感染細菌性疾病,通常會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添加劑,這些添加劑的原型后代謝產物會形成殘留在畜禽體內,不僅引起畜產品質量安全,而且大部分殘留物質會隨著糞便排放到自然界中,如果沒有經過熟化的糞便直接施入土壤中,糞便里面含有的重金屬、抗生素和有機物會污染土壤,雖然對植物生長和生產沒有什么危害,但被植物吸收后會殘留在組織中,經過食物鏈的作用,最終被人類和動物攝入體內,引起耐藥菌群的產生,給今后疾病治療帶來難度,并且長期蓄積還可以引發中毒癥狀[1]。
畜禽場每年產生的糞便和廢棄物數量可觀,這些需氧腐敗有機物如果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湖泊、水渠、小溪等,給水源造成的污染遠大于農業和工業污染。因為糞便中氮和磷可以在土壤中轉化成硝酸鹽和硫酸鹽,滲透進入地下水后可以促進藻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消耗水中的氧氣,導致植物根系缺氧腐爛,進而引起水生動物缺氧發生大量死亡。這些物質在水底分解生成二氧化硫、氨氣等惡臭物質,造成飲水污濁和水質的大幅度下降,進而危害人類健康,甚至引起植物倒伏、晚熟和絕收[2]。
隨著畜禽養殖規模的發展,疫病壓力越來越大,病毒頻繁發生變異,成為制約畜禽養殖的重要因素,并且也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狀況。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支原體和禽結核和彎曲桿菌等都是主要的人畜共患疾病。并且這些病菌普遍存在于養殖環境中,對畜禽和人類構成嚴重威脅。同時沒有經過處理的糞便中還含量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不僅污染空氣、土壤和水源,還會成為傳播疾病的病原體。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各級政府對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重視,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要求對畜禽糞便的處理做到科學規劃和設計,糞便和廢棄物的處理費用應不少于總投資的10%。對于規模化畜禽場要統籌規劃分批進行改造和治理。對畜禽養殖場的糞便和廢棄物的堆放和處理做出一系列的要求。不同地區根據國家及環保的法律法規規定,根據本場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污染措施,進而為治理養殖場的環境污染提供保障[2]。
目前我國在治理污染方面雖然有原則性規定,但在控制飼養數量和農田施入肥料數量沒有嚴格規定和要求。建議不同地區應根據土壤類型和植物種類來規定畜禽養殖數量。另外我國出臺的法律法規只是停留在標準層面和行政法規,還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威懾力不強。并且一些執法部門監督力度不夠,致使大部分養殖場不能自覺遵守《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因此,應逐步完善養殖業的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增強全民防治污染意識,形成良性循環和督促機制。
畜禽養殖場在保障畜禽正常生長發育和維持理想經濟效益的同時,應采取多種措施來最大限度地減少畜禽排放糞便的數量,按照環保、節能和效益同步的良好發展模式,來從源頭上減少畜禽生產對環境造成的壓力[3]。
增加遺傳育種投入,研發出節省糧食的畜禽品種,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和飼料營養價值,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酶制劑和微生態制劑,同時采取飼料膨化、制粒、熱噴等高科技,不僅能改善飼料品質,最重要的是還可以提高飼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飼料氨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中排放有害物質的含量。還可以在墊料中添加除臭劑和酶制劑,可以吸附、抑制或分解糞便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進而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厭氧發酵法是在厭氧環境中對糞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機物質進行降解,生成甲烷等物質,不僅給廣大農民提供清潔的能源,還可以生成大量無害化肥料。但需要的處理池體積較大,只能就地處理和利用[3]。
在實際生產中應將畜禽糞便變廢為寶,進行資源化利用,避免糞便發生二次污染。其中種植業也是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種植為畜禽提高飼料資源,而畜禽糞便又成為種植業的良好底肥,實現種養結合,互相依靠和利用,這樣可以組成良好的生物鏈,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和再利用,促使飼養過程中沒有廢物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將糞污對環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保障畜禽業可持續發展及人與環境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