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霞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743000)
我國年養殖豬約為30000 萬頭、牛約9852 萬頭、羊約20000 萬只、禽類約21000 萬羽。按照病死畜的預算,我國每年病死畜數量在16 億只左右,特別在重大疫情的情況下還會高于這個數字。而我國現在的無害化處理廠數量少,2017 年統計我國實際無害化處理數量3000 萬頭(只),處理病畜不到總病死量的1%,所以我國病死畜在處理能力上完全不能滿足實際需要[1]。為了規范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操作技術,我國農業農村部出臺《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對處理的技術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但在實際生產中人們并不愿意采用規范的工藝進行處理,主要是處理技術成本高,而我國病死畜的補貼不足,造成很多病死畜處理廠都處于停產狀態。為了保證病死畜無害化處理體系的正常運行,本文就病死畜無害化處理中的困境進行總結,提出病死畜無害化處理可行的運行機制,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體的健康。
我國在2014 年開始進行病死畜無害化處理試點,在全國19 個省開展病死畜無害化處理,處理了642 萬頭生豬,發放補助7354 億元。在212 個試點的養殖區內建設了50 個處理廠,覆蓋73 個縣市區。在處理技術上主要采用化學處理、發酵處理、焚燒處理和綜合處理的方式。政府以獎代補給的方式給與無害化處理廠40%的建設投資補助,減少成本對處理廠運行的影響。無害化處理廠建立初期,為進行市場化運行,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保證處理廠運轉。在試點運行后我國逐步開展全范圍的布局,計劃到2019 年畜禽無害化處理已實現全國覆蓋。
1.2.1 傳統處理技術
傳統無害化處理方式主要是掩埋、堆肥、焚燒、化學處理畜禽尸體,傳統的處理方式成本低廉,工藝技術簡單。直接焚燒法是利用焚燒爐對畜禽尸體進行高溫分解,對產生的高溫煙氣經過二次氧化,剩余的灰渣排出后掩埋。焚燒法一次可以對大量病死畜進行處理,收集的熱能可以進行二次利用;深埋法是將畜禽尸體進行消毒后,在遠離人群聚居地進行掩埋,對地表進行消毒后,利用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將病死畜禽及病原菌分解凈化,實現無害化處理。由于此方法操作簡單且經濟實用,應用范圍廣泛。但深埋法的缺點也很明顯,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緩慢,一些未被及時分解的病原菌在土壤中擴散,會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傳染性較強和病原抗性較強的病死畜不適用這種方法;化學處理法是對畜禽尸體加入促進有機質分解藥物后,加快病畜尸體腐爛降解的過程。該方法處理成本低,處理數量大[2]。因為采用密閉設施,減少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但這種方式在北方寒冷地區并不適用。
1.2.2 現代化處理技術
現代化處理技術主要有高溫生物降解法、焚燒碳化法、濕化生物轉化法等。高溫生物降解法是指向病死畜禽尸體中加入具有分解有機物作用的生物酶,經過機械粉碎,在密閉容器中經高溫發酵,形成有機物,可用于生產生物有機肥。病死畜禽體內的病原菌經過高溫發酵而被殺死。但在前期生物處理及粉碎時溫度低,不能保證病原菌完全被殺滅,同時會產生一些有毒有害的氣體污染環境。焚燒碳化法是將病死畜禽尸體經過500~700℃高溫焚燒,分解成為含碳有機化合物,產生的煙氣進入二次燃燒室氧化燃燒,最大程度降低有毒有害氣體的污染。濕化生物轉化法是應用化學處理技術研發而成。具體是在高溫高壓環境下,病死畜禽尸體經過濕化、蒸熟、攪碎、打磨,烘干等操作,深加工成為新型產品。由于新產品中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含量高,可用于蠅蛆養殖業的飼料研發,還可以與糞污等物質混合發酵,加工成為有機肥料[3]。
我國病死畜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較晚,主要在大型養殖場進行推廣,而小規模養殖場因為病死畜數量少,一般沒有無害化處理體系,但小規模養殖場的病死畜總量占全國數量的95%。因為各地政府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小的企業采取掩埋、焚燒等傳統的病死畜禽處理方式。加上病死畜無害化處理技術宣傳力度不夠,中小型養殖戶思想認識不到位,養殖場在追求經濟利益的情況下造成病死畜處理率低下。而病死畜的技術工藝要求高,養殖企業沒有相應的專業人員。作為地方政府要重視病死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推進病死畜無害化處理進程。
我國雖然在畜禽養殖上規模化不斷提高,但散養式或家庭養殖占主導地位,小戶養殖較為分散,無法做到集中處理。在沒有集中收集處理的情況下,養殖戶只能掩埋處理。而規模化養殖場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問題認識不夠,在成本的影響下不愿意進行無害化處理。我國病畜衛生管理主要在基層,而對病死畜禽的監管主要依靠畜牧獸醫站,而鄉鎮畜牧獸醫站人員短缺,工作人員大部分都自己搞經營,無暇顧及無害化處理的監管。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各鎮畜牧獸醫站因無執法車輛、執法相應的權限,造成執法工作有心無力。作為主管部門要下沉管理職能,完善管理體系及提供體系運轉的物質保證,增加管理人員的責任心,保證管理人員的待遇。
隨著畜牧產業整體發展,我國畜牧經濟不斷發展,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在重大疫病、檢驗檢疫、養殖水平等因素影響下導致病死畜禽量有所上升,而我國初期建設的病死畜無害化處理廠都是采用傳統的工藝,單次處理速度、效率和數量不能達到生產要求,造成大多數養殖場的無害化處理效率仍較低,難以完成較大病死畜禽及其產品的處理量。所以,作為地方無害化處理企業要不斷優化處理工藝,引進先進的處理技術方案,在提高處理效率的同時保證處理質量。
當前,傳統的無害化處理工藝大多只是考慮到將病原菌殺死的同時減少環境污染,并沒有將節能減排和病死畜禽尸體的綜合利用技術應用到無害化處理中。所以要全面推廣病死畜無害化處理,開發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在國外,新型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發較多,如炭化處理法、水熱液化處理法、冷凍法等。這些方法不僅在殺死病原菌方面有較好的效果,而且綜合考慮成本降低、提高三廢利用率、節能減排等問題,具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4]。所以,在新型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發上,對不同病死禽畜種類、物料配比、反應條件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完善,研發出更加環保、節能的新型技術。
病死畜無害化處理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主要難題之一,為保證生物安全,我們要加大相關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行業技術水平。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病死畜無害化處理的重要性,建立無害化處理機制,保證無害化處理監督管理工作,支持鼓勵企業提高新型無害化處理技術應用。同時要提高行業資本投入量,穩固行業的正常發展。建立市場運營模式,使其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