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駿
(黑龍江省拜泉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64700)
奶牛乳房炎的發生因素較為復雜。主要是由于物理因素、微生物因素和化學因素導致。有關研究發現,全世界約2 億頭奶牛中30%患有乳房炎,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0 億,因此,乳房炎對奶牛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破壞,必須切實做好奶牛乳房炎防治工作。
奶牛乳房炎就是乳腺發炎,在奶牛養殖中是一種常見疾病,發病原因在于乳頭管口的病原體進入到乳房內部,使得乳房被感染影響排水量。導致乳房炎發生的主要因素為機械性碰撞和擠壓擠奶壓力、節拍不當,此外,草料與飲水存在質量問題也是誘因之一[1]。具體說來,一是圈舍環境不佳,如活動場地較為泥濘,或者溫度達到36℃、低于-6℃。二是病原體感染,如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支原體、真菌。三是奶牛自身因素,如泌乳盛期或乳產量過高的奶牛容易患病,而老齡牛也是乳房炎的群體高發群體。四是繼發性因素,如焦蟲病、產后感染等。
多數奶牛剛患有乳房炎時癥狀并不明顯,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體溫逐漸升高,后期奶牛乳頭開始出現潮紅、腫脹及硬度加強,碰觸后有明顯疼痛感,溫度較高,多數為一側乳房發病,很少出現整個乳房患病情況,初期泌乳量減少,但減少情況不明顯,隨后乳汁濃度開始降低,伴有絮狀物,并且泌乳量開始降低。
由于黏膜炎癥的位置不同,通常可將母牛乳房炎分為乳管乳房炎、乳池卡他乳房炎、腺泡卡他性乳房炎,其中乳池卡他性炎癥的奶牛患病后并沒有顯著的全身癥狀,患病部位并沒有出現發熱、疼痛等表現。隨著輸乳管受凝乳塊阻塞影響,乳池逐漸擴大并伴有波動,在擠奶過程中會出現乳汁稀薄表現,還會帶有一定的絮狀物,導致擠奶過程不暢。隨著乳汁排出后逐漸恢復正常,通常這種乳房炎發生在乳葉一側[2]。
奶牛患有纖維性蛋白性乳房炎,體溫可達40℃,患病牛只食欲大幅減退、精神萎靡,甚至拒絕進食,同時乳房淋巴結有腫大表現,患病一側出現跛行,并且乳房腫脹明顯。乳房呈潮紅色或者青紫色,輕輕觸碰后疼痛感劇烈。奶牛很少排乳或者乳汁呈水樣,部分奶牛乳液為黃色或夾雜血液。
奶牛患有急性化膿,乳房炎后體溫高達40℃,且伴有發熱表現,同時乳房淋巴結腫大,乳汁量減少乳汁,稀如薄水,帶有絮狀。如果病情轉為慢性,全身癥狀可減退,體溫逐漸恢復正常,但母牛容易長期出現萎靡情況。
多數奶牛患有乳房炎的主要原因在于養殖區域較為潮濕,容易受到細菌感染,且圈舍溫度變化較大,這就需要養殖戶切實加強牛舍環境管理。一方面需要保證圈舍鋪設足夠的干草并定期更換,同時需要及時清理圈舍內部的糞污,保證圈舍內部的清潔和干燥;另一方面,日常養殖中養殖戶要定期擦拭奶牛身體,尤其是在擠奶后要注重軀干和尾部的清潔。一般在奶牛飼養中還要控制好養殖密度,定期對圈舍通風、換氣[3]。
在養殖戶擠奶過程中需要先對奶牛乳房部位進行擦拭,方法為使用溫水輕輕擦拭乳頭,并且要定期對奶牛乳頭藥浴,主要藥物為碘附,通過該方法可以減少乳房炎發生,如果使用機器擠奶需要確保每次擠奶前清洗和消毒擠奶設備,日常也需要做好及擠奶器檢修工作。
在奶牛飼養過程中,養殖戶需要保證日糧中養分平衡,根據其生長需要保證VA、VB、VE的合理補充,同時也需要重視微量元素地提供,合理治療,有效提升免疫力,減少乳房炎發生概率。
處于妊娠期的母牛在分娩前7~10d 要求養殖戶每天對乳頭藥浴,如用30%硫酸鎂高滲溶液濕敷,也可以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乳頭和乳房,由于初產母牛容易發生乳房水腫,該情況下需要控制日糧中的鹽分含量,并且盡量以人工擠奶方式為主,如果水腫未能消除,需要聯系獸醫采取進一步護理措施。
奶牛處于牛犢時期需要去角,通過該措施可以避免奶牛打斗過程中由于牛角觸碰乳房,同時圈舍地面要避免光滑,防止奶牛運動期間由于滑倒而損傷乳房,發現奶牛患有嚴重乳房炎必須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加強護理,同時還需要跟蹤治療后的情況。
為了有效預防乳房炎,當前我國已初步研制出奶牛乳房炎疫苗,通過有效接種顯著降低了奶牛乳房炎發生概率,通過疫苗注射不會存在藥物殘留,并且對能有效控制亞臨床型乳房炎,目前主要疫苗為大腸桿菌、J5 金黃色葡萄球菌疫苗[4]。
奶牛乳房炎的治療主要是消除炎癥,消滅病原菌,控制感染。所以要盡早診斷,根據具體情況采用的治療方法也存在差異性,具體說來:一方面是采取抗生素治療方法。目前治療奶牛乳房炎抗生素較為有效,目青霉素、卡那霉素、紅霉素等都有顯著效果,盡管可以達到防控作用,不過長期使用會降低奶牛免疫力,影響奶制品;另一方面是采用中草藥治療,目前中草藥是傳統治療措施之一,可以使用煎服、灌服的方法,用藥過程中需要將不同中草藥拌和,一般使用中草藥治療可以達到良好效果,所以利用前景較為廣泛。此外,生物制劑治療也是有效措施之一,主要是利用細胞因子微生態制劑,不過該技術的利用尚不成熟。
近年來,我國對奶牛乳房炎的預防和治療研究逐漸深入,取得了一定進展,相關人員發現,使用復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劑可起到有效作用,能有效處理金雙色葡萄球菌導致的乳房炎,治愈率高達89%,牛臨床型乳房炎的保護率達到50%左右。此外,還有相關人員發現,連橋和金銀花等中藥可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芙蓉花可以抑制大腸桿菌。一項研究發現,微生物制劑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奶牛乳腺炎,治愈率在72%~77%。整體看近年來,我國奶牛乳房炎防治以中藥和西藥為主,今后生物制劑將得到更多利用。
綜上所述,在奶牛養殖過程中,做好乳房炎防治工作十分關鍵,需要養殖戶做好日常管理,加強擠奶管理,重視圍產期的護理工作。養殖戶要為奶牛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要密切觀察奶牛是否存在異常,發病后需要加強護理,必要時隔離,及時根據病情藥用。此外,養殖戶要制定出免疫措施,樹立未病先治的思想,進而達到良好的防控效果,保證良好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