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行威
(吉林省大安市紅崗子鄉政府 131317)
母豬流產是指母豬妊娠中斷,表現為產死胎、早產或產出木乃伊及畸形胎兒等妊娠中斷現象。引起母豬流產有營養性因素、機械性因素、藥物導致的很多原因,需要在加強圈舍消毒、均衡營養、加強母豬管理的基礎上做好疾病預防和適當運動。
這種類型病大多都是發生在母豬懷孕的80~105d,一部分后備母豬在大概70d 時也會發病。
母豬體溫略高,精神較為正常,采食欲望降低,1d 后外陰出現紅腫現象,再過1d,陰門產生松弛現象,在陰門里產出不干凈的異樣膿性分泌物,氣味十分腥臭,較為嚴重的隨后會將胎兒排出,通常在這種分泌物產生12h 后才將胎兒流出。在產生征兆前如果不進行快速處理,經常會導致流產。
導致懷孕母豬流產的因素主要有3 個。一是感染性導致的流產,病原體直接進入胎膜,對胎兒及子宮結構產生了實質性的侵害。二是體內寄生蟲致使的流產現象。三是較為普通的流產現象,在普通流產現象中,包含有損傷性流產及自發性流產兩種現象,根本上是因為生殖器官產生了機能上的紊亂和炎癥導致的。傳染性疾病,如呼吸困難、高度貧血、發燒等癥狀。飼養性流產屬于飼料質量不佳、數量不夠。損害性和治理性流產是懷孕母豬處在逆境危害導致的,此外,醫療失誤產生的流產是說在治療時間中,因為錯誤使用藥物導致的流產。
母豬在懷孕后,抵抗力降低,很方便遭到疾病侵襲,導致母豬流產現象,在大多情況下,誘因是母豬感染疾病形成的。如在懷孕時母豬受到非顯著性的豬瘟,該疾病能讓母豬流產[1]。
配種公豬精子水平質量也是使母豬出現流產現象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實施配種過程中,工作人員沒辦法檢查配種公豬的精子質量,如精子質量太差,不可以和母豬卵子融合,這時母豬難以受孕,就算受孕,流產概率也比常規母豬高,并且有大概產下死胎。
一般來說,母豬一年可以繁殖兩次,母豬種用年齡高達15年,可對母豬來講,每次懷孕和生產都是在消耗其健康。之后懷孕數年的母豬產出的仔豬越來越弱。有的母豬有幾次懷孕經驗,豬的年齡也較為大,本身體制不好,十分容易沾染上疾病,飲食水平不高,致使流產。
除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很容易導致流產的重要原因,即孕期管理不善。在母豬妊娠期間,它們所需要的營養成分與過去相比更高,為了保證營養供應和飼料充足,應做出一些改進和調整,但有些養殖場對這些細節不太重視,所以很容易使母豬流產[2]。
疾病是流產的關鍵因素,一定要做好疾病預防工作,優化母豬生存環境,預防細菌及病毒的侵入,為母豬實施疫苗注射,預防大多數常見的流行疾病,當然,母豬在懷孕時接種疫苗必須要小心再小心。要注意使用劑量及注射時間。
交配前盡量選擇合適的公豬,母豬本身也會對仔豬生長及發育產生影響。假使母豬身體素質很差,不適宜生產,會降低妊娠率,流產率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對種母豬的選擇也十分重要。
懷孕后和懷孕前的母豬存在明顯不同,很容易受到病毒侵害,營養需求增加,因此,母豬懷孕后要注意營養攝入,盡量做到科學飼養,為母豬創造舒適、科學的環境,減小流產率。
添加0.25%~0.5%的奧德曼A 能提升豬的非特異性抗性,減少豬舍中有害氣體含量,降低疾病發生率,及時淘汰產生仔豬遺傳缺陷或因慣性流產處理不力的母豬,避免造成重大損失。
養殖戶要看重懷孕母豬豬舍管理,切實提高養豬業水平,讓母豬過上舒適的生活[3]。為預防懷孕母豬出現碰撞、跌倒,確保豬舍盡可能的干燥,另外,可以在屋內放置一些厚干草,定時更換干草。
養殖戶對懷孕母豬的日常處理要謹慎,嚴禁鞭打和吼叫,尤其是對初產母豬,由于懷孕母豬對人的鞭打及吼叫有更為敏感的感受,繼而產生極度恐慌,最后致使流產,因此,日常管理實踐中的溫情化也很重要。
母豬懷孕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從卵子受精開始,到胎兒發育成熟。中醫認為氣血虛弱不能養育胎兒。腸的功能出現改變,經過益氣養血、補腎、安胎、理氣等藥物可以具有臟腑補氣、補血、調和氣血、強沖入的功能,使胎兒活動平穩,創造適合胎兒成長的生理環境。
預防這一疾病的關鍵是制定一個地方免疫計劃和驅蟲方案。應用方案,確保疫苗接種和驅蟲得到實現。加強妊娠母豬和飼用母豬的營養管理,確保豬舍干燥、衛生、安靜,為懷孕母豬創造良好的懷孕環境。
為防止集約化、規模化的生豬養殖場發生流產,不單要認真做好防疫工作,而且要按照科學要求進行飼養,考慮母豬的生理反應,加強管理,規避人為因素出現流產。
總之,母豬是擴大養豬場規模、保障仔豬數量的重中之重。導致母豬出現流產現象的因素很多,應采取一些措施來防止懷孕期間的母豬流產。在癥狀治療中必須要運用全方位的舉措,增加飼養管理水平,達到治療和愈合效果。只有這樣養豬業才能朝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為養殖戶提供更大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