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廷
(山東省平邑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 273300)
仔豬出生后如果攝入大腸桿菌,本病菌就可以在消化道后段進行繁殖和定居,在整個消化道內生存。同時,大腸桿菌還可以通過糞便排泄到養殖環境中。在豬群體質健康狀況下,大腸桿菌不會對豬只造成傷害,還會抑制致病菌入侵,還可以促進機體合成VK3,由此可見,大腸桿菌與豬只機體處于互利共生的良好關系,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或菌體侵入腸外組織時,能引起仔豬發生仔豬黃痢、仔豬白痢、仔豬水腫等病,且發病率與死亡率都比較高,是一種比較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該病一旦爆發會導致農戶出現大量的經濟損失,需要加以有效預防。因此,從實際角度出發,對豬大腸桿菌病的診斷與綜合防治措施進行詳細分析十分必要[1]。
1.1.1 流行特點
隨著養豬業規?;l展,本病處于流行狀態,尤其是梅雨季節和寒冷潮濕環境更容易爆發。并且初產母豬生產的仔豬易感性較高,隨著分娩胎次的增加,生產的仔豬發病率越來越低。因為母豬會逐漸適應環境中的病原體,對大腸桿菌逐漸產生抵抗力和免疫力,這也是新建豬場大腸桿菌發病較嚴重的主要原因。該病常發生于出生后1 周以內的仔豬,同窩仔豬的發病率能達到90%以上,且死亡率也很高,如果管理和防治不善,甚至引起全窩仔豬死亡。因為剛出生的仔豬體質較弱、抗病能力較差,隨著日齡的增加,各組織器官發育逐步完善,對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抵抗力越來越強,所以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會越來越低[1]。
1.1.2 臨床癥狀
全窩仔豬通常表現為突然有1~2 頭仔豬精神不振、體質衰弱、消瘦脫水,隨著發生死亡現象。其他仔豬隨之出現腹瀉、稀薄糞便、顏色呈黃灰色,混合氣泡,隨著病情發展,腹瀉癥狀越來越嚴重,仔豬最后脫水、昏迷而亡。
1.1.3 病理變化
最急性剖檢常無明顯病變,有的表現敗血癥。一般可見皮膚皺縮、明顯脫水、口腔黏膜蒼白。腸道內充滿大量的黃色液體和氣體,整個腸道膨脹嚴重,并且呈急性卡他性炎癥,尤其是十二指腸癥狀最為明顯,然后是空腸、回腸也出現炎癥變化[2]。
1.2.1 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以2~3 周齡的仔豬易發,一個月以后的仔豬發病率較低,即使有發病仔豬死亡率也很低。仔豬感染本病往往與圈舍的衛生條件較差有很大關系,并且在陰雨天氣或保溫性能較差的情況下,仔豬容易誘發本病。一旦有1~2 只仔豬發病,同窩其他仔豬就會很快發病,可見本病在仔豬群中能快速傳播。
1.2.2 臨床癥狀
病豬往往突然開始腹瀉,糞便呈灰白色或黃色糨糊樣,體溫和采食量沒有變化。隨著病情發展,體溫有所升高,仔豬怕冷扎堆、積聚在一起、食欲下降、發生嘔吐現象。除了日齡較小的仔豬發生死亡外,其他仔豬通常癥狀較輕,經過4~10d 可以自行恢復健康,如果病程較長的仔豬會發生生長緩慢、發育不良、逐漸消瘦,皮毛粗亂、最后成為小僵豬,往往被淘汰[2]。
1.2.3 病理變化
病理剖檢病死仔豬一般表現皮膚皺縮、消瘦和脫水,其他沒有明顯的病理變化。個別病死仔豬會出現腸黏膜充血、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腸道內有多量黏液性分泌物,胃食滯。
1.3.1 流行特點
本病多發生于斷奶后1~2 周的仔豬,生長育肥豬和10 日齡以下的豬很少發生,在某些豬群中有時散發,有時呈地方性流行,發病率在10%~30%以下,但病死率很高,約90%。
1.3.2 臨床癥狀
突然發病,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至廢絕,發生神經癥狀、盲目轉圈、共濟失調,口腔中流出白沫,隨著病情發展,無法正常站立、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狀,最后臥地不起、昏迷死亡。
剛開始發病時體溫升高,然后很快降低為正常體溫或偏低。有的仔豬眼瞼水腫,有的頸部皮下水腫、病程長短不一,病死率約90%。
1.3.3 主要病理變化
全身多處組織水腫,最明顯的是胃大彎部黏膜下嚴重水腫、切面流出大量滲出液或膠凍狀物質。水腫厚度差別較大,最厚可達3cm 左右。腸系膜水腫、大腸壁、全身淋巴結水腫,有的眼瞼、頭頸皮下水腫,并且水腫程度和范圍不一樣,有時可見全身性淤血。
2.2.1 仔豬黃痢
根據新生仔豬突然發病,排黃色稀糞,同窩仔豬幾乎全部發病,死亡率高,而母豬健康,無異常,即可初步診斷。
2.1.2 仔豬白痢
仔豬發病后傳播速度快,1~2 只仔豬發病后,整窩仔豬很快同時出現腹瀉癥狀,糞便呈糊狀稀便,剖解可見典型的胃腸卡他性炎癥,即可作出初步診斷。
2.1.3 仔豬水腫
根據主要發生于斷奶后不久的仔豬,常突然發病病程短,死亡率高,病豬眼瞼水腫,叫聲嘶啞,共濟失調,漸進性麻痹,胃賁門、胃大彎及結腸系膜膠樣水腫,淋巴結腫脹等特點,即可作出初步診斷。
大腸桿菌分離鑒定:在無菌條件下采取發病仔豬小腸前段的內容物,或者采集肝臟、脾臟、腸系膜淋巴結等病料,然后送到實驗室進行分離鑒定。如果在普通培養基上形成2mm 直徑的圓形、隆起、光滑、半透明、淡灰色的菌落。同時采集菌落進行涂片鏡檢,可以看到革蘭陰性的中等大小桿菌,這時就能鑒定為埃希大腸桿菌。最后取菌落0.5ml 給仔豬灌服,經過18h 后仔豬發生腹瀉癥狀,并且糞便呈特征性就可以確診仔豬感染大腸桿菌病[2]。
保持產房清潔,哺乳前要對乳房進行清洗和消毒,有乳房炎的母豬應及早治療。在母豬分娩前適當進行限飼,尤其是飼料中蛋白質水平不能過高,不能飼喂發霉變質飼料。在分娩后需要針對性地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藥物來預防母豬感染大腸桿菌。
在仔豬出生后需要盡快讓仔豬吸吮到足夠的初乳,因為初乳中不僅含有大量維生素、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而且還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仔豬攝入后可以滿足自身營養需求,并且能獲取足夠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所以,應及早吃上初乳,并做好補鐵補硒工作。在仔豬斷奶時,注射長效抗菌藥物對預防仔豬水腫病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通過飼料和飲水添加藥物進行預防。
在母豬分娩前的一個月和半個月,需要分別接種K99、K88 兩類大腸桿菌菌苗,同時在分娩前20d 接種流行性腹瀉二聯苗與胃腸炎疫苗,這樣可以提高母豬抗體水平,仔豬通過吸吮母乳來獲取保護力。并且在仔豬出生后1 個月和2 個月時需要接種副傷寒疫苗。
在防治仔豬大腸桿菌病時需要遵循止痢、抗菌消炎的原則,剛發病時使用慶大霉素和卡那霉素進行肌肉注射,在發病中后期可以使用阿托品、恩諾沙星或諾氟沙星肌肉注射,每天注射2 次,連續注射3d 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3]。
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重視豬只生長狀態,如果發現疑似病豬做好及時隔離對策,避免疾病蔓延。豬大腸桿菌病主要危害仔豬,應加強對仔豬的管理,保證飼料干凈衛生,做好養殖場消毒管理工作,保證圈舍通風和采光,為豬只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我國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