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瓊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農業農村局 618100)
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多種支原體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疾病,接觸傳染性比較強,病原主要侵害病羊的胸膜和肺部,又俗稱“爛肺病”。支原體病原為陰性菌,對紅霉素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對外界其他理化因素不敏感。該病常呈地方性流行,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流行,以非洲國家的發生最為嚴重,我國內蒙古等地也曾爆發過該病[1],特別是飼養山羊的地區較常見。該病在早春的枯草季節多發,在此季節容易受營養缺乏和受風寒感冒的不利影響,發病后的死亡率也較高。此病的傳染源是病羊和帶病菌羊,傳播途徑是空氣飛沫傳播,特別是羊群密集、空氣不流通的情況下更有利于該病的傳播。
在自然感染狀態下,該病的潛伏期不確定,長則3~4 周,短則5~6d。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病程長短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 種類型,這3 種類型的臨床癥狀有所差異。
最急性型的臨床表現為:病程較短,一般不超過4~5d,甚至只有12~24h;病初的體溫升高,伴隨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呼吸急促和痛苦的鳴叫聲,幾個小時后開始表現出流鼻涕,呼吸困難等肺炎臨床表現。肺部叩診呈現出濁音。然后患病羊出現呼吸困難,全身顫動等情況,直至窒息死亡。
急性型的臨床表現為:病期多為7~15d,有的可達1 個月。體溫升高,伴有短暫性的咳嗽,流有漿液狀的鼻涕,隨后鼻涕轉為黏性。食欲下降、呼吸困難、眼瞼腫脹、眼睛有膿狀分泌物[2]。最后病羊的精神狀態極其萎靡,有的還出現腹瀉和口腔潰瘍等問題,嘴唇和乳房等部位發生皮疹,臨死前體溫降至正常溫度以下。該類型在臨床中是最常見的。
慢性型的臨床表現為:多發于夏季,癥狀較輕。病羊有咳嗽和流鼻涕等癥狀,且鼻涕時有時無。病羊的身體狀態不佳,精神不振,被毛粗亂無光。同時生長發育緩慢,身體消瘦。如果對病羊的飼養不當,容易復發或出現并發癥而迅速死亡。
雖然從此病的流行特點,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來看不難做出診斷,但是具體的確診還要做血清學診斷和病原分離鑒定試驗,另外,還可通過做動物接種試驗來鑒別,即將新鮮病料接種到羊的胸腔或氣管內,數天后觀察被接種羊是否出現與自然病例相同的臨床癥狀[3]。
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是呈地方性流行的,發病后的致死率很高,因此,在羊生產中要做好防控措施,避免該病的發生和流行。
做好羊群的飼養管理工作至關重要,具體包括備足草、及時補料以滿足羊群生長發育所需;做好羊舍的清潔衛生工作,經常打掃和消毒,墊草料也要經常更換;保持通風換氣,避免空氣不流通;天氣轉寒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羊群受風寒;控制好飼養密度,羊舍和運動場地要大,以免發生羊群擁擠、空氣質量差等一系列問題。只有加強羊群的日常飼養管理,才能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保證羊群健康。
由于該病屬于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因此羊場要堅持自繁自養,有自己的基礎羊群,盡量避免從外界購買羊種,更要禁止從疫區引入或者遷出病羊,如此才能切斷傳染源。如確需更新羊群、進行品種調整等,要對購買地的疫情進行調查,從健康的羊群中選購,對引進羊嚴格檢疫,隔離觀察一段時候,確保健康后再混群。另外,要對羊群定期進行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的檢測,對于檢測結果為陽性的羊群立即隔離治療,治療后確定為陰性的再合群飼養,如果仍為陽性,最好淘汰處理,既節省人力和財力,又能避免大范圍傳播。
接種免疫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方法,對健康羊群每年春季或秋季預防接種一次,但是疫苗的接種也要根據羊群的具體情況而定,比如身體虛弱或有慢性疾病的羊只就不宜接種疫苗。
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工作能有效控制病情的擴大。如果發現疑似病羊或患病羊后立刻分群隔離和治療,并對被污染過的羊舍、飼養用具、糞污及時消毒,嚴格遵守消毒程序,以消滅病原。對病死羊進行無公害化處理。
綜上所述,做好科學的飼養管理、嚴格接種免疫、自繁自養等綜合防控措施能降低該病發生的可能性,提高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