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紅
(甘肅省臨洮縣漫洼鄉畜牧獸醫站 73050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畜牧養殖業也得到極大發展,畜牧產品的流通性日漸頻繁,很多農戶為更好地提高經濟收入,增加了畜禽養殖規模,但由于衛生條件和養殖技術等限制,人畜共患類疾病的發生率逐漸上升,不僅對畜牧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造成極大影響,同時也對牲畜及人體健康造成較大傷害。
布魯氏菌病是人畜共患傳染疾病中一種典型類型,臨床上又被稱為“布氏桿菌病”,該種疾病共分為牛型、羊型、豬性3種類型,其中最容易導致人體感染的是羊型布魯氏菌病,該種病菌致病力極高,并且由于近些年牛羊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使得該種疾病的危害性有所增強。牛羊布魯氏菌病的臨床主要特征為胎膜發炎、生殖器損傷,如關節痛、神經痛、脾臟腫大等,感染該種病菌的動物或人會出現不孕、流產等現象。布魯氏菌病屬于傳染性疾病,其臨床癥狀與流感相類似,發病率較高,該疾病也是國家法定的3 種可以對被感染家畜進行撲殺的三大疫病之一。
全世界對布魯氏菌病的統計資料顯示,該種病菌最早由19世紀末英國的一名軍醫發現的,并把這種因感染此種病菌形成的疾病成為布魯氏菌病。20 世紀中期是該種疾病流行最為嚴重的一個時期,一直到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其病情才逐漸有所下降,但后期又出現上升趨勢。根據相關資料得知,全世界范圍內每年感染布魯氏菌病的人數高達50 萬,我國目前已將該種疾病列入二級動物疫病[1]。
1905 年重慶報道,國內出現2 例人畜患病,之后國內陸續發現布魯氏菌感染者和患有該種疾病的牲畜,其中羊、牛、豬都屬于易感牲畜。經大量研究發現,布魯氏菌可以感染的對象具有一定特殊性,雖然人和牲畜都是被感染對象,但大部分患有布魯氏菌病的人都是因動物感染所致,但人體受到該種病菌感染后所受到的危害較為嚴重。布魯氏菌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病,其中春夏交替之際是發病率最好的時段,該病菌對人和牲畜都有著極強的傳染性,女性若患上布魯氏菌病,臨床癥狀主要有乳房脹痛、經期流血不止、月經不調等癥狀,妊娠期婦女可能出現流產、胎死腹中的情況;男性如患上布魯氏菌病,其睪丸及局部都會出現疼痛和炎癥情況,給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因此,我們務必要重視該種疾病,做好各種預防及防控工作。
牧區養殖戶特別是養殖散戶對牛羊布魯氏菌病缺乏正確認知,并且對如何進行預防了解得不夠全面。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常常不會采用有效的預防措施,這也是造成該種疾病發生率及傳播率始終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牛羊布病屬于人畜共患病,如果人感染該種病毒,最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多汗、低熱、關節腫大,并伴有疼痛感,個別患者還會出現不特定部位的疼痛,極易與感冒、風濕等疾病混淆[2]。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畜牧養殖業及交通運輸等行業都得到快速發展,牛羊牲畜的流通頻率和速度不斷加快,交易數量持續劇增,一些養殖戶沒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檢疫申報,不斷引入陽性病畜,甚至個別養殖戶明明知道自己的牛羊已經患病,仍然為謀取利益,故意隱瞞違法交易,使牛羊布魯氏菌病的輸入性感染風險不斷增加。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國牛羊養殖中散養方式仍占有一定的比例,雖然每個散養戶的牛羊養殖數量不多,但其養殖區域非常分散,很多養殖戶會私自調運、私下販賣牛羊,并且在牛羊調運過中不會依據相關規定主動進申報,給牛羊檢疫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很難執行到位,給牛羊疾病傳播造成極大風險[3]。
布魯氏菌病的防治工作必須要盡早預防,這樣可以有效降低該病的治療難度,犢牛出生3 個月后要做好免疫工作,6 個月實施第二次免疫,之后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免疫接種。犢牛接種后要對其抗體產生進行密切關注,尤其是首次免疫接種后,要監測其抗體水平,抗體水平不合格的犢牛進行補免;同時要做好病毒檢疫,3 次檢測均顯示陰性的牛群才能被確定為健康牛群。
養殖場要定期進行嚴格消毒,及時對污染物進行無害處理,養殖區域和養殖企業要遠離生活區域,實行封閉飼養。確保養殖行為規范化,進一步提高養殖安全性。養殖場、畜舍出入口均要設置消毒池,里面配有相應的消毒藥劑,如20%的石灰乳或3%~5%的來蘇水溶液等。圈舍中的所有用具必須要定期消毒,每周將產房徹底消毒一次,牲畜生產前后都要對分娩室進行消毒,養畜場每年要進行2~4 次全場消毒。
嚴格依照《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 標準對牛、羊、豬進行疾病診斷,一旦發現個別牲畜存在患病可能,要即刻匯報至上級主管部門,及時采取相應防控措施,以免發生病情惡化等情況。由于布魯氏菌病屬于人畜共患病,在防控過程中要遵循及早分析、盡早隔離治療的原則,對易感人群進行保護,相關職業從業者要盡量遠離病菌感染源。另外,要選擇正規渠道購入牛種,以免將感染病菌的牲畜引入當地[4]。
農牧區中牛羊等易感牲畜進行監測和凈化,特別是進出境牲畜更要嚴格依照相關政策來進行檢疫,避免引入病菌,對檢測呈陽性的牲畜一律按照國家規定進行撲殺處理,并對牲畜尸體做無害處理。通常牛在8 月齡、羊4 月齡以上最適合檢疫。
對即將調運的牲畜,動物防疫部門應做好實驗室檢測工作,經檢測合格后才可以出具牲畜合格證明,并對最終結果負責。牛羊需要進行異地調運,必須要持有當地動物防疫部門發出的檢疫合格證才可以運輸。引入的牲畜要先在養殖場外指定地點進行至少30d 的隔離飼養,經當地動物檢疫部門檢疫合格后才可運入養殖場[5]。
政府有關部門應對畜牧養殖業的衛生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加大政策及資金支持,提高免疫接種頻率及質量,在撲殺病畜后給予養殖戶相應補償,同時要不斷提高動物衛生機構的診治水平,減少誤診率。并且有關部門應積極開展疫情宣傳工作,借助網絡技術提高養殖戶疾病認知水平,加強防控意識,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科學控制疫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