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市索普初級中學 朱文斌 張雪琴
江蘇省鎮江市索普初級中學是位于城郊接合部的公辦初中,外來務工子女占比近50%,學生的能力普遍不足。生態璞育綜合實踐課程的建設,有助于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他們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局限于狹窄的教室轉向邁入寬敞的生態園地和廣闊的網絡天地。
璞,是索普初中校園文化的核心。璞育,就是琢璞成玉,精心培育每一個學生,喚醒和培養他們向善存真的美好品格,使之成為有較高素養的現代公民。生態璞育綜合實踐課程建設項目是利用校內各種生態資源,開展校本化綜合實踐研究,培養學生關愛自然、熱愛生活以及實踐、探究、審美、創造等多種核心素養。
近期,教育部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生態璞育綜合實踐課程將緊緊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通過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努力促進教師教的方式、育人的方式,學生學的方式的轉變,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接受式學習”是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主導的學習方式,但它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削減了學生的創造潛能的開發和創新素質的培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抹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及自主性使學生既可以親自動手制作,也可以親自參與社會調查、參觀、采訪等活動。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和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與人交往及合作的能力等都有機會得到發展和提高。生態璞育綜合實踐課程融實踐體驗、觀察探究、審美創造于一體,能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悟”。
《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中提出,應推動中小學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開展校內勞動。學校要在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生態璞育綜合實踐課程將通過開展生態種植、縮微景觀制作等活動,使學生不用走出校園就能參加親近自然的各項勞動和創造、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并借此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審美能力。
校園文化、校園環境是學校育人的一個重要途徑。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是現代學校提升辦學品位、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學校按照市教育局的部署,結合學校過去三年發展規劃,對學校未來的文化和環境建設進行了總體規劃設計,力爭把學校建成以“璞文化”為核心內涵引領的,體現自然淳樸、簡單真實等特征的生態節約型校園。
為全面推進課程建設,建設“生態璞育”特色校園,學校將建成如下四個項目。
一“心”:物聯網控制中心。學生能在物聯網控制中心了解物聯網遠程控制技術,初步學會物聯網智慧農業系統應用,感受物聯網給農業帶來的便捷。
二“站”:數字化微型氣象站。學生能在數字化微型氣象站觀測天氣與氣候現象,學會讀取和記錄氣象數據,并適時為植物生長觀察、探究提供相關數據。
三“園”:戶外植物生態園地、智能溫室生態園地。學生能在生態園地種植多種花草,美化校園環境;在種植實踐活動中,學習科學觀測、科學實驗的方法,探尋不同植物的生長規律。
四“室”:微景觀制作室、軟陶花盆制作室、植物創客空間、3D打印室。學生能在這些房間中,進行創意設計,親自動手制作,體驗生態與科學的魅力。
在環境建設的基礎上,學校將全面推進課程建設,在方案的制訂、過程的管理、多元的評價上進行監控,尤其倡導教師呈現課程活動精彩瞬間、展示實踐活動成果的體驗評價和展示評價,實現學生的多元發展。
生態璞育綜合實踐課程,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課程體系,建設了探究實踐類、審美創意類、學科融合類三大類課程。
1.學校大力建設探究實踐類課程
(1)學校推動開展生態種植課程。學生利用生物知識,在戶外生態園和智能溫室里,對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比對,采集數據,分析探究,撰寫觀察日記、實驗小論文。
(2)學校推動開展微型氣象站課程。學生采集每日氣溫、降水量、風力、風向、濕度等數據,并根據觀測數據,結合初中地理相關知識,動手繪制“氣溫曲線圖”“降水量柱狀圖”;學生還能通過長期的觀測、積累,與課本知識做對比,驗證氣象規律,增長地理知識。
(3)學校推動開展物聯網技術應用課程。學生在物聯網控制中心,使用iPad遠程訪問,管理和控制智能溫室的運行設備,實時處理智能溫室的傳感器采集的信息。這能方便學生理解物聯網遠程控制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意義。
2.學校著力建設審美創意類課程
(1)學校推動開展軟陶花盆制作課程。學生可用軟陶材料,或將易拉罐等廢舊物品變廢為寶,自制花盆,用書畫進行裝飾;并采集生態園中的小型植物,種植在軟陶花盆上,做成軟陶小盆景,給植物們一個美麗的家;還可以制作一些卡通景物、人物或動物,來裝飾點綴微景觀作品。
(2)學校推動開展微景觀創意制作課程。學生可以采集生態園中苔蘚、多肉等小型植物,并在其邊上添加籬笆、砂石、卡通人物或動物等,通過想象,藝術地裝進各式各樣的器皿中,構成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植物微景觀;學生也可用軟陶、舊布、毛線等廢舊物品及紙片等材料制作模型,表現一個主題或一個傳說故事等,形成縮微景觀,以裝點和美化環境。
3.學校注重建設學科融合類課程
生態園地作為學校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與各學科進行有機融合,發揮生態園作為學科教學基地的功能,悄然轉變學生學的方式和教師教的方式。學校在生態園開設了“璞韻尋芳創作活動”“探索菜苗的分布情況”“光的顏色對植物的影響”“璞園噴頭高度與澆灌面積的關系”“璞園寫生”等綜合實踐活動課。根據教學內容,教師應適時帶領學生將學習場景搬到寬敞的生態園地、科學實驗室,利用各種生態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璞育生態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寬松、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在這里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和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與人交往及合作能力、創新等多方面能力。這種學習體驗和經驗的獲得,不僅對于學生進行學科課程的學習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也會有深遠的影響。
學生在“璞育生態圈”獲得的對社會、對自然和對自我的認識和體驗會使其形成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并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正確的科學觀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同時還能激發其形成健康進取的生活態度以及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其現有的閑置土地資源,打造生態實踐園地,讓孩子們不用走出校門,就能親近自然、觀察自然、探究自然,打造一個具有鮮活生態特征的魅力校園,激發學生熱愛校園、關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