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高莊小學 畢紅雙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強調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然而要想提高學習效率,讓教育變革跟上時代的步伐,應該從課堂教學開始邁步。伴隨著信息化浪潮的風起云涌,以多媒體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走進課堂,對課堂教學的諸多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們已能欣喜地看到各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各種教學媒體攜手進入課堂,給教育教學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個新的天地。
運用信息技術提高習作教學實效性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熱點。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為我們習作教學提供了更先進、更有效的教學手段,它以生動的圖、文、聲、像撥動孩子們的心弦,為學生多感官、多渠道地獲取大量信息創造了條件,讓學生看到更多、聽到更多、想到更多、感受更多。尤其是信息化環境下的習作指導一改以往課堂上教師空泛地指導、學生閉門造車的窘狀,它為學生習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無論是材料的提供,呈示的方式,還是泛在互動的實現,都為解決學生無話可說的難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小學作文教學,要突破兩道難關:一是素材關,二是表達關。而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前提,是獲取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要突破作文第一難關——素材關,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然而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熟視無睹”,即便老師課前做了布置,學生們也往往因觀察不仔細、不得法而對所觀察的事物只留下模糊的表象,甚至會淡忘,從而造成了習作時無話可說或說不清楚,寫出來的作文枯燥乏味、缺乏真情實感的尷尬局面。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作文內容的要求,把學生平時視而不見的生活場景或是難以見到的漫長的演變過程利用信息技術加以序化后再次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細致觀察,使其入境生情,情動辭發。
三年級起步作文時,寫“觀察習作”是學生的老大難,即使教師反復強調要仔細觀察,有序表達,學生們還是不知如何觀察,更談不上有序表達。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指導觀察則不同。我在指導寫“觀察日記”習作時,借助錄像將天津市的市花——月季的生長過程濃縮在幾分鐘內播放給學生看,邊放邊引導學生依次觀察它的芽→葉→花蕾→花歷經數月的緩慢生長過程,同時提醒重點觀察每一階段各部分顏色、形狀的變化。為了讓學生觀察得更仔細,有些細節,教師還采用了緩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復等手段,孩子們聚精會神地看著,嘴里還不時發出“我看見倒卵形的葉子啦”“莖上還帶刺”“花瓣與花瓣之間也有不同——有單瓣的,還有重瓣的”……我在這種情境中有重點地對怎樣細致觀察加以指導,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克服了觀察的局限性,為學生提供了詳細而又具體的寫作資料,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學生通過有目的、有序地觀察,既能用上表時序的連接詞如“春天……不久……慢慢地……夏天到了……又過些日子……”寫出了月季花的生長過程,又能抓住重點,對花的各部分顏色、形狀等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描寫,如“葉子中間長出細長的帶刺的綠莖,頂端有許多小花蕾”……
教師在習作教學指導時借用信息技術,把現實生活中學生不易見到或不易接觸到的情、景、事、物,通過處理加入文字和聲音搬進課堂,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形象,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這一舉措不僅為學生開闊了視野,為其習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解決學生無話可寫的難題,還增大了課堂容量。
例如,以往對于“介紹一種物品”的習作指導,學生寫出來的習作一般就是介紹該物品的形狀、顏色、材質、結構,簡單用上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我在“介紹一種物品”的習作指導課上,以微波爐為例不僅教學生介紹該物品的基本情況,還適時、恰當地通過信息化手段教孩子們怎么運用舉例子、打比方、做比較等說明方法,把習作寫得具體、生動。
在指導孩子們了解微波爐的功能時,我先是現場演示用微波爐加熱饅頭,讓學生仔細觀察加熱的過程,讓他們摸摸、聞聞、嘗嘗。又通過視頻快進播放傳統蒸鍋熱饅頭,與之進行比較,孩子們真實地體驗到微波爐的方便、快捷。最后又播放了用微波爐和現在學生不常見的老式轉爐制作爆米花的視頻,讓學生看變化、聽聲音、做比較,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不僅讓學生明白了微波爐制作爆米花的安全、衛生,又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學生怎樣運用說明方法,教學難點不攻自破!請看一學生當堂描寫的微波爐的功能片段:“微波爐的外形并不出眾,可操作起來十分方便,功能更是妙不可言。只要把生食或冷食放進去,再按比例調好火的大小、加熱的時間,再關上門,就可以了。它可以用來熱冷的食物,還可以燒菜、烤肉、蒸蛋……更妙的是還可以做我最愛吃的爆米花。當我想吃爆米花,可又沒地方買時,我就靠微波爐來幫忙。先拿出爆米花專用袋,再把玉米放進去,按下微波爐上的‘爆米花’按鍵,不一會兒,香噴噴的爆米花就新鮮出爐了。這樣做出來的爆米花可比老式轉爐爆米花安全、衛生多了。總之微波爐是一位烤、燒、蒸、燉及解凍的全能的好廚師。”
實踐感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巧設情境,直觀演示加視頻播放,充分調動感官,引導學生積極仔細地觀察、思考、想象,讓學生形象感知了微波爐的方便、安全及衛生等功能,之后再讓他們動筆寫就能夠做到言之有物了。
作文來源于生活,抒寫對生活的認識、感受。作文還得運用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為自己的小社會服務,要讓學生創造性地參與作文生活實踐,來實現作文實用功能。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置身于社會這個大環境,確立生活作文的理念。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情感”。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奇異的自然現象和參與沸騰的社會生活,因為大自然是人類的生命搖籃。然而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中心的教育體制,所帶來的弊端之一便是無情地割裂了孩子們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而遠離大自然的孩子由于缺乏情感體驗、缺乏生機和活力,其習作必然是言之無物的。此時若能發揮信息技術能突破時空限制這一優勢,將孩子們不易見到的景物呈現出來,為學生開放了生活空間,引導學生在參與生活、感受生活過程中學作文、練作文,能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在指導《走進田園 熱愛鄉村》這篇習作時,一般城市的孩子對田園鄉村的認識只是模糊的表象,對于鄉村到底有什么特點,許多學生是一片茫然的。因此,為了加深學生對田園的印象,豐富其情感體驗,使學生“有米下鍋”,上課伊始,屏幕上出現了鄉村田園特有的景象:開滿野花的鄉間小路、清澈的小河、金黃的稻田、碧綠的菜地、結滿碩果的果園;白天人們在地里勞動的場面;夜晚躺在靜靜的瓜棚里,青蛙會唱著催眠曲陪人們進入夢鄉的情景……在視覺盛宴的感染下,引領學生走進鄉村田園。接下來屏幕上呈現文字:這么多美麗的鄉村景色,你最想描繪哪一幅呢?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跟同學們交流交流,要注意言之有序。
通過這樣有層次的引導,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鄉村田園生活的美麗,明確了自己寫作的內容,動筆之前,就不會再有沒東西可寫或是不知道怎么寫的顧慮了。有了鮮活的內容,才有可能佳作迭出。
信息化適時地為學生搭設與生活的橋梁,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學生從課堂小天地里領進“生活的大環境”,讓他們在興趣盎然的氛圍中細致觀察、認真思考、誘發靈性,使其入境生情,情動辭發,優化了習作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