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臺商投資區第七實驗小學 張海霞
由于學生存在著個性差異,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前將學案分發給大家,學生們根據教師的學案內容進行課下自學。等到新課講解時,教師可以在3分鐘之內使用演示教學法或講授教學法,為學生們創建一個合適的情境,從而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進而激發學生的內動力。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結合學案和文本教材,解決學案中的問題,并找出個體疑點。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新舊知識得到有效的同化或順應,從而構建出新知識的基本結構。例如,在學習“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收集和整理數據,感受統計的重要性;認識并掌握常見的統計表,可以根據圖表信息回答相關問題;能夠同他人共同完成數據的收集,體驗數學學科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接著,教師在課程開始時向學生做了一個情境訪問,咨詢學生:“如果學校要分發秋季外套,你們認為紅、黃、藍、黑哪個顏色更適合?并怎樣了解全校學生的想法呢?”從而引發學生討論,并點明課程教學內容中心——統計。
教師要根據學生在自學時產生的個別疑點,及時的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組內成員每個人都要將自己自學分析時所獲得的感受分享給大家,并談一談對問題的看法。同組的學生根據分享內容進行組內補充、討論、評價甚至切磋。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積極交流學習想法的習慣,耐心聽從組內不同意見或質疑,同時做好課程教學的引導者,把控討論時間,適當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
例如,在學習“一億有多大”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詢問關于對億這個單位的認識,談一談你心中的“億”。學生根據上節內容所學習到的用計算機計算后,能夠對億有一個淺顯的認知。如果從1開始每個數加1要加很久才能得到1億。那么將1億具象成某類事物又會是怎樣的呢?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并鼓勵學生大膽勇敢地進行嘗試。由于本次課程所學知識能夠充分利用現實生活的事物進行具象化的表示,所以討論活動可從課上轉移到課下實踐,并在下一節數學課中進行實踐討論分享。所以,每個組由組長統一記錄組員們即將在課下準備實踐所用的工具,如有的學生打算用大豆;有的學生決定用大米;有的學生認為1億后面的數學單位并沒有被限制,所以她決定探究1億米有多長。此同學的想法激發了其他學生的思維,使得很多學生從探究1億數量的大小也轉移到1億斤有多重,是否能夠同一個成年的大象相比;1億升是多大,像大海一樣嗎?甚至也有的學生想要了解1億元究竟有多少。教師在了解學生們的課下活動內容后,也做了簡單的記錄,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的探究內容如1億升、1億元等,由于這些很難真正完成具象化實踐體驗,為了確保學生們能夠充分了解1億有多大,教師可以在課下根據學生們的實踐內容到互聯網上去搜索相關圖片或視頻,等到下節課學生們進行實踐分享討論時,教師可邀請數1億個數量的學生先來分享。學生表明自己先數出來100個大豆并稱重,隨后根據估算得出1億個大豆的斤數,從而獲得具象化的1億大豆的數量。最后教師展示準備好的圖片并邀請對應探究內容的學生進行分享,同時提供圖片以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1億有多大。
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帶領大家集中解決組內討論沒有解決的問題。在此環節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導”的能力,借助豐富的文化素養、高水平的教學機智、精細的教學語言,使用啟發或精講的模式。教師在精講或啟發時,要有效把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共同要素啟發并鼓勵學生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此過程也是學生構建知識系統并實現知識遷徙的重要一步,教師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明確目標,同時在舊知識的結構遷徙中實現新知識的探究,通過比較思考探究型問題,讓學生在掌握舊知的前提下完成探究問題。
例如,教師根據學生們的討論結果,挑選出幾個典型的收集數據的方法,并進行啟發式提問。通過詢問學生怎樣保持數據信息的準確性,提高數據信息的真實性,促使學生對討論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同時,教師結合課程目標對數據的整理、復式統計圖的分類方法、制作方法進行了精細講解。另外,教師還將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及折線統計圖與復試統計圖之間的關系做了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要素,進而使學生們發現制作復試統計圖的必備要素,并通過必要因素反推出收集數據時需要的信息類型。
完成上述三個環節內容的教學后,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解題技巧或好思路進行表揚;如果存在偏離教學目標的知識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而學案中列舉出的練習題,教師要求學生必須當堂獨立完成,這樣才能夠有效把握學生們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依照練習結果適當調整后續教學環節,或增加補償性訓練,或重復講解理論知識,從而給學生再一次整理和內化知識的機會。另外,學生們的探究方法也呈現著多樣化趨勢。這時教師一定要采用分層評價的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有效評價。在評價的時候,也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通過縱向比較來發現每一位學生適合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在評價中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上述三個環節過后,學生們大致了解了制作復式統計圖的必要條件,同時也能夠清楚地掌握分類整理的標準,這時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討論及精細啟發環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評價,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們提出的不同的收集數據的方法,并指出方法是否可行及其原因。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案中的課堂訓練,并向學生們提出新的統計應用問題,指定學生來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對學生進行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模式,首先肯定學生的創新想法,然后指出學生的方法及思路是否可行,最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引導學生完成問題。
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們進行思維過程的回顧和反思,通過回顧問題的發現以及應用的解決策略,了解所使用的知識技能、基本方法,同時還要反思在此過程中出現了什么錯誤,其原因是什么。最后,則是要對問題進行一定的延伸和拓展,創新知識的應用,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完善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學中,教師應當向學生們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統計情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有效的發散,通過有效的拓展,學生們意識到統計學在生活中的必要性,進而實現課程教學中的第三教學目標,同時學生在思維得到發散后,還能夠向教師提出新的數學問題,如統計全校學生的身高是不是也可以用到復式統計圖,統計全中國的人口分布是不是也可以用到復式統計圖,以及如何整理和收集數據才是最佳的方法等。
最后一個環節,教師要回歸到學案的最初內容,復述重難點內容,對本節課中的新知識進行概括,并聯系歸納舊知識,將它們梳理成線,此環節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展示本節課程教學內容的思維導圖,通過視覺的刺激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此外,教師要指出應用某一知識時容易出現的錯誤,從而強化學生的印象,引起注意。帶領學生將課程中所使用到的數學思想以及思維策略等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促使學生完成有效的知識建構,使其數學核心素養得到充分的發展。另外,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難易程度設置A、B、C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其中C類型的題目每一位學生都要完成,而A與B則是需要學生結合自身情況自主選擇,這樣的作業布置形式不僅實現了素質教育下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要求,同時也有效應用了分層教學法,促使學生創新創造力得到有利培養。
例如,教師可以從文本教材中,挑選兩到三道必備練習題,要求全體學生都要完成。教師還要安排如復式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問題、讀復式統計圖回答相關數據信息并進行分析與評價等類型題作為B、C層次作業。學生們根據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選擇性練習。另外,教師還可以從實際出發,向學生安排一項以班級或學年為單位的統計訓練,讓學生們通過實踐練習,掌握數據收集的有效方法,提高學生整理數據信息的準確性,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創造能力。
實踐證明,教師在應用學案導學教學法時,學生的內動力得到有效的激發,學生不再拘泥于課堂紀律之下被動地學習新知,而是更多地通過交流互動實現新知的探究,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鍛煉,并且教師在評價、拓展環節中采用啟發式教育,有效地促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由此可見,學案教學法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