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嬋嬋
現階段,不管是國家還是社會對硬筆書法藝術越來越重視。很多中小學紛紛開設硬筆書法課,鼓勵學生從基本的偏旁部首練起、到對漢字結構的學習、書法的熏陶,引導學生徜徉在書法的藝術海洋中。可以說,大多數學生經過系統的硬筆書法練習基本實現了規范的漢字書寫,但這種漢字書寫還不能稱之為書法。要說到硬筆書法,還需要學生認識更多的硬筆書法藝術知識,而運筆則是硬筆書法的關鍵之處,學生能否正確運筆關系到學生硬筆書法的好壞。因此,在硬筆書法課程中開展專項運筆練習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即基于此,對硬筆書法中運筆練習進行探究,以期提高學生的硬筆書法運筆能力。
硬筆書法和漢字與生俱來,或者說硬筆書法是漢字書體的母體。整體來看,漢字最早就是刻刀劃痕,如現代學者認為“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郵陶文”等應該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進入文明時代后,甲骨文、鐘鼎文、玉器銘文、石鼓文、侯馬盟書等更是漢字刻刀劃痕的典型代表。西周時期設置“筑氏”,已經被證明是官辦硬筆制造廠。而“孔子讀《易》,漆書三滅”等也說明硬筆書法的流行。可以說,在秦朝滅亡之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中,漢字都以硬筆來呈現。兩漢之后,毛筆逐漸風靡起來,并成為一種自覺藝術,主宰中國書法藝術兩千年。但硬筆書法并沒有消失,只能夠見諸于文獻記載中,但大多數的硬筆書跡都未能保存下來。
與現代硬筆不同,“古代硬筆”主要是使用堅硬之物來進行寫作。現代硬筆更多的是指以鋼筆為代表的書寫工具。雖然現代硬筆出現不過百年時間,但卻對全球生活以及中國藝術產生較大影響。一方面,現代硬筆書寫的便利性使得其適用范圍非常廣泛。社會層面甚至存在毛筆是否應該繼續存在的相關討論。另一方面,現代硬筆書寫直接使得毛筆開始擺脫實用性,直接進入更加純粹的藝術中。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硬筆書法的適用范圍已經遠遠超過毛筆,受到數億萬人的喜歡。當然,硬筆書法在實用的基礎上,又借助于毛筆的藝術特征,最終形成一門獨立的,充滿藝術情趣的藝術門類。
但從整體來看,當代漢字硬筆書法對硬筆書體的質量、特點等還缺乏鮮明的認識,未能夠考慮到硬筆書法的自身特點,單純引用傳統毛筆藝術標準來規范硬筆書法,導致硬筆書法仍然局限在毛筆書法的藝術規范中,不得不說,這嚴重阻礙了硬筆書法的創新與發展。
運筆練習,主要是指硬筆在紙張上書寫時的運動方式,也稱“用筆”等。練習過毛筆書法的都聽說過“六法”,強調“用筆為上”,即練習毛筆時應該將筆放在首要位置,練習過程中也是從點畫到筆畫,再到結構,最終為章法和氣韻。受工具局限,硬筆運筆時筆法缺乏軟筆多變的筆法,但仍然是硬筆書法的必備功。
但與毛筆練習不同,初習硬筆書法,應該從結構角度來考慮,畢竟硬筆筆尖質地堅硬,直接決定筆下線條剛勁有利,因此硬筆練習只要在結構上下功夫,短時間就會有所成。在此方面,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的觀點可見一斑,“法結構為上,結體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在此方面,硬筆書法大家李洪川則認為,硬筆書法必須果斷,字才剛勁、彈性,富有精氣神,才能夠實現從“好看”到“耐看”的飛躍。
必須承認,現有的硬筆書法練習中的運筆方式都取源于毛筆書法。在此基礎上,學習者在學習硬筆書法前,應該了解中國漢字的由來與書法的基本常識,如漢字起源“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藝術“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其次,練習者可以先行體會軟筆書法,以近距離的了解筆墨紙硯,感受軟筆在紙張上的曲直運動、快慢運動、提按運動等。在此基礎上,練習者還應該努力學習現代硬筆書法中的運筆原理,如點、橫、豎、鉤、折等。
如此,學習者就能夠了解中國書法的淵源歷史,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夠在學習書法演變過程中,感受到每段歷史的民族精神,以為硬筆生成氣韻奠定重要的基礎。
要想練好硬筆書法,必須掌握良好的姿勢,這是寫好硬筆的基本前提,也是養成良好書寫習慣的重要條件。因此,練習者做好準備,學會正確的姿勢非常重要。當代著名硬筆書法家黃若舟曾經指出“諸多學生在寫字時,身體歪曲,胸部緊靠桌子,頭部外在左臂。如此不正確的書寫姿勢不但寫不出優秀的硬筆字,而且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正常發育”。本文認為,硬筆書法姿勢練習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坐姿協調自然。簡而言之,“頭正、身直,胸不靠桌,手臂撐開,兩足放平”。一般而言,硬筆書法書寫的落筆應該是鼻尖對筆尖,并右移一公分。如果落點正對鼻尖則會阻礙視線。在平時硬筆書寫訓練過程中,練習者尤其應該注意自己的鼻尖落點和視線落點。“身正”,即身體放正,不能夠側著或者彎著,雙臂三分之二平放在桌面,與身體形成良好的穩定關系。“兩足放平”即兩腳平放在桌面,即不翹腿,也不墊腳。除此之外,練習者身體應該距離桌子一拳,不能夠緊貼桌子。在日常訓練過程中,練習者應該注意進行此方面的練習,如保持此坐姿5分鐘等。
其次,握筆舒適正確。硬筆書法練習過程中,學生應該右手執筆,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分別緊握硬筆,手指距離鼻尖大約2-3厘米。食指、拇指緊扣,中指支撐,無名指與小拇指自然彎曲。與坐姿訓練類似,練習者也可以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進行練習,每次3-5分鐘。
最后,握筆控制合理。握筆控制力會直接影響到書寫的美觀與否。練習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年齡來訓練握筆。一般而言,低年齡練習者對握筆控制力較弱,硬筆書寫要么綿軟無力,要么劃破紙張。在日常訓練過程中,練習者可以針對手指、手腕進行練習。手指訓練可以對大拇指、食指、中指進行靈活性練習,以提升握筆訓練控制能力。手腕訓練則可以從順時針和逆時針兩個方面訓練,自由擺動,以不斷強化手腕力量,提高自身的握筆控制力。
硬筆書法運筆的練習,直接關系著書寫質量的高低。在日常訓練過程中,練習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尋找正確的訓練方法,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書寫技能。
首先,不斷完善運筆方向訓練。在硬筆書寫過程中,練習者經常會遇到相同的筆畫,不同的方向。如橫的上仰與下俯,正捺、平捺與反捺以及撇的短平與斜直等。練習者只有強化練習頻率,精確掌握筆劃間的方向。當然,練習者可以運用田字格,進行短直線練習,并為之后的聯系奠定重要基礎。
其次,完善等距線條訓練。等距線條訓練簡單來說就是對田字格、空白格進行空間切割,如此既能夠有效幫助學生了解字形結構,也能夠培養練習者良好的寫字基礎。在日常訓練過程中,練習者可以將田字格、空白格等線劃分等距離空間。當然,練習者也可以練習等距離曲線。
第三,完善運筆能力訓練。在日常書寫過程中,練習者字體書寫范圍直接決定了書寫的整齊性。但在實際練習過程中,練習者使用的筆、本等都存在差別,有米字格、田字格、九空格和空白格。練習者在日常訓練過程中可以在不同空格上畫正方形或者圓形,且盡量一致。長此以往,必然能夠鍛煉練習者的運筆能力。
最后,提升運筆速度練習。運筆速度對練習者書寫的節奏非常重要。但部分練習者并不清楚什么是正確的運筆節奏。部分練習者雖然寫字工整,但速度偏慢,無法正常書寫。因此,強化運筆速度聯系非常重要。在訓練過程中,練習者起筆應該稍慢,運筆加快,收筆放慢。練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慢慢練習,緩緩推進速度,以感受不同的運筆速度。
除此之外,練習者還應該不斷訓練運筆力量。與毛筆書寫不同,硬筆工具筆尖無法做到明顯的提按,但練習者在訓練過程中還是應該進行輕微提按。在訓練過程中,練習者可以按照重——輕——重的節奏練習,并由此感受力量大小對筆畫的影響。
藝術學科的內涵本是相通的。在日常訓練過程中,練習者也可以將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進行對比,以不斷提升自我藝術鑒賞能力。
第一,將書法藝術與音樂藝術相對比。練習者在硬筆練習過程中,總會感覺到枯燥、乏味。如此練習者就可以暫時停下來,教師這個時候可播放相關音樂,以排解同學們的負面情緒。古代著名書法家張懷瑾曾經言及“書法是無聲之音”,書法的基礎就是各式各樣的線條,古時候的書法家常用的“永字八法”,即把“永”字切割成“側、勒、弩、躍、策、掠、啄、磔”八種基礎的字法,與此相對應的音樂也是由不同的音階構成,藝術家運用高低起伏的音符、快慢差異的節拍以及獨具特色的延長符、休止符等譜寫出旋律繁雜的樂章,而這恰如書法練習者在練習的時候利用輕重緩急不同的運筆方式創作風格變化多變的字體。從這點來說,書法與音樂同源,練習者同樣可以從音樂中獲取諸多靈感。
第二,將書法藝術與舞蹈藝術相對比。日常的硬筆書法練習中,教師也應該為學生播放視頻,讓學生欣賞舞蹈緩解單純練習書法的枯燥性。這是因為,書法與舞蹈同屬視覺藝術,書法通過字體的結構來表現造型、節奏和情感,舞蹈則利用人的身體來展現造型、節奏與情感,兩者的相似之處均為利用線條展現藝術美。唐代著名狂草書法家張旭便是見到公孫大娘劍器舞才有了后面名震天下的書法,這也是歷史上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在硬筆書法練習過程中,教師可利用舞蹈的節奏感,引導學生在認知書法時從抽象的視覺感知遷移到具象的視覺感悟——明晰舞蹈需要身體的旋轉、騰挪、跳躍,而書法同樣需要運筆的輕緩、頓挫、馳騁、壓抑,這樣才能使書法更有生命感。而練習者只有認清楚書法藝術的視覺認知,感受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節奏感,才能夠體會到藝術的魅力。
綜上所述,在硬筆書法練習中,運筆練習是核心內容,對練習者書寫水平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練習者不能夠單純地進行運筆訓練,必須將書法知識、姿勢習慣、運筆方法等相互融合,從而拓寬運筆練習的知識深度和廣度。只有如此,練習者既能夠通過運筆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書寫技能,也能夠提高自我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