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伊 錢倩云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 經濟與貿易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0)
2014年10月的全國扶貧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使命”。2015年,總書記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扶貧先扶志、扶志必扶智”。由此可見,只有先解決人民的精神貧困,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而目前高職院校中,大部分學生仍然存在較多的精神貧困問題,如缺乏理想信念、情緒容易焦慮、享樂主義嚴重等。深入探究職業院校學生的精神貧困現象,并尋求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幫助學生真正“脫貧”是目前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術界主要從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研究“精神貧困”的內涵,但目前為止,學者間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界定。
杭承政等人從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將精神貧困定義為人口缺乏志向、信念消極和行為決策不理性,從而影響其脫貧的行為現象[1]。余德華從社會道德層面出發,認為精神貧困是某一社會群體或個人在價值觀念、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上落后于社會主要物質生產方式,以致影響現實生活需求滿足的狀態[2]。李強也從社會學角度提出精神貧困是在特定的社會群體或個人中,因種種因素在思想上、信念上等落后于社會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種精神狀態[3]。李鳳蘭和李飛從心理學視角對精神貧困進行界定,認為其是指貧困群體在認知、情感、動機等多個方面表現出的消極心理特征[4]。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本文將“精神貧困”界定為社會群體或個人在思想、信念和行為上存在的消極現象。
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會性發展的八個階段中指出,處于成年早期的學生主要表現為親密感對孤獨感的心理矛盾,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5];李國建和何少群認為一開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容易體現出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矛盾,隨著高校加大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貧困學生又出現了“等、靠、要”的思想,及獨立依賴的精神矛盾[6];邵方認為當前大學生精神貧困主要表現在無謂的消磨時間與青春、封閉排他現象擴散、無邊享樂思想悄然盛行和沖破法律底線的事件時有發生四個方面[7]。
結合上述學者個觀點,本文將高職院校學生精神貧困的表現概括為心理焦慮現象嚴重、享樂主義盛行、自私與嫉妒心理嚴重。
人際焦慮。大學即是一個小社會,在學校里學會如何與人融洽相處也是一門必修課。通過觀察發現,一部分學生在與人相處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和困難。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素質不高,與人交往時存在過分苛求和不尊重他人的行為,直接導致雙方關系不融洽甚至產生矛盾沖突,引起心理焦慮;另一方面缺乏溝通技巧,難以邁出主動與人交往的一步,逐漸與他人遠離,性格越發孤僻,產生心理焦慮。
學業焦慮。學習壓力大是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的普遍現象,往往存在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學習階段。首先,學習和考試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但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不足和學習自覺性欠缺導致學習壓力越來越大,逐漸產生學習焦慮甚至是學習抵觸情緒;其次,隨著社會的進步,大環境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習難度不斷增大,而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學習能力一般,多次考核達不到目標后,直接導致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進而產生焦慮的情緒;最后,目前大學對學生的要求是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發展,社團、學生會等各種大型活動會占據學生大量的時間,長時間下來,學習方面會更加力不從心,導致學業焦慮的產生。
就業焦慮。著名國情問題專家、清華大學胡鞍剛教授把中國正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描述為“世界上最大的就業戰爭”。社會激烈的競爭,用人單位的生源歧視、性別歧視、外貌歧視,家庭的期望與催促等,都無形中給學生施加了就業壓力;同時因為就業難度的增加,部分學生會采取逃避的應對方式,長久下來,必定會產生抑郁和焦慮的情緒;最后,部分高職院校只會關心學生就業指導和就業率,往往忽視學生的就業心理指導工作,學生缺乏應對這段從校園到社會特殊的過渡時期的心理指導,容易產生就業無助感,導致產生就業焦慮,甚至產生就業恐慌。
大學內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追劇,整天渾渾噩噩,拒絕參與各種校園活動,拒絕拓寬自己的交友圈,不經意中揮霍了自己大好的青春,同時又抱怨大學生活枯燥乏味,毫無樂趣。更有甚者,上課期間沉迷手機,無心學習,或者直接逃課,在宿舍睡覺或打游戲,這類現象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典型的享樂主義。另外,學生中普遍存在物質享樂主義現象,攀比之心嚴重,虛榮心作祟,不斷購買名牌服飾包裝自己,過分追求物質上的享受,長久以來學生的物質與精神世界都被腐蝕。
營銷學上,人們所追求的是“利他前提下的利己主義”,而現在的高職院校學生逐漸發展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思想上完全脫離“利他主義”。一直以來,我們培養學生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但受包裝后的所謂“人權”“自由”等觀念的影響,個人主義觀在大學生群體之間逐漸盛行,甚至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也就易出現自私、冷漠、甚至麻木不仁等非積極心理狀態。
加強家庭的基礎性教育。面對如何讓學生精神脫貧的問題,首先,父母要發揮好榜樣表率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自己父母為人處世的方法,對待生活的態度等等。因此,作為學生的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與家人和睦相處,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放松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給孩子設定嚴格的家規,不能過分縱容孩子,當他出現不良行為或心理現象的時候,應及時批評和指導,給予他嚴格而合理的家庭教育。
發揮高校的教育作用。一方面,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政元素真正融入到每一門課的課堂當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而脫離精神貧困的現狀;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固定時間或不定時摸底學生的心理現狀,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舉辦多樣的心理健康活動,呼吁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另外要完善校園心理咨詢團隊,給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定期給輔導員、班主任和班級心理委員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讓精神貧困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加專業和針對性的指導。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精神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社會、學校和家庭,而真正起著決定作用的還是大學生自身的意識和主體能動性。也就是說,大學生精神脫貧的內在措施其實就是要學會自我調整與自我教育。培育當代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應該著重激發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而促使大學生順利完成精神脫貧。教育學生要學會自我教育與調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來解決自身精神貧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