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蘭
(濟南大學 山東濟南 250022)
偉大建黨精神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精神原點、思想基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和本、根與魂。在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一環,必須自覺承擔起繼承與發揚偉大建黨精神,將偉大建黨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以便更好地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
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也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基本內核。我們黨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之所以能夠開辟偉大道路、創造偉大事業、取得偉大成就,書寫了一部感天動地的精神史詩,關鍵是手握真理、胸懷理想。十月革命一聲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從此就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中國人民開始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華民族開始艱難地但不可逆轉地走向偉大 復興。但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上,走了十分曲折艱難的路程,甚至付出無數生命的代價。長征路上,由于馬克思主義被“左”的思想教條化,致使第五次反“圍剿”遭受慘烈失敗,僅湘江戰役就犧牲5萬多人,這一仗打醒了“左”派,我們黨才得以擺脫“共產國際”的控制,逐步實現馬克思主義本土化。遵義會議之后,毛主席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從幕后走到前臺,革命從低估走向高潮,進而主導中國革命發展趨勢,建立了全新的中國,使具有400多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辟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發展,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又一次得到科學驗證。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百年崢嶸歲月,無論弱小還是強大,無論處于高潮還是遭遇挫折,中國共產黨從未動搖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堅持。帶領中國人民創立了“站起來”的偉大理論——毛澤東思想,“富起來”的偉大理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強起來”的偉大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了中國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從“東方魔力”到“東方奇跡”,感悟思想偉力和真理力量,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我們黨就能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要講授好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讓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要深入挖掘如李大釗、夏明翰等建黨時期革命先驅、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跡,學習他們為共產主義不懈奮斗、甚至獻出寶貴生命的精神,引導當代大學生矢志不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們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近代以后,圍繞“救亡”二字,多少次旗豎旗倒,多少次人聚人散,多少英雄飲恨蒼天,多少豪杰壯志難酬,都未能把中國人民從苦難深淵中救出。一百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篳路藍縷奠基立業、創造輝煌開辟未來,建立了偉大功業,鑄就了偉大精神,創造了人間奇跡。其實,我們黨的歷史就是踐行初心使命的歷史,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建黨初期,我們黨帶領群眾干革命,從“不拿群眾一個紅薯”到“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再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形成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樹立了一心為民的良好形象。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革命勝利之前是這樣,革命勝利之后更是這樣,只有時刻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才能聽黨話、跟黨走。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脫貧攻堅戰,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深入實施藍天保衛戰,讓藍天白云成為常態;深入實施“雙減”政策,家長和學生拍手稱快。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需要摸實底、查實情,就要有“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深入了解民生需求,開展深入扎實的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其目的就是發現問題、找準癥結、提出對策,進而幫助群眾解決問題。調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很多,無外乎毛主席講的“走馬看花”“下馬看花”兩種?!白唏R看花”就是多跑幾個點,多問一些人,盡量擴大調研“樣本”的數量與“覆蓋”的范圍,借以了解普遍存在的現象,從宏觀上對事物有一個總體和全局性的認識和把握?!跋埋R看花”,就是在摸清整體情況基礎上,注意研究某“一朵花”的細節與特征,從微觀上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我們在調研時,多數將“走馬看花”與“下馬看花”融為一體,有時甚至蹲上幾天、十幾天,把“麻雀”解剖透。受疫情影響,下去調研的頻次和天數明顯減少,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少了,有時即使下去了,也只能“走馬看花”,對群眾急難愁盼知之不多、知之甚少。群眾反映的問題有時與調研主題不相符,但只要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社會穩定大局,都要如實反映,以便引起領導關注,幫助群眾盡快解決。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為民服務的力量,講授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做大學生畢生追求的奮斗目標;要講授好早期共產黨人身上真誠為民、真心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的優良作風,讓當代大學生始終保持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要講授好黨的根本宗旨,講清楚黨與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光榮歷程,匯聚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壯大的強大力量。
精神的偉力,總能帶來心靈的震撼;品格的光芒,總能穿越時空的阻隔。世界上沒有哪個黨像我們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歷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仡櫚倌杲h歷程,中國共產黨人不懼怕任何強大敵人的挑戰,哪怕是慘無人道、喪盡天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哪怕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國民黨反動派,哪怕是不可一世、武裝到牙齒以美軍為首的聯合軍隊,哪怕是在自然環境極其惡劣、補給極其困難下的中印之戰,我們黨帶領人民不管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寶貴生命,都依然無怨無悔、義無反顧。無數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用滾燙熱血染紅了黨旗國旗,用犧牲奉獻鑄就了黨魂國魂,詮釋了我們黨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最鮮明的特質和底色,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中國由一個任人欺辱的“東亞病夫”變成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東方醒獅”。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黨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決心,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廣大醫務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征,廣大黨員干部沖鋒陷陣、默默奉獻,把我們每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集體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14億中國人心手相連、守家護國,創造了人類抗疫斗爭史上的偉大奇跡,展現出舍生忘死、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
未來屬于青年,青年人身上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政課教學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育人目標,面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弘揚“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偉大精神是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此,要講授好中國共產黨“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精神,講清楚黨曾遭遇的艱難險阻、風險挑戰與付出的慘烈犧牲,進而幫助當代大學生深刻理解黨應對危機困境的偉大實踐及歷史啟示;要講授好“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內涵和國內國際環境的復雜多變,從而增強當代大學生安不忘危的憂患意識,培養新時代大學生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堅韌品格。
一百年來,我們黨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頑強拼搏、不懈奮斗,處處留下紅色的足跡,傳承著紅色的血脈,鑄就了拖不跨、打不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形成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精神譜系。精神譜系在艱辛苦難、犧牲奉獻中形成,可以從“紅米飯南瓜湯”哺育的井岡山精神里,清晰地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和信念;從雪山草地上熔煉的長征精神里,清晰地看到“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英勇與堅貞;從“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的沂蒙精神里,清晰地看到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情懷與奉獻;從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鑄就的抗疫精神里,清晰地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與選擇……這些承載著紅色記憶、閃光著時代光芒,成為我們沖鋒陷陣的勇氣、改天換地的志氣、決勝未來的底氣,化作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在偉大建黨精神引領下所形成的精神譜系,這些偉大精神發祥地諸如上海興業路的石庫門、嘉興南湖的紅船、井岡山麓的八角樓、長征路上的大渡橋、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戈壁深處的“兩彈一星”科研基地、深圳的蓮花山、荊江大堤的抗洪紀念碑、汶川地震后建成的新城、舊貌換新顏的湘西十八洞村……這些早已不只是聞名中外的地理標識,現已成為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不少單位就近就便到了一些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洗禮,大家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不斷增強歷史定力。回顧百年紅色歷程,可以清晰地展出一幅幅感天動地的歷史場景:為了和平,志愿軍將士出國作戰,譜寫了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的雄壯史詩;為摘掉“貧油少油”的帽子,“鐵人”王進喜帶領鉆井隊戰天斗地,“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拿下大油田”;為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整治“三害:風沙、鹽堿、內澇”;為打牢國家自主自強的基石,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汗水和熱血灑在茫茫戈壁,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跡……無數有名字的英雄和沒有留下名字的英雄,用血肉之軀和堅強臂膀,扛起民族的責任、共和國的榮光,為紅色血脈注入新的元素,為偉大建黨精神續寫“根目錄”、優化“源代碼”。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紅色基因的力量,賡續紅色血脈,講授好中國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責任意識、擔當品質。要讓當代大學生學習中國共產黨人身上主動擔當民族和時代使命的精神,自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敢擔當、勇擔當、甘擔當、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