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照梅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76000)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畜牧養殖產業,尤其是注重生豬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相關部門不斷加強生豬養殖結構的調整,適度規模化養殖產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但養殖密度增加的同時,由于引種頻率增加,造成新疫情爆發的概率大大增強。尤其是2018 年下半年非洲豬瘟疫情的爆發主要是因為不科學的交易和引種所致,對我國生豬養殖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后,豬肉價格升高,影響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另外,除了口蹄疫、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以外,各種二類三類傳染性疾病(如弓形體病、鏈球菌病)也呈現升高趨勢,且表現病原混合感染的現象,臨床癥狀十分復雜,加大了疾病診斷難度。
臨沂市某鄉鎮的一個養殖場出現了一種傳染性疾病,患病豬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到42℃,高熱不退,并出現便秘腹瀉癥狀,體表皮膚尤其是耳朵、腹部、四肢內側出現出血斑塊,越小的豬發病過程越短,造成的死亡率越高。該養殖場共養殖斷奶仔豬33 頭,發病10d 左右,所有的患病豬都出現臨床癥狀,嘗試使用青霉素、鏈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獸醫在流行病學調查過程中發現,養殖場存在疑似發病情況,立即趕往進行認真細致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養殖場存在違法引種行為,養殖環境普遍較差,衛生環境不良。結合具體的發病現狀,獸醫初步判定為豬瘟或鏈球菌感染,隨后進行認真、細致的病理解剖,發現脾臟組織存在典型的梗死病灶,與豬瘟病理變化十分相似。進行重大動物疫病的抗體水平監測,發現引進的豬沒有接種相應疫苗,抗體水平普遍較低。使用豬瘟、豬偽狂犬病、豬鏈球菌病ELISA 檢測試劑盒進行檢測,發現豬瘟呈陽性反應,判定豬瘟感染引發的傳染性疾病。
該種疾病屬于一類重大的動物疫病,流行后通常不需要治療,對養殖場進行嚴格封鎖,立即撲殺養殖場的全部發病豬只,并進行無害化處理[1],并做好養殖場徹底清理和衛生消毒工作,堅持每天上午、下午各消毒一次,并加強受威脅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掌握其他豬群的抗體水平和發病情況,防范病毒進一步擴展蔓延。受威脅的養殖場緊急免疫接種豬瘟滅活疫苗。發病養殖場進行為期49d 的封鎖,嚴格檢疫,確保安全后才解除封鎖。
發病養殖場共養殖育肥豬28 頭,雖然養殖規模較小,但養殖戶的疫病防范意識較強,每年進行重大動物疫病的免疫接種。養殖場中突然出現一種傳染性疾病,發病過程較短,大多數患病豬呈現敗血癥經過,死亡率在59%左右,并且該類疾病傳播速度較快,5d 內有28 頭育肥豬全部出現臨床癥狀。發病初期養殖戶使用大劑量的青霉素和鏈霉素進行治療,隨后更換了頭孢噻呋鈉、氨芐西林配合鎮痛類藥物進行治療,病情時好時壞,一旦停藥病情會加重發生。看到藥物治療效果變差后將病情上報,獸醫根據養殖場的整體發病癥狀,初步判定為鏈球菌感染引發的傳染性疾病,隨后進行認真、細致的病理解剖,發現大多數患病豬存在不同程度的敗血癥經過,臟器器官存在廣泛性的出血現象[2],尤其是肺臟病變最為明顯,大多數患病豬都呈現融合性肺炎經過。個別患病豬的關節出現腫脹,將腫脹的關節橫切后,從中流出黃色液體,常常夾雜少量的纖維素性滲出物,某些關節腔嚴重壞死。采集病灶進行分離鑒定,檢測出革蘭氏陽性染色呈短鏈或長鏈排列的球菌,隨后進行分離培養,能在血液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并呈現典型的溶血現象,常規生化鑒定符合鏈球菌的特征,在病原診斷的基礎上篩選出敏感抗生素。
確診后對養殖場的患病豬立即進行緊急治療,選擇使用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使用劑量為0.25ml/kg 體重,每天2 次,連續使用3d,在患病豬飲用水中添加60%的鹽酸大觀霉素林可霉素可溶性粉劑,每升飲用水添加0.8g,連續使用5d,每天使用一次,通過聯合抗生素進行治療,養殖場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防范該種疾病,注重做好日常養殖管理,加強環境衛生的有效清理,定期對豬群進行疫苗接種,加強抗體水平監測,確保抗體達標。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在豬血液中引發的一種血液原蟲病,該種疾病可以危害任何年齡和品種的豬,母豬是該種疾病的主要易感群體,仔豬感染后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病原主要經血液傳播,吸血昆蟲是該種疾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因此,發生具有典型的季節性。患病豬主要表現為高熱不退,采食欲望下降,便秘腹瀉,并且在體表皮膚會出現淤血斑點,用手輕輕按壓淤血部位不會褪色。大多數患病豬的發病過程較快,不能正常行走,失去運動能力。解剖觀察能發現血液不能正常凝固,血液顏色呈現淡粉色,臟器器官存在嚴重的病變,其中體表淋巴結顯著腫大。脾臟表面存在黃色壞死病灶和丘疹樣出血結節,肝臟顯著腫大,外觀呈土黃色[3]。采集患病豬的新鮮血液,放置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能看到逗點狀、月牙形或卵圓形的多種形態病原,選擇使用吉姆薩染色劑充分染色后放置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能發現多種形態呈現天藍色的附紅細胞體,由此可以判定為豬附紅細胞體病。
確診后將患病豬單獨隔離,選擇使用貝尼爾進行肌肉注射,使用劑量為5mg/kg 體重,將其配置成5%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連續使用2d。另一側選擇使用恩諾沙星增效劑、地塞米松、利巴韋林、酚磺乙胺、安乃近,肌肉注射,每天兩次連續使用3d。按照50kg 體重計算使用劑量分別為125mg、5mg、0.1g、0.5g、3g。按照上述原則,3d 后患病豬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少數病程相對較長病情嚴重的患病豬治療無效死亡。
綜上所述,生豬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多種病原的侵染引發一系列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在具體養殖管理過程中,飼養管理人員要密切觀察豬群采食情況、臨床表征,妥善合理的疫苗接種。一旦出現疑似發病,應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妥善使用藥物進行治療,降低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養殖場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