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山東省臨朐縣畜牧發展中心 262600)
常言道:無肉不成席。豬肉是大部分人喜愛的肉食品之一,不論是居家過日子,還是招朋待客,豬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深受消費者的偏愛。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收入逐年增加,豬肉消費逐年增加,促使養豬業迅猛發展,大規模、集約化的豬場面臨疾病防控的難題越來越多,給養豬業造成很大損失,尤其是一些臨床癥狀不明顯,但潛在危害很嚴重是疾病,往往不被養豬場重視,豬痘病就是這一種疾病,希望能夠引起生產一線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
豬痘病病毒屬于痘病毒科,病毒呈卵圓形,有囊膜。病豬的痘皰液和痘皰痂皮中含有大量病毒,發病初期的血液和發病后期的上呼吸道上皮細胞中也能檢測出病毒。該病毒對干燥和低溫抵抗力非常強,但對陽光和大部分消毒液卻非常敏感。
豆苗病毒屬于正痘病毒屬,能侵害感染多種動物(如牛、羊、豬等)。本病毒可以在雞胚的絨毛尿囊膜上生長,形成痘斑,也能在綿羊、牛及人細胞培養物中生長,致使感染病毒細胞的細胞質內形成包涵體[4]。
本病的易感動物是仔豬,尤其是4~6 周齡的哺乳仔豬更易感染發病。不同年齡的豬都能感染豆苗病毒后引起發病,通常呈大群發病,形成地方性傳播流行。本病主要經過吸血蟲(如蚊、蠅、體外寄生蟲等)進行傳播,一般在夏、秋季節發生。本病的發病率可以超過50%,但致死率比較低,一般在5%以內,并且多數是因為繼發癥而出現死亡。
病豬體溫升高,一般可達41℃以上,病豬食欲廢絕,眼瞼有大量黏性分泌物,結膜發炎,鼻鏡處有鼻涕;在眼瞼、鼻鏡、腹部以及股內側等被毛稀少處出現大量丘疹、紅斑,有的能擴散到頸部和背部,2~3d 后丘疹變為水皰,皰內含有透明的液體,隨后變為膿液。因為病變處瘙癢,病豬會在墻角、圍欄出摩擦,致使水皰破裂后逐漸形成結痂,導致局部皮膚顯著增厚,出現皺紋,大約經過20d 后結痂脫落,留下白色創面。發病初期病豬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并且在口腔、咽喉、氣管、支氣管內持續出現痘疹,如果飼養管理不良會繼發腸胃炎、肺炎及其他疾病,誘發病豬出現死亡[1]。
本病主要是由豬皮下寄生疥螨造成的,不同年齡的豬都能感染,尤以5 月齡內的豬更易感染。本病特征性病變是皮炎引發的極度瘙癢,病豬不停地在墻角、圍欄出蹭癢,致使被毛脫落,皮膚角質化增生。
主要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導致的豬滲出性皮炎,本病最易侵害哺乳仔豬;患病仔豬渾身變得潮濕油膩,皮膚首先出現紅色斑點,隨后變為水皰、膿皰,并擴散到病豬全身,皮膚結痂后形成褐紅色的丘疹。
主要是因矮小孢子菌、毛鮮菌侵害后引起的皮膚病,任何年齡的豬都可以感染本病。病豬表現為皮膚出現紅點,且逐漸增大,形成圓形病變,隨后變為褐色結痂,但本豬沒有瘙癢性癥狀。
本感染病是因為被豬丹毒桿菌侵害而引起的一種皮膚病,不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但3 月齡以內的仔豬發病比較少。病豬患處皮膚出現隆起的紅斑,觸診斑塊堅硬,有的急性病豬表現為急性敗血癥癥狀[2]。
病豬一般呈良性過程,不需要用藥治療,當病豬出現化膿或者壞死等惡性病變時,需及時采取對應治療措施。病豬病情較輕時,可采取簡單的外科局部方法進行治療,比如可以用1%的龍膽紫溶液、碘酊或5%的碘甘油每日涂抹兩次;當病豬病情嚴重時,為防止發生繼發性疾病,還應用青霉素、鏈霉素等抗生素對癥治療。
有條件的養豬場最好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不從其他種豬場購入仔豬,以防帶入本病病毒;如需引入豬,需要在經過獸醫檢驗檢疫合格后才能購入,運到本場后必須隔離飼養,等隔離期結束時經過檢驗檢疫合格后方能混群飼養。
做好生物安全工作,以增強豬只抗病力和免疫力。養豬場根據本地疾病流行病學、結合本場的飼養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免疫接種程序,依據免疫程序從正規渠道購買所需疫苗,并嚴格按照疫苗要求進行運輸、存放、稀釋、使用疫苗,以達到免疫接種效果。同時,在日常管理中,每周進行兩次帶豬以及豬舍四周消殺工作,以殺滅豬生活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另外,消毒液要交替使用,并且各種消毒液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去稀釋、配制且在有效期內使用,以提高消殺效果[3]。
豬只飼喂的飼料不能發霉變質,更不能用有毒有害的飼料原料去配制飼料,飼料營養成分因足量,且各種營養成分配比科學合理,符合不同階段的豬只的營養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豬只健康生長,體質好,抗病力和免疫力強,才能抵抗疾病,減少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強飼養管理,飼養密度不能太大,給豬只提高合理生活空間,以利健壯生長;飼養過程中動作要輕、穩、準,長途運輸、免疫接種、轉舍、換料、氣候劇烈變化等要提前做好安排,盡量減輕、減少各種應激對豬只的影響。同時每天要清除豬舍糞便,消毒后集中到指定地方進行發酵漚肥,有效殺滅病原微生物,給豬提供衛生、干燥、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
當豬發生本病后要及時封鎖隔離,對病豬需獸醫人員盡早確診,以便及時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并及時上報上級畜牧獸醫部門,以便有關主管部門及時作出正確判斷,根據疾病情況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健康豬只和病豬要嚴格徹底地進行消殺工作,對病豬要精心管理,精細照顧,以利病豬盡早康復,當病豬徹底痊愈后,經獸醫技術人員確認后才能混入大群,集中管理。另外,病豬用藥必須做藥敏試驗,這樣不僅能降低治療費用,還能提高治療效果,防止豬只產生耐藥性,增加養豬經濟效益[4]。
本文對豬痘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類證鑒別、治療方案和預防措施等進行分析總結,強調應注重預防,放重于治,做好預防工作,可以減少、減輕、甚至避免疾病的發生,還能降低治療費用,減少飼養管理中不必要的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豬的生產性能,提高養豬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