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平
(柳州市中醫醫院.柳州市壯醫醫院,廣西 柳州,545001)
目前,我國子宮肌瘤發病率逐年上升,其發病率約為30%,主要與遺傳、性激素以及單克隆平滑肌細胞增值等相關。臨床主要通過腫瘤切除術治療為主,療效確切,但是既往手術極易對患者機體造成損傷,目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臨床中越來越廣泛,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以及機體恢復快等,且對可保護正常生育功能[2]。臨床研究發現,對患者手術后易出現神經損傷、術后出血以及尿管損傷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機體恢復,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現將其并發癥發生原因及護理進展作一綜述。
1.1 腹腔出血臨床治療顯示,多數患者術后易出現腹腔出血并發癥,在肌壁間肌瘤剔除術后發病率最高,其出血時間多發生于術后24~48 h[3]。為此,醫護人員需對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嚴密監護,定時測量血壓情況,檢查引流管位置,確保其穩固性,對引流液顏色詳細觀察,若患者出現血壓降低、負面情緒以及引流出鮮血等情況,醫護人員需及時上報醫師處理,第一時間建立靜脈通路,同時通過B 超檢查對腹腔是否出血有效判斷,若無法有效判斷需進行剖腹探查[4]。
1.2 陰道出血患者行闊韌帶肌瘤剔除術后,陰道出血風險較高,需及時給予立止血2 kU 肌肉注射,靜脈滴注縮宮素、止血藥等藥物止血。醫護人員在護理期間,應在患者術后定時嚴密觀察患者陰道流血情況,如流血量伴血塊、鮮血等情況;指導患者對會陰進行定時清潔,以此降低感染風險[5-6]。
1.3 穿刺孔出血在對患者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采用腹腔鏡治療期間,腹壁穿刺孔易出血,多數患者在手術時出血風險較高,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穿刺鞘拔出后,因壓迫作用消失而牽拉不牢所致[7]。因此,患者在手術前,醫護人員需詳細檢查術后穿刺孔敷料質量,為了避免出現穿刺孔出血,可使用專用小沙袋對穿刺孔部位有效壓迫,同時上報醫生進行對癥處理[8]。
神經損傷是患者手術后嚴重并發癥,主要是因患者在手術期間體位未正確擺放,對神經造成壓迫,也可能因神經伸展范圍較大,導致神經受到損傷[9]。因此,在對患者上肢進行輸液期間,外展<90°,操作者應禁止倚靠在外展的手臂上,避免對臂叢神經造成拉傷。完成人工氣腹,取頭低足高體位,患者隨床位傾斜易向頭側滑動,對臂叢神經造成損傷,且很難確保尺橈神經功能,需以鎖骨為支點,雙側肩托鎖骨并加隔軟墊[10-11]。
由于子宮與膀胱及輸尿管的特殊生理解剖關系,對患者進行手術可增加篇膀胱與輸尿管損傷風險,對患者子宮功能造成損傷,嚴重者極易影響生育。所以,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期間,需對是否出現泌尿系統損傷癥狀進行評估與護理[12]。
子宮肌瘤患者在腹腔鏡下行剔除術期間,由于體位安置不準確,極易增加患者出現肩部疼痛臨床癥狀,臨床實踐發現,由于手術體位不同,對術后肩部酸痛癥狀也會產生較大影響,主要是因殘余氣體在腹腔中刺激膈神經反射所致,患者手術期間采取頭低足高位,其肩痛疼痛發生率較高,同時疼痛癥狀發生時間較長,多數患者主要以雙肩痛,其中右側疼痛程度較高,術后3~5 d 疼痛癥狀可自行消失[13]。為此,醫護人員需向術后疼痛患者耐心講解肩背痛的影響因素,出現疼痛期間,可叮囑患者取胸膝臥位,確保CO2氣體逐漸聚集于盆腔,以此降低對膈肌產生的不良刺激。在術后血壓平穩后,協助患者定時翻身就,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CO2氣體吸收,以此緩解肩背疼痛[14]。
患者術后,CO2氣體可進入血液中,導致患者機體中CO2氣體含量逐漸增加,致使高碳酸血癥的發生,同時患者錯誤的體位也易導致該疾病,如患者取頭低腳高位,極易導致膈肌受到內臟壓迫[15]。為此,醫護人員在護理時間需定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若出現異常應及時上報醫師處理。
患者術后出現腹腔感染發生率較高,主要與術中污染、手術器械損傷、引流管引流不暢等相關,不利于患者術后機體恢復。因此,醫護人員在對患者機體生命體征詳細觀察的同時,著重觀察患者機體體溫與腹部體征變化情況,同時與患者交流是否出現腹部疼痛,并采取有效措施護理[16]。觀察引流管情況,提高引流管的穩固性,確保引流通暢;對患者使用抗生素藥物消除感染,使用3~5 d,以此確保機體感染率顯著降低[17]。
多數患者極易出現皮下氣腫癥狀,主要是因患者手術期間在相關影響因素的影響下導致氣體至皮下組織所致,其影響因素主要有手術時間長、手術操作不當等。患者手術醫護人員需對腹部、頸部部位的腫脹情況詳細觀察,同時對皮膚溫度以及面色等情況詳細觀察與護理,對于皮下氣腫隨著機體的恢復可自行消失;若皮下氣腫癥狀嚴重程度增加,醫護人員需及時報告醫生并立即給予對癥處理[18]。
部分患者在進行腹腔鏡手術時間,會出現眼部癥狀,如眼部流淚、角膜充血以及不適等。所以,對于眼部出現臨床癥狀患者而言,護理期間應為患者營造避強環境,患者需閉眼平臥,術后6 h 將床頭抬高,以此可有效使眼睛充血嚴重程度減輕;對于眼部不適患者,需使用氯霉素眼藥水滴眼,2 次/d,睡前涂抹1 次金霉素眼膏,可顯著避免感染[19]。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因胭窩部壓力增加所致,對下肢功能易造成嚴重影響。在患者術后,醫護人員需對患者下肢膝關節綁扎約束帶,但綁定不應太緊,可有效避免使胭窩部位的血管與神經受到壓迫,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以此降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風險。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手術時間,使用彈力襪或為患者下肢纏彈力繃帶,直至患者可下床行走為止,可為患者下肢恢復發揮重要作用。
患者術后機體皮膚與皮下組織被物體擠壓后,極易出現壓瘡、褥瘡等癥狀,主要是因患者約束帶綁扎較緊、手術時間長以及患者機體消瘦等,醫護人員在患者手術期間,應避免約束帶固定太緊,詢問患者松緊度,確保松緊適宜[20]。同時,患者在恢復期間,還需確保床墊的柔軟度,同時保證床墊平整、干燥,以此避免出現褥瘡、壓瘡等。
由于患者手術前、手術中使用了麻醉藥物,待麻醉后,患者易出現相關不良反應,胃腸不適是其典型不良反應,隨著麻醉藥效消失,胃腸不適也隨之消失。患者機體恢復期間,醫護人員需對患者制定飲食方案,術后4~6 h 進流質飲食,24 h進半流質飲食,禁食產氣食物,增加高纖維素飲食。
綜上所述,在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期間,因患者受到體位限制,導致患者極易出現相關并發癥,影響手術效果。因此,本文通過深入分析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并發癥原因,同時采取必要的護理方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以此加快機體恢復,改善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