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黎
(凌云縣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533199)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對醫療質量的要求在逐漸提高。但手術室護理工作的安全隱患仍然存在,對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安全均造成威脅,因此需了解安全隱患的因素,并實施針對性的措施,可顯著減少安全隱患,從而使護理質量明顯提升[1]。在手術室質量管理上,管理者一般會對護理敏感指導實施長期的檢測,并分析數據庫,以判斷問題出現的原因,從而對質量實施持續改進。《手術室護理實踐指南》的護理質量控制指標中,有包括手術部位標記執行率、手術室護理人員銳器傷的發生風險及患者術中皮膚壓力性損傷的發生風險3 個指標,但不能滿足專科護理質量管理的要求[2]。本文對手術室護理敏感質量指標構建的研究進展展開綜述。
護理質量評價指標是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定的標準。有研究證實[3],建立護理質量敏感指標能顯著降低手術過程的死亡風險,且同時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李輝[4]等認為,降低手術時間的無效率及手術室外工作時間率是手術室效率指標的關鍵。手術時間無效率包括手術醫生及護士缺席率、手術患者術前準備不充分率及手術室清潔工作不到位。將敏感指標引入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中,建立及完善評價體系,規范評價要素及標準,從而使手術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此外,也為評價質量管理水平提供量化的依據[5]。目前,對于可廣泛應用的敏感質量指標的研究較少,建立一套科學化、高敏感及廣泛使用的敏感質量指標,是十分迫切的。護理敏感質量指標是判斷護理過程及結果的方式,其結果可反映出護理實踐,而實踐的主體是手術護士,服務對象是患者,指標的構建需符合護理實踐的特點,此外,指標的開發需嚴格及科學的過程[6]。
篩選:(1)指標包括結構、過程及結果指標,結構質量是針對醫療的情況進行評估;過程質量的主體是手術室護理人員,評估護理實踐;結果質量的主體是手術患者,根據護理實踐的結果制定,是評估護理工作的結果;(2)指標是可直觀的數據,能客觀的反映出護理工作存在的問題,而并非主觀的進行評價,因此,需詳細描述出定義、公式,并提供數據采集方式及途徑;(3)需包括傳統意義上與護理工作有關的數據,如壓瘡的發生風險等,還包括能改善護理工作的指標,如手術過程中低體溫等不良情況的發生,其發生因素包括手術及麻醉,但通過護理人員的監測及保暖的措施可有效防止手術過程中低體溫等不良情況的發生;(4)注重患者的主觀感受,目前的護理模式均是“以患者為中心”,護理工作中以患者為主體,因此,患者的滿意度是評估護理質量的主要環節;(5)強調護理思維及實效,需完整履行評估到實施措施到再進行評估,如手術開展前對患者的訪視工作,對訪視效果再實施評價,注重的是對質量實施可持續改進。敏感指標的篩選是構建敏感質量指標評價體系的關鍵,只有科學化的敏感指標才能更好的反應出護理質量存在的問題,推進質量管理的進一步改進。因此,在實施篩選應在循證的基礎上,注重上述特征,組建具有多學科組成的團隊,達成共識,對指標的篩選是有利的[7]。
敏感質量指標的分類:根據指標的運用可分為通用及專科指標,手術室護理敏感質量指標的分類可分為:結構、過程及結果指標[8]。
研究方法:將敏感性指標應用于護理管理工作中,其目的是判斷護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反映出護理質量水平,因此,開發過程中需科學嚴謹的循證,每個納入的指標均需充分的證據,并確定其敏感性[9]。
敏感質量指標體系構建成果:手術室作為醫院的特殊科室,其護理工作與麻醉醫生、手術醫生及護士均有交集,工作中所處的環境及干預措施均存在明顯的差異。通用的護理指標無法直接反映出護理質量。因此,需建立能直接反映手術室工作質量的體系,以提升平阿基可可靠性及操作性,從而使護理質量水平整體提升,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
對于本次研究的內容研究較少,目前,大多數研究學者注重于護理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多家醫院護理質量指標內容多樣,大多為實踐經驗總結,其更注重的是護理工作中的細節及工作職責的研究,所構建的指標太細節化,缺少敏感性。無統一的指標篩選標準,目前研究中所構建的敏感指標體系,在指標的篩選、計算方式及定義上均有顯著的差異。不僅是由不同的管理模式所導致的,更是由于無統一的篩選標準所造成的。指標的臨床實踐不足,目前尚無對敏感質量指標體系的信度及效度分析的相關報道,也無臨床應用的研究,缺少實用、操作及有效性的分析。
手術室護理技術已從單純的護理技術操作逐步轉變為多門學科、多方面及技能的臨床實踐,反映出護理工作復雜、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及風險大的特點。如何構建敏感質量指標已成為護理管理工作的難點。因此,手術室護理質量敏感指標的建立將成為日后研究學者們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