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詩遠 石學敏
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選擇性地侵犯腦干、脊髓及皮層運動神經元的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當前現代醫學治療主要以保護營養神經為主,但尚無有效的方法來減緩疾病的進程[1]。醒腦開竅法是石學敏院士創立的以“醒神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為原則的針刺療法,此法以“腦府”立論,在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顯示出了明顯優勢[2]。臨床中運用此法治療運動神經元病1例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王某,男,59歲。2020年7月14日初診。主訴:患者雙下肢無力1年余,加重伴雙上肢無力半年。患者于2019年3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下肢活動不利,半年內緩慢進展至雙下肢活動不利伴肌肉萎縮,拐杖輔助下可行走,2019年11月于當地醫院確診為“運動神經元病”,經治療病情未見明顯緩解,近半年逐漸出現雙上肢無力,下肢活動不利較前加重,四肢肌肉萎縮,體質量較前降低約10 kg,助行器輔助下可行走,1個月前四肢不利加重,行走困難,不能持物,現為進一步治療收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現癥:四肢活動不利伴肌肉萎縮、肌強直,站立及行走困難,不能持物,呼吸時有不暢伴頭暈,動則汗出,心煩,寐欠安,尿頻伴尿等待、尿不盡,舌暗,苔薄白,脈細。查體:雙側上肢肌力3級,下肢肌力3級,平躺四肢僅能在床面平移,雙側巴賓斯基征(±)。肌電圖檢查:雙正中神經、雙腓總神經CMAP波幅下降;右尺神經、雙側腓淺神經、雙腓腸神經SCV略減慢;右正中神經F波未測出;雙第一骨間肌、左腹直肌、雙脛前肌示神經源性損害;右胸鎖乳突肌可疑神經源性損害。西醫診斷:運動神經元病。中醫診斷:痿病;辨證為腦神失養,氣血虧虛;治以醒腦開竅,補氣活血,滋補肝腎,疏理經筋。治療方法:醒腦開竅結合經筋刺法,取穴及針刺手法量化操作:雙側內關直刺0.5寸施捻轉提插瀉法,人中斜刺0.3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濕潤為度,雙側風池、完骨、天柱直刺1寸施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華佗夾脊穴斜刺以刺激神經根為度,雙側氣海、血海直刺1寸施提插補法,雙側陽陵泉直刺1寸提插補法,雙側太沖直刺0.5寸捻轉瀉法,雙側極泉直刺1寸施提插瀉法以上肢抽動3次為度,雙側尺澤直刺1寸施提插瀉法以手指抽動3次為度,雙側委中直刺1寸施提插瀉法以下肢抽動3次為度,雙側三陰交斜刺1寸施提插補法以下肢抽動3次為度,雙側上下肢陽明經筋排刺施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以強直肌群放松為度,以上穴位除人中外,得氣后均留針20 min。治療半月后,高肌張力較前緩解,肌萎縮現象緩解,四肢圍度較前增加,體質量較前增加,頭暈現象明顯緩解;治療1個月后,四肢肌力較前明顯增加,下肢可抬離床面45°,上肢可抬離床面30°。
按:本案患者雖表現為四肢肌肉萎縮,但病位位于腦,病機為腦神失司,腦竅閉阻,神機失常,進而導致的四肢痿軟無用。因此運用“醒腦開竅”法以開竅醒神,神機恢復則病易去。其中取內關、人中以開竅啟閉調其神,令其神機恢復氣血易行,取風池,完骨,天柱以改善后循環進而改善頭暈癥狀,取華佗夾脊可直接刺激脊神經根,改善神經根代謝,研究表明此法可增加腦血流量,促進腦脊液循環,進而促進運動神經元功能的恢復[3];本案患者由于患病日久,遷延不愈,導致氣血不足,無法循經脈濡養經筋,經筋失養而干枯攣縮。故取氣海、血海以益氣補血、引血歸經,同時取三陰交能健脾養血、又可調補肝腎,從整體角度調節身體機能;取筋會陽陵泉以緩筋疾,肝主筋取足厥陰原穴太沖以調節肝經之氣益血養筋,取極泉、尺澤、委中、三陰交并配合上下肢陽明經筋排刺以疏通經絡,疏理經筋,改善局部氣血流通,進而改善上下肢的運動功能。諸穴相配標本兼顧,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運動神經元病在中醫中并無對應的病名,歷代醫家依據其臨床癥狀多表現為漸進性的四肢無力,將其納入中醫“痿病”范疇,在其治療上亦遵古訓“治痿獨取陽明”進行取穴治療。石院士將古籍理論與現代醫學結合認為,本病雖表現為四肢肌肉萎縮,但病位位于腦,由神機失常所致,并以中醫“腦府”立論,將本病的病機總結為腦神失司,腦竅閉阻,神機失常,故四肢痿軟無所用。因此本病治療的關鍵在于調理神機,《靈樞·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九針十二原》亦云:“神在秋毫,屬意病者……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說明神機對于機體的重要性及調神在治療時的關鍵,神機恢復則疾病更易恢復。醒腦開竅針刺法是石院士立足于“醒腦”“醒神”“調神”的原則而建立[4,5],并將此法廣泛應用于諸多腦病及疑難雜癥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的療效[6,7]。 因此運用“醒腦開竅”法以開竅醒神治療本病,同時配合舌脈辨證取穴,能達到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經筋是十二經脈相應的筋肉部分,起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骨骼關節,起到約束骨骼、活動關節、保持人體正常運動的功能。《靈樞·經筋》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按本病的臨床表現為四肢肌肉萎縮,當屬經筋受累而致。《素問·調經論》云:“病在筋,調之筋”。故應以疏理經筋為本病的另一治療原則,石院士在古籍“關刺”“恢刺”等傳統經筋刺法的基礎上,結合經筋病的臨床特點將經筋刺法進行了豐富及創新,提出了單針多向刺法、經筋排刺法、多針淺等刺法。本案患者由于神機失常加之遷延不愈,氣血不足,四肢陽明久虛,經筋弛縱不收,論治在調神補氣血的基礎上,應注重四肢經筋的治療以改善標癥,故取上下肢陽明經經筋進行排刺,以改善患病部位經筋的氣血及微循環,研究表明此刺法可以改善病理性肌肉的電生理,起到治療的作用[8]。本案介紹了石院士對運動神經元病治療的獨到見解,并介紹了其如何運用中醫整體觀念進行診病的思路、選穴用穴的經驗及針刺手法量學化的操作,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