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孝宣 裴繼璞 劉宗昆 馬 琳
痛經亦稱為經行腹痛,是指婦女在經期或者經期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外陰、肛門、大腿內側、背部等部位,有時會伴有乳房脹痛、惡心、腹瀉、嘔吐、手足厥冷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可發生暈厥[1]。通常在陰道流血前數小時出現疼痛,行經第1天達到峰值,持續時間不等。臨床上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盆腔和生殖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為原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則由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引起,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腫瘤等[2]。原發性痛經占90% 以上,多發于青年女性[3]。據調查顯示,我國55.2%的女大學生伴有不同程度的痛經癥狀,15.9%癥狀嚴重[4]。由此可見該病為青年女性中常見的婦科疾病。其中一部分患者疼痛劇烈,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給患者帶來了非常大的身體上的痛苦與精神上的壓力。中醫藥治療原發性痛經一直獨具優勢,通常采用口服中藥湯劑的方法,配合使用艾灸等中醫藥適宜技術。中藥貼敷療法屬中醫外治法,所謂“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中醫貼敷療法傳承中醫學辨證論治的精華,并融合經絡學說及透皮給藥理論治療原發性痛經,是值得探索的方向,筆者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該療法的療效頗為顯著。
中醫學認為痛經的發病與外感寒邪和臟腑失調有著密切聯系。月經的產生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和沖任二脈及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經行前后,沖任二脈氣血的變化急驟,若此時受致病因素影響,或平素精血虧少、氣血郁滯,則會導致沖任失調,胞宮氣血運行不暢,發為痛經[5]。痛經一般臨床常見的分型包括氣滯血瘀、寒阻胞宮、濕熱下注、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等證型。由氣滯、血瘀、寒凝、濕熱等病理因素導致氣血瘀阻于胞宮,經血無法順利排出而形成的實性痛經,多在經前發生。平素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經期血海更加空虛使得沖任、胞宮失于溫煦濡養而形成的虛性痛經,多在經后發生。
中藥貼敷療法的運用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早在《周禮》就有關于用外敷藥物治療瘡瘍的記載。我國現存最早的臨床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中記載著“傅”“涂”“封安”等外治方法?!饵S帝內經》有云:“桂心漬酒,以熨寒痹”,意為桂心泡酒涂治風中血脈。晉代的《肘后備急方》記載了用狂犬腦外敷咬傷以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隨著中藥外治法不斷地融合與創新,晉、唐之后出現了將外敷藥物與經絡腧穴學說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形成了穴位貼敷療法的雛形。明代《普濟方》便記載了用生附片和蔥涎在涌泉穴貼敷治療鼻淵。直至清代,穴位貼敷療法的研究已經趨于成熟。第一部中醫外治專著,《急救廣生集》在這段時間問世。吳尚先的《理瀹駢文》集前人之大成,將貼敷療法的使用范圍推廣至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等科。其中這句著名的“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內治之藥”成為了后世中藥貼敷治療的基本準則。中藥穴位貼敷有著作用直接、使用簡便、用藥安全、不良作用少等諸多特點。所以在臨床上患者普遍樂于接受。
有科學研究顯示,原發性痛經與前列腺素的異常合成、釋放有著密切的聯系[6]。竇桂珍等[7]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應用中藥穴位貼敷能夠調節月經期前列腺素的分泌,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發揮改善患者全血黏度、緩解子宮缺血缺氧的作用,以此來達到治療痛經的作用。桑曉慶等[8]應用中藥(白芥子5份、制川烏4份、細辛3份、制甘遂3份研末,生姜汁調丸)貼敷于關元、子宮、次髎、腰陽關穴治療效果優于口服少腹逐瘀湯。章曉玲[9]的臨床研究中,將應用中藥熬煮的藥膏貼于神闕穴患者的療效顯著優于采用不含藥膏的敷貼貼于神闕穴的患者。李小娟等[10]選擇關元穴、子宮穴、次髎穴、腰陽關穴進行藥物貼敷,治愈率優于口服少腹逐瘀湯患者的治愈率。由此可見,臨床運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療效頗為顯著。
中醫學認為痛經病機不外虛實兩端,即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前者是胞宮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而產生疼痛,后者則是由于患者臟腑虛損或胞宮經脈失養而產生疼痛[11]。因此在治療前辨別應注意患者證屬何種類型,以此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4.1 不通則痛型患者許某某,女,19歲。主訴經前及經期小腹疼痛墜脹伴畏寒腹冷6年。平素月經規律,20~24 d一行,13歲初潮。自述每于經前2 d至經期第1~2天出現小腹疼痛、墜脹,畏寒腹冷,經血紫黯有血塊,經行量少。查體:舌質黯有瘀點,苔白,脈沉緊。中醫診斷:痛經。證型診斷:寒阻胞宮型。辨證依據:患者每于經前2 d至經期第1~2天出現小腹疼痛,說明此病性屬實;畏寒腹冷,苔白,脈沉緊,說明此病性屬寒。經血紫黯有血塊,經行量少,舌質黯有瘀點,說明患者體內有血瘀凝滯。患者平素感受寒邪,故而易出現陽氣受損等畏寒、腹冷等癥狀。寒性凝滯,則導致患者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停,不通則痛,發為痛經。故治則: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處方:消腫止痛貼0.4 g/2 ml×2貼。制吳茱萸、細辛、肉桂各0.3 g,延胡索0.5 g貼神闕穴、關元穴。操作:把以上藥粉分別按量稱取放入調藥碗中,用配套消腫止痛液1/2調成流膏狀,分別攤在用剩余1/2消腫止痛液打濕的沙蒿子貼上。用酒精棉球將需要貼敷穴處的皮膚消毒,將相應的藥貼貼到穴位上。貼敷6~8 h取下藥貼,每日1次。患者1次痛止,連續治療2周,隨訪基本緩解。
4.2 不榮則痛型患者張某某,女,28歲。主訴經期至經后小腹隱痛10年。14歲初潮,平素經期正常。患者自述每次月經期間至經后小腹隱痛,腰膝酸軟,頭暈無力,月經清稀量少色淡。查體:面蒼白少華,舌質淡苔白,脈細。中醫診斷:痛經。證型診斷:肝腎不足型。辨證依據:患者經期至經后小腹隱痛,說明此病性屬虛。腰膝酸軟,頭暈無力,月經清稀量少色淡,舌質淡苔白,面蒼白少華,脈細,說明患者精虧血少,肝腎不足?;颊吒文I素虛,精血不足,行經期間,經血更加虛少,沖任、胞宮失于濡養,故經期至經后小腹隱隱作痛。由于患者平素精血虧少,故月經量少質稀而色淡。腎精不足,無以上滋清竅,下養腰腿,故出現“腰膝酸軟,頭暈無力”等癥狀。故治則:補益氣血,滋養肝腎。處方:消腫止痛貼0.4 g/2 ml×2貼。山萸肉、枸杞子、當歸各0.5 g貼神闕穴、關元穴。操作:把以上藥粉分別按量稱取放入調藥碗中,用配套消腫止痛液1/2調成流膏狀,分別攤在用剩余1/2消腫止痛液打濕的沙蒿子貼上。用酒精棉球將需要貼敷穴處的皮膚消毒,將相應的藥貼貼到穴位上。貼敷6~8 h取下藥貼,每日1次。于經行時開始,7 d一個療程,連用3個月經周期,隨訪基本緩解。
痛經的病因多樣,發病機制復雜。在治療時應仔細分析病因病機,辨證施治,以進一步提高療效,減輕甚至解除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穴位貼敷療法,安全可靠,簡單方便,毒副作用少,患者樂于接受,是一條理想的給藥途徑。
神闕穴屬任脈,在臍中部。該處皮膚角質層薄、屏障功能弱,神經血供豐富,有著獨特的經皮吸收結構。在此處敷藥敏感性高,有利于藥物的吸收與輸布,促進血液循環,以助藥力直達病所,使得療效提升。關元穴亦屬任脈,在下腹部。該處與腎臟、生殖系統都較近,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
吳茱萸,性熱,味辛、苦,入肝、腎經。該藥具有降氣疏肝、溫熱燥濕、散寒止痛、引熱下行的功效,為治療肝寒氣滯而引起的諸多疼痛之要藥。細辛性溫,味辛,入腎經。該藥芳香走竄,具有疏風散寒、止痛通竅等作用,臨床上可用來治療少陰腎經寒邪伏匿的病癥。肉桂,性大熱,味辛、甘,入肝、腎經。該藥具有補命門之火、通脈活血、止痛散寒、引火歸源等功用,可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而引起的宮寒不孕、寒疝疼痛、痛經經閉等。以上諸藥合用,共同發揮行氣止痛、溫經散寒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寒阻胞宮型痛經的目的。山萸肉,性微溫,味酸、澀,入肝、腎經。該藥具有補肝益腎、澀精固脫的功效,臨床上可治療由于肝腎不足而導致的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崩漏帶下等病。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該藥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虛勞精虧、肝腎虧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目昏不明等癥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肝經。該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可用于治療血虛諸證,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癥瘕結聚等。以上諸藥合用,共奏養肝益腎、溫經和血之效,從而達到治療肝腎不足型痛經的目的。
2則醫案均在神闕穴、關元穴貼敷吳茱萸、細辛、肉桂、山萸肉、枸杞子、當歸等中藥,借由經絡系統傳導以發揮其溫經散寒、補益肝腎的效果,從而治療痛經。寒阻胞宮型的痛經,由于該證型由實邪引發,所以臨床起病較急。采用散寒祛濕的藥物拔除致病因素即可快速解除癥狀。而肝腎不足型的痛經,患者平素精虧血少。這類的痛經是由于精血虧虛無法滋養胞宮而導致的,所以在治療上應以補充患者的肝腎精血為原則,故治療周期較長,但總體的療效可觀。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確切,能有效調治痛經患者的癥狀,并且標本同治,遠期療效有保障,患者容易接受,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