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袁瑞 嚴少華
當清晨的陽光照進校園,鄧衛林就已經站在了平江縣三陽芙蓉學校校門處迎接學生。今年秋季開學,岳陽市2021~2022學年度平江支教隊長鄧衛林和來自岳陽10個縣區的59名支教隊員奔赴平江的27所鄉村學校,開啟了支教生涯。
2014年以來,岳陽市每年選派約130名骨干教師赴平江、新化等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為期一年的“三區”支教。岳陽支教教師專業水平高、教研教學能力強、敢于吃苦、樂于奉獻,受到了受援地區的一致好評。從2019年開始,平江支教隊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提出“科研支教”,去年又提出爭做“新三者”(教育優質資源生產者、教育均衡發展連接者、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者),譜寫了一曲激情澎湃的奮進之歌。
10月下旬,記者走進了支教老師的支教生活。
做優質資源的生產者,讓師生愛上課堂
“你想知道如何讓小貓動起來嗎?”10月21日下午第一節課,鄧衛林正在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們上一堂充滿趣味的信息技術課。
“‘人機合一的典范。”“難怪學生們都期待信息課。”三陽芙蓉學校幾名聽課的老師不由得贊嘆。
“教育信息化能夠為鄉村教育破題、打通教育均衡最后一公里,提供強大的力量。”三陽芙蓉學校校長李勁松介紹,目前老師們都可以自主使用現代化的教育方式,“老師把信息化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以革新教學思維,教育教學效果越來越好了。”
然而,在開學前,學校還在為老師們不習慣信息化設備、緊缺信息技術課老師而發愁。
“‘難上手、難開展——之前許多老師操作不熟練。”李勁松表示,如果沒有老師使用,再好的硬件條件也只是擺放整齊的閑置物品而已。“鄧老師和其他6名支教老師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調整了支教策略,把師資水平、教育理念等‘軟件建設提上日程。”
“青藍工程”師徒結對、上編程示范課、做教師的信息技能培訓……為了提升教師們的信息技術素養,開學以來,即使在國慶假期里,作為岳陽市岳陽樓小學信息技術老師、岳陽市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的鄧衛林也沒讓自己閑著。9月9日,她還利用網絡直播技術,讓岳陽樓小學的音樂教師李為給三陽芙蓉學校帶來了一堂網絡直播互動課。
從設備到師資,當兩者融合,一股推動鄉村教育發展的巨大力量便得以形成。“把當地的老師培養起來之后,老師再去培養和影響更多的老師。我認為老師成長了,才能幫助更多的孩子。”鄧衛林說。
做教育均衡的連接者,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
記者在岳陽市“三區”支教隊的管理考評細則中看到,支教教師帶徒弟是一項硬指標。去年,支教隊科研委員周曉利在簡青芙蓉學校帶的徒弟凌芝被評為“優秀備課組長”,工作一年時間的周子儒獲得省集體備課大賽二等獎。
“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貢獻力量,讓平江本地的孩子在家門口也能上好學。”來自岳陽樓區朝陽小學的支教老師王玲,在平江縣東港小學擔任六年級語文兼教研組長。為消除老師怕教研的心理,她身體力行,執教《七律·長征》,介紹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流程以及教學準備。這讓青年老師對自己的專業成長有了新的認識,學校的語文教研也步入常態化。
“支教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支教老師要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帶動受援、派出學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參與進來,才能更好地助力教育均衡發展。”岳陽市教體局人事科支教負責人石勇表示,在支教過程中,支教老師聽取受援學校的迫切需求,搭建支教派出校與受援校之間的交流橋梁,推進校聯體活動,開展教研教改和幫扶工作。
岳陽市2020~2021學年度平江支教隊長榮煉是岳陽樓區白楊坡小學數學教研組長,她支教的簡青芙蓉學校,青年教師居多,為讓教師在專業上快速成長,讓教研教改不斷提質,榮煉把白楊坡小學數學教研組的“精研細磨”教研模式帶來實施。該校數學教研組被評為2020年平江縣優秀教研組。去年11月,簡青芙蓉學校的三名教師走進白楊坡小學進行為期一周的跟崗學習,深度學習岳陽樓區教育教學教研管理模式。
白楊坡對口支援簡青芙蓉學校,兩校的交流涉及學校管理、學生管理等多個層面。令人驚喜的是,像白楊坡小學一樣,很多學校已經將支教工作從一個人的支教,變成了一所學校的全力以赴。
云溪區云溪小學與平江縣塔興小學結成支教對點學校。兩所學校的老師互動頻繁,互相切磋,共同成長,成為支教隊的一段佳話。
在支教隊的牽線下,岳陽市十中正高級教師汪金波帶領岳陽市物理名師工作室成員與平江縣大洲中學開展同課異構及專題講座活動。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今天,岳陽樓區、云溪區、臨湘市等一批岳陽優質教育資源匯入了平江教育版圖上,給平江帶來了不一樣的教育力量!”平江縣教育局政工人事股股長劉實民說。
做改革創新的引領者,用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岳陽“三區”支教工作歷經7載,在平江這塊紅色熱土上,486名支教教師用青春和熱情深耕著,寫下了一個個“愛”的故事。
從三陽芙蓉學校出發,汽車疾駛近80公里的路程,記者到達了位于大山里的龍門鎮龍門中學。這里有著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著艱苦的辦學條件。
臨湘六中的教師錢靜,來到這里支教前,已經是湖南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但今年,她帶著為教育事業出一份力的初心,主動申請,只身來到龍門中學。新學校的工作,千頭萬緒,她不僅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還要發揮引領作用,帶動一批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
來自朝陽小學的教師徐鵑和記者分享了她的支教故事。
剛到平江西江小學沒多久,她就發現學生語文寫作基礎薄弱,開啟他們的寫作之門,提高習作水平,成為了徐鵑要攻克的難題。
演講、拔河、吹雞毛比賽、爬山運動……她想方設法帶領學生體驗各種生活,然后教學生如何把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得心應手地寫到作文里去。經過1年的訓練,不少學生在學生期刊上發表了習作。
發生改變的不僅是學生,還有支教老師的心態。
“我從來沒有這么拼過,帶頭上示范課,主持課題研究,錄制視頻課,聯系校際交流。”回顧一年的支教生活,徐鵑坦言,“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支教老師不僅是傳道授業的師父,更是陪伴孩子們的親人。”
白天上課,晚上逐次家訪,村里許多羊腸小道都留下了鷹山小學教師廖其敏的足跡。在西江小學支教期間,她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老師不能只做教書匠,我們要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今年4月,岳陽樓區教育局與平江縣教育局聯合開展了“三區行·兩地情”教育交流活動。岳陽樓區教育局挑選區域培訓策劃專家、特級教師與名師骨干組成項目團隊,該團隊綜合樓區教育資源優勢,與平江縣教育局多輪研討設計形成菜單式培訓課程。
“‘科研支教是一項雙贏的教學互動,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打造業務精良、掌握現代化技術、善于運用新教育理念實施素質教育的支教管理隊伍和教師隊伍。”岳陽市教體局副局長陳彬表示,它對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和成果的共享和互補,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教師專業的均衡發展,共促教育持續發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