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安
一次,聽語文課。講到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時,老師給出一個任務:“你們能用另一個字替換這里的‘綠字嗎?”于是學生們紛紛給出“春風又到江南岸”“春風又過江南岸”“春風又入江南岸”“春風又滿江南岸”等。老師問:“你們覺得,是原詩中用‘綠字好,還是你們改過的更好呢?”學生們齊聲說:“原詩好!”
老師接著介紹了“詩眼”一詞。同時,引用蘇軾的詩“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說明“詩眼”的出處。
聽到這里,我突發奇想:詩有詩眼,詞有詞眼,戲有戲眼,文有文眼。那么課是否有“課眼”呢 ?當然有!
“課眼”可以在課初引入時、課中點撥中,也可以在課尾小結處,但必須是本節課的“畫龍點睛”之筆;一堂課的“課眼”未必只有一個,但它必須在本節課的關鍵知識點、主要思想方法和真情實感的產生之處。它或它們的出現為本節課明確主色彩,奠定主旋律,注入了思維與情感的活水,有之課堂則活,少之課堂則僵。
“課眼”,多半是課前教師精心設計、課上師生共同創造而來。偶爾也會是教師即興發揮,學生全身心投入而產生。它是課堂上重點與難點的突破、焦點與亮點的閃耀。
有一次,聽特級教師韓軍教杜甫的《登高》。課的結尾,他深情地說:“這首詩大家已經背下來了。下面,讓我們在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永遠銘記這首詩,這是杜甫老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接著,課堂在《二泉映月》背景音樂和學生深情的朗讀聲中結束。
此時,我發現音樂聲、朗讀聲構成了一曲奇妙的交響樂,氣氛凝重,有的學生邊朗讀邊禁不住流下眼淚。這樣的安排,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強化了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