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平

楊樂先生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最杰出的青年數學家代表之一。197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登載長篇報道:楊樂、張廣厚研究函數理論,獲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成果,受到國內外數學界的高度評價。1980年,楊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后改稱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以后他長期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和中國數學會擔任領導職務,為推動數學所的體制改革、中國加入國際數學聯盟和成功舉辦2002年北京國際數學家大會等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
楊樂是在新中國接受完整的中學、大學和研究生教育而成長起來的第一代數學家,其數學生涯見證了新中國數學在探索的道路上曲折前行,逐漸走向開放,并在各方面取得可喜成就的整個歷程。這些都很好地反映在他的口述自傳《數海滄桑——楊樂訪談錄》(楊靜訪問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年)中。此書記敘了楊樂作為南通縣城一名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通過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和踏實的工作,終于成為國際知名的數學家。與此同時,他經歷了中國自20世紀上半葉末開始在文化、生活、制度上巨大的變革。通過作者直言不諱的口述,我們不僅得以了解一位杰出數學家的生平,而且能從不同的角度更真切地了解到現代中國的這段歷史。
楊樂生于1939年11月20日,兒時跟隨父母生活在江蘇省南通。楊樂說道:“當時的南通在張謇的經營下,經濟繁榮,文教發達,是民國時的模范縣。”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晚清科舉狀元。在目睹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后,他極力主張并身體力行“實業救國”。他在家鄉南通及鄰近地區投資創辦紗廠、油廠、面粉廠、鐵廠、火柴廠、繭廠等一系列實業,并興建港口,組建輪船公司、開辟長江航線,購建電廠。張謇也非常重視教育,指出“求國之強,當先教育”,他先后單獨或參與興建了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師范學校、女子師范學校、南通中學、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揚州大學、南通大學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上海海洋大學前身)、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前身)等,以及創辦了眾多的職業學校——其中包括中國第一所聾啞學校。
楊樂的父親先后在張謇創辦的淮海實業銀行和通明電氣公司工作,因業務能力出眾、工作認真負責而升至公司管理高層,待遇和福利很高,足以讓他所支撐的家庭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并讓膝下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楊樂5歲開始上小學,就讀于張謇創辦的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簡稱通師一附),是一所很有現代理念的學校。1950年,楊樂考入南通中學,這是由張謇邀請南通周邊幾位開明紳士一起創辦的一所非常好的中學,“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師資力量雄厚,學風淳樸,各個時期都人才輩出”。
楊樂說:“通中的校訓是‘誠恒,是張謇親自擬定的,取自‘誠于做人,恒于學問,是為誠恒。對我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從事科學事業,誠信是基礎,恒心要貫穿全過程,只有做到了這兩條才能取得一些成就。”
楊樂讀小學時成績并不很優秀,各方面表現都一般。他說:“回顧我的小學學習,我認為應該讓小孩自然成長。不要對孩子有很多要求,增加過多負擔。嬉戲應該作為重要部分,應該讓他們放松,自由發展,有一個愉快、幸福的童年。”他批評當前的教育:“現在的教育比較反常,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對學生管理得過分嚴苛,把所有的精力消耗在考試上,結果許多學生到了大學后對學習毫無興趣。”“成才好比馬拉松賽跑,前幾百米或者一兩千米把力氣拼盡,后面難免精疲力竭,無法拼搏。”“有些人將課外復習辦成產業,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作為幌子,實際上以金錢為目的,是糊弄人的。”
楊樂在1953年進入高中后,開始對數學感興趣。當時從報紙上讀到傳奇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的事跡,就立下了要當數學家的志愿。目標明確后,學習上就格外努力。楊樂在很好地掌握了課本內容的同時,大量閱讀了各種參考書,如《大代數學講義》(日本上野清編)、《代數學詞典》(薛德炯編)、《范氏大代數》、《霍奈二氏代數學》、《新三角學講義精解》(朱鳳豪編),等等。1956年高考時,竟然不花時間復習數學,卻輕松考上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
楊樂于1962年從北大畢業后,隨即考入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和張廣厚(1937—1987)一起成為熊慶來先生的研究生,專攻函數論研究。
熊慶來(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赴比利時、法國留學,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他是中國現代數學先驅,中國函數論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同時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創辦了清華大學算學系并擔任系主任,期間培養的學生包括華羅庚、陳省身等未來的中國數學大師;還擔任過云南大學校長10多年。
楊樂說:“對有志向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來說,起步時,選擇研究方向很重要,也應該很慎重。”他和張廣厚在熊慶來的指引下,很快確定了函數值分布論為研究方向。這個領域的文獻非常多,“稱得上汗牛充棟”。但熊老只指定他們精讀兩本篇幅不長的經典著作:一本是值分布理論的創建者、芬蘭數學家奈望林納(R. H. Nevanlinna)的《畢卡—波萊爾定理和亞純函數理論》,另一本是瓦利隆(G.Valiron)的《亞純函數的波萊爾方向》。楊樂和張廣厚在“認真鉆研這兩本書之后,而且通過查閱參考文獻,又閱讀了大量和這個方向相關的論文”,很快“掌握了這個方向的精華,進入了這個方向的前沿”,隨后不斷發表高質量的研究論文。
1976年5月3日至27日,美國數學家代表團前來訪問中國。他們回國后寫了一份長達115頁的訪華報告(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其中把楊樂和張廣厚的工作列為中國在純粹數學領域中最突出的兩項工作之一。報告說:“中國數學家在復分析方面最有價值的貢獻在于奈望林納理論方面,這些工作是數學所楊樂與張廣厚做的。世界上很多數學家在這一領域仔細地耕耘了半個世紀,它需要令人生畏的分析技巧。”國外同行驚訝楊樂和張廣厚在“文革”時期與外界的學術交流完全隔絕的情況下做出了世界一流的數學成果。其實這一方面是由于張、楊兩人的刻苦鉆研和奮力拼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熊慶來先生的正確引領下,兩人得以很快領悟函數論原創思想中的精髓,從而在此基礎上做出了重要的創新工作。
楊樂長期在北京這個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學習和工作,期間經歷了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和一系列體制改革的沖擊。粉碎“四人幫”之后,終于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科研體制得以恢復,后來又有深化體制改革的各種嘗試……本著“誠于做人”的中國文化傳統和現代科學家的“求真”精神,楊樂直言不諱地講述了他在那些運動中的所見、所聞和感受。上至世界聞名的數學大師,下至普通的大學生,無不在運動中接受考驗,甚至改變命運。數學的發展方向,也隨著運動的起伏而在不斷地改變和調整。在體制改革的浪潮中,不同的人因不同的利害關系而采取了不同的態度。
通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了數學家們在現實生活中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數學數十年來曲折發展的道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數海滄桑——楊樂訪談錄》這本書會幫助后輩中國數學家和科學事業的管理者少走彎路,從而能更好地推動中國早日成為世界數學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