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君 闞曉陽
摘要:目的:分析重癥監護病房患者采取風險管理,對醫院感染風險控制效果和價值。方法:取120例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為研究對象,抽簽分2組,各6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管理;觀察組行風險管理。結果:兩組相比,觀察組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風險控制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風險管理理念指導的干預,可降低感染發生率,提升醫院感染風險控制效果,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值得推廣。
關鍵詞:感染風險;重癥監護;風險管理;控制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910--01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提升,尤其是侵入性醫學操作,致使醫院感染成為非常嚴重的問題,同時醫院感染也成為了護理質量評估的主要內容[1]。重癥監護病房是危重癥患者聚集地,用于醫院集中加強治療危重癥患者的區域,該類患者病情都很嚴重,使用抗生素的種類較多且數量大,侵入性操作也多,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極易出現感染現象,所以要加強該場所的管理制度,降低感染發生概率。本文選擇風險管理理念進行干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資料時間:2019年1月-2021年6月;取120例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為研究對象,抽簽分2組,各60例。對照組男、女為32、28,年齡30~70歲,平均(54.68±9.22)歲;觀察組男、女為34、26,年年齡32~72歲,平均(54.81±9.23)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納入:(1)基本資料齊全;(2)可正常溝通交流;(3)不存在重要器官衰竭;(4)自愿參與本研究;(5)家屬簽訂同意書;(6)意識清晰。排除:(1)手術失敗;(2)語言障礙、認知障礙;(3)精神異常或疾病;(4)意識混亂;(5)基本資料不完整;(6)配合依從性差。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管理,內容:加強病房巡視,定期消毒清潔病房,及時清理病房區域和走廊的垃圾,嚴格按照規定清除使用過的醫用物品;減少患者家屬探視次數以及人流量,避免感染;保持病房空氣流通,控制溫度和濕度,觀察患者病情狀態,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觀察組給予風險管理,內容:包含4個階段,分別為風險處理、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效果評估,其中風險評價結果為主要依據,具有措施:(1)在進行風險管理之前,安排感染管理科室對重癥監護病房的醫護人員展開相關培訓,并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其成員包含感控醫師和護理人員、科室主任、護士長組成。在風險管理理念指導下,回顧性分析和判斷重癥監護病房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潛在危險因素以及風險,界定相關感染的人群和高危環節,遵循失效模式確定醫院感染管理的風險水平,制定針對防控計劃和方案,由護士長和科室主任督促醫護人員落實防控措施,并由專門感染管理科不定期抽查和監督,通過循環模式改進和完善防控措施。(2)加強考核和培訓,定期開展專業知識講座,加強醫護人員消毒劑使用水平和消毒規范,醫護人員需通過考核后方可繼續工作,未通過考核的人員需暫停和患者接觸,繼續進行培訓,指導考核通過。(3)為患者建立舒適的治療環境,在基礎護理基礎上加強消毒清潔次數和頻率,定期開窗通風,隔離院內感染或傳染性患者,需要重復使用的醫用物品消毒滅菌合格后才能再次使用,例如濕化器、氧氣吸入、呼吸機管道等。同時需加強患者管理,及時更換床單被罩保持皮膚清潔,觀察患者口腔黏膜的顏色,評估飲水情況,針對機械通氣患者需促進排痰,采取半臥位減少胃容物返流,降低感染發生概率。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感染發生情況,包含肺部、泌尿、切口、血液感染。
(2)統計感染控制總有效率;顯效:感染率大幅度降低,無升高風險。有效:感染率幅度下降較為明顯,偶爾有感染例數增加。無效:以上所述均無變化或改善。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行t檢驗、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感染情況比較[n(%)]
對照組60例,其中血液感染2(3.33)例,肺部感染5(8.33)例,泌尿感染3(5.00)例,切口感染5(8.33)例,總感染率14(23.33)例;觀察組60例,其中血液感染0例,肺部感染1(1.66)例,泌尿感染0例,切口感染0例,總感染率1(1.66)例;兩組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顯著(=12.876;p=0.000),(P<0.05)。
2.2兩組感染控制效果對比[n(%)]
對照組60例,其中顯效28(46.66)例,有效15(25.00)例,無效17(28.33)例,總有效率43(71.66)例;觀察組60例,其中顯效51(85.00)例,有效7(11.66)例,無效2(3.33)例,總有效率58(96.66)例;兩組患者醫院感染風險控制效果差異顯著(=14.069;p=0.000),(P<0.05)。
3 討論
醫院感染會影響患者恢復速度,浪費醫療資源,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據調查,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發生率高于普通病房,其護理質量較低,直接影響了醫院感染控制的效果[2]。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與呼吸機管道消毒不到位、導尿管護理不到位等因素相關。
風險管理是指對潛在危險因素以及客觀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識別,及時采取相對應預防措施的過程而形成,是在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或偏差出現之前得到避免,屬于有效且預防性高的管理模式。本文研究表明,觀察組感染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得,風險管理理念下展開感染控制,可降低感染的發生概率,促進控制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理念指導的干預,可降低感染發生率,提升醫院感染風險控制效果,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邱振玲. 手術室護理管理對外科手術患者院內感染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 2019, 14(11):182-184.
[2]李穎, 朱鐳, 鄧麗霞,等. 醫院感染管理風險評估工具管理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院內感染的體會[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9,19(1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