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忠 高焱
摘要:抗菌藥物對于治療諸多細菌感染性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通過觀察實際情況可知,近年來抗菌藥物存在較大的濫用情況,不僅無法對感染性疾病實施良好治療,甚至還會導致細菌產生較強的耐藥性,從而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
關鍵詞: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管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R9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910--01
臨床中抗菌藥物具有較高的使用頻率,盡管國家多年以來對抗菌藥物臨床使用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但仍然有少部分臨床醫務人員缺少對抗菌藥物的了解,導致抗菌藥物濫用情況時有發生,從而導致部分患者無法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良好、科學的管理成為確保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關鍵[1]。通過分析顯示,防止耐藥菌株的產生、降低藥物不良反應,使患者用藥安全、有效、經濟、合理是抗菌藥物應用管理的核心,為此本研究將對上述內容進行相應的論述。
1.需要依據患者病情、病原菌種類及抗菌藥物特點有針對性使用抗菌藥物
使用抗菌藥物的關鍵在于患者需要有明確的感染指征,一旦確診為細菌感染,則需要及早實施細菌學檢查,進行藥敏試驗,并根據細菌藥敏試驗結果為患者選擇使用對細菌敏感度高的抗菌藥物。對于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臨床醫生應首選敏感、窄譜及廉價的抗菌藥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長期大量使用該類抗菌藥物;抗菌藥物的局部應用應盡量避免,分析原因在于較易導致患者出現細菌耐藥情況的發生,從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療與康復[2]。對于病毒感染與不明原因的發熱癥狀而言,在排除并發細菌感染外,則不適宜為患者選擇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對于存在輕度感染與中度感染的患者而言,則可優先選擇使用口服抗菌藥物,但對于重癥感染的患者而言,則需要對患者實施序貫療法進行治療,以便能夠有效的減少醫療費用,提高治療效果,避免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對于重癥細菌感染、混合感染患者而言,若未能夠確定病原體種類,則長時間的治療較易導致患者出現細菌耐藥情況,需要采取聯合應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近年來隨著諸多抗菌藥物種類的不斷增加,醫院藥劑科的工作人員需要在醫院內加強宣教,做好充分的新藥宣傳工作,以便能夠使醫院里的醫護人員均能夠對新藥的進行了解,從而能夠達到安全、有效、經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目的[3]。
2.需要嚴格按照抗菌藥物的作用特點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
不同的抗菌藥物具有不同的抗菌作用特點與體內過程。經臨床分析研究顯示,抗菌藥物的抗菌活性、作用的強度與血藥濃度存在較大的關聯,可分為濃度依賴性和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上述分類為不同的抗菌藥物的給藥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對于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而言,藥物能夠持續長時間的抗菌活性,目前臨床中該類藥物包括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兩性霉素B與甲硝唑等,首劑效應是該類藥物的主要特點,因此若能夠提升使用藥物的濃度,則能夠使臨床效果得到顯著的提升[4]。對于氨基糖苷類藥物而言,相比于分次用藥方式,每日用藥1次則能夠有效的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于β-內酰胺類、林可霉素類、紅霉素等大部分大環內酯類及利奈唑胺等藥物而言,主要歸屬于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通過分析顯示,血藥濃度高于最低抑菌濃度(MIC)的時間是決定這類抗菌藥物療效的關鍵性指標,為有效提升抑菌或殺菌效果,抗菌藥物血藥濃度高于MIC 時間的臨界值為40%,一般當藥物濃度達到40%-50%時,則可獲得良好的殺菌效果,當藥物濃度達到60%-70%時,則能夠獲得滿意的殺菌效果。但通過實踐與研究顯示,若未能夠予以正確的給藥方式,則不僅無法獲得滿意抑菌殺菌效果,同時可能對細菌產生選擇變異,導致耐藥變異菌生長,使其逐漸占據菌群的支配地位。因此為避免細菌耐藥性的發生,應增加每日給藥次數,延長血藥濃度高于MIC的時間。
對于時間依賴性且抗菌活性持續時間較長的抗菌藥物,需要適當的延長給藥間隔時間,也可通過提升用藥劑量而使臨床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升,該類藥物主要包括碳青霉烯類、阿奇霉素、糖肽類、唑類等抗真菌藥物。用藥方案的目標是延長藥物與細菌的接觸時間,并允許藥物濃度在給藥間隔的相當大的時間區間低于 MIC時間。
3.對待特殊人群需謹慎用藥
通過臨床觀察顯示,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臨床特征,因此需要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使用具有針對性強的抗菌藥物,以便能夠有效的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對于老年人與兒童而言,在為其用藥前需要嚴格準確計算用藥劑量,以避免發生藥物使用過量而發生的不良情況[5]。對于喹諾酮類藥物而言,原則上低于18歲的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禁止使用,分析原因在于喹諾酮類藥物對幼年軟骨細胞的增殖會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抑制作用會逐漸減弱,同時所有喹諾酮類藥物的結構中,3、4位為羧基和酮羰基,極易與鈣、鎂、鐵、鋅等金屬離子結合而形成螯合物,使體內的金屬離子流失,誘發骨骼缺鈣的不良情況,因此需要禁止兒童使用喹諾酮類藥物。同時該類藥物能夠與鐵形成螯合,較易誘發貧血的不良反應。對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需要禁止使用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藥物,并且對第一代頭孢菌素需要謹慎使用。喹諾酮類藥物可延長QT間期,誘發心律失常、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等不良反應的產生。這種心臟毒性與用藥劑量有關,與性別也存在較大的關聯,相比于男性,女性更易發生QT間期延長,其中以司帕沙星QT間期延長時間最長,因此對于老年心臟病患者而言,需要謹慎使用司帕沙星藥物。
4.總結
抗菌藥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殺菌效果,但由于抗菌藥物種類較多,不同藥物又具有同的特點,加之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的體征與耐受能力,因此需要加強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管理,以便能夠使患者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降低藥物不良反應,避免細菌耐藥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吳琳娜,周林.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管理工作的經驗總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0,13(14):133-134.
[2]鄧樹強,陳彩瑜.探討醫院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中藥劑科的作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09):157-158.
[3]劉超,王友俊,許雷.藥劑科在醫院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中的作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9,10(0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