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盟 李雪蕾

摘要: 目的:探討乳腺葉狀腫瘤的超聲聲像圖特征及病理特點,提高診斷水平。方法:回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1月期間在本院經手術切除后病理證實的35例乳腺葉狀腫瘤患者,探討其超聲聲像圖特征,并與其病理特點進行對照分析。結果:35例乳腺葉狀腫瘤患者中,良性28例、交界性7例。乳腺葉狀腫瘤超聲聲像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表現為內部回聲為低回聲、分葉狀形態、邊界清、邊緣光整、回聲不均勻,內部多可見短線狀強回聲、后方回聲增強及豐富的血流信號。結論:超聲對乳腺葉狀腫瘤的診斷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關鍵詞: 乳腺;葉狀腫瘤;超聲檢查;病理
【中圖分類號】R445.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910--01
乳腺葉狀腫瘤是一種罕見的乳腺腫瘤,占乳腺腫瘤的0.3-1.0%[1],在乳房上皮腫瘤中占2.0-3.0%,且多數病例為良性。乳腺葉狀腫瘤聲像圖與其余類型的乳腺良、惡性腫瘤有許多類似之處,因此術前較難對其進行明確診斷。本研究回顧分析35例在本院經手術證實的乳腺葉狀腫瘤患者聲像圖特征,以提高超聲診斷乳腺葉狀腫瘤的準確率。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21年1月期間在我院門診及住院進行乳腺手術并經病理證實為乳腺葉狀腫瘤的35例患者,對其聲像圖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5-53歲,平均年齡為44.6±5.9歲。患者以臨床發現乳腺腫塊來就診。其中診斷前腫塊迅速增大者5例,原位復發者2例。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PHLIPHS-IU22(線陣探頭頻率5-12MHz)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乳腺超聲檢查。囑患者采取仰臥位,雙手上舉置于頭部兩側,充分暴露乳房。對乳腺各象限進行系統掃查,掃查過程中注意不要遺漏檢查區域,對病灶進行多切面掃查,觀察病灶特征:大小、回聲、形狀、邊界、邊緣、有無鈣化、內部及后方回聲。使用彩色多普勒(CDFI)觀察病灶內部及周圍的血流分布情況,同時利用脈沖頻譜多普勒(PW)獲取其頻譜,測量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及阻力指數(RI)。
2 結果
本研究35例葉狀腫瘤患者中,左側乳腺20例、右側乳腺15例。超聲診斷結論提示物理性質診斷29例、做出病理診斷6例。病理結果中,良性28例、交界性7例。35例腫塊中最大者53×49×22mm,最小者14×13×15mm;內部回聲為低回聲者35例,其中5例內部可見無回聲區;形態不規則者15例且13例呈分葉狀者,形態欠規則者10例、形態規則者10例;邊界清晰者30例;邊緣光整者28例;無1例有微鈣化,21例腫塊內可見條狀高回聲;內部回聲不均勻者33例;后方回聲增強者35例;32例內部和(或)周邊可探及血流信號,Vmax: 4.5-20cm/s,RI :0.43-0.79(圖1-2)。
3 討論
乳腺葉狀腫瘤是由上皮成分和間葉成分組成的一種雙向分化的腫瘤,它介于腺纖維瘤與間質肉瘤之間,根據其細胞異型性、細胞豐富程度、核分裂數及邊界浸潤情況將其分為良性、交界性、惡性3類。1838年,Muller首次報道該病[2],因其形態具有多樣性,多年來,學者們對其命名及分類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爭議。1981年,WHO根據該腫瘤切面囊狀、分葉狀的特殊外觀而將其命名為葉狀囊肉瘤,但此名字容易造成該腫瘤均為惡性的誤解,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3]。2003年,WHO根據該腫瘤大多為良性、容易局部復發的生物學行為將其更名為葉狀腫瘤[2]。
本研究中,35例腫塊中最大者53×49×22mm,最小者14×13×15mm。其中腫塊小于3cm者占49%(17/35),BI-RADS分級中分為4A級者3例,3級者14例且其中1例考慮為纖維瘤,病理證實其中15例為良性,2例為交界性,但是術前1例考慮為纖維瘤的腫塊病理證實為交界性葉狀腫瘤。腫塊超過3cm者占51%(18/35),BI-RADS分級中分為3級者4例并且考慮為纖維瘤,4A級者8例,4C級者6例,術后病理證實其中13例為良性,5例為交界性。分析誤診原因可能為:乳腺葉狀腫瘤發生率低,檢查者對其聲像圖特征認識不準確;并且小體積葉狀腫瘤與纖維瘤在大部分聲像圖特征上互相重合,干擾術前診斷。但是,當小體積腫塊在短期隨訪中出現體積迅速增大者,應當高度警惕是否為葉狀腫瘤。
葉狀腫瘤內部回聲常表現為低回聲,回聲不均勻,偶見無回聲暗區[4]。本研究中,35例患者乳腺腫塊均呈不均質低回聲,28例表現為良性,7例表現為交界性;5例腫塊內部可見無回聲區,并且病理證實為交界性葉狀腫瘤。并且,腫瘤的形狀多為分葉狀或者橢圓形。本組35例患者中,形態不規則者15例,其中13例呈分葉狀且均為良性,2例為交界性;形態欠規則者有10例,7例為良性,另3例為交界性;形態規則呈橢圓形者10例,其中8例為良性,2例為交界性。在超聲檢查中,多數乳腺葉狀腫瘤的邊界清楚、邊緣光整。本組35例葉狀腫瘤患者中,邊界清晰者28例;邊緣光整者28例,其中24例病理證實為良性,4例為交界性。邊界不清、邊緣不光整者7例,4例為良性、3例為交界性。微鈣化是乳腺惡性腫瘤的重要征象。但是,葉狀腫瘤幾乎不伴有微鈣化的發生,葉狀腫瘤內部常常出現短線狀強回聲。本研究中,無1例伴有微鈣化;21例腫塊內部可探及短線狀強回聲,其中18例為良性,3例為交界性。這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5-6],乳腺腫塊回聲不均,內可見液性暗區,后方回聲增強,是葉狀腫瘤的聲像圖特征,同時結合腫塊大小,患者年齡,可以進一步有助于診斷。
既往研究表明,乳腺腫塊后方回聲衰減是乳腺惡性腫瘤的另一重要征象。但是,腫塊后方回聲增強在乳腺良惡性腫瘤中都可出現,無明顯的特異性。本研究中,35例葉狀腫瘤患者的腫塊后方回聲均增強,其中,28例表現為良性,7例表現為交界性。這說明乳腺惡性腫瘤后方回聲衰減的一般規律在葉狀腫瘤中不適用。本研究中,33例腫塊內部和(或)周邊可探及血流信號, Vmax在4.5-20cm/s之間,RI在0.43-0.79之間。有研究者指出[7],當腫塊呈分葉狀、邊界清并且血流信號有特征性表現(RI>0.70, PI>1.3或Vmax>15cm/s)時提示為葉狀腫瘤。但本研究因樣本較少,且血流信號參數出現了許多重疊,目前尚未得到類似結論。
葉狀腫瘤重要的術后特征為局部復發率高。本研究中復發者有2例,均為局部復發,兩次手術病理證實均為良性。有文獻報道[8-9],所有組織類型的葉狀腫瘤的總體復發率高達40%,良性葉狀腫瘤局部復發者多見,交界性與惡性葉狀腫瘤多為血行轉移,淋巴轉移者罕見。早期準確診斷、手術陰性邊緣切除降低術后復發率是治療的關鍵。
綜上所述,葉狀腫瘤的超聲誤診率雖然較高,但是總結發現,葉狀腫瘤仍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表現為內部回聲為低回聲、分葉狀形態、邊界清、邊緣光整、回聲不均勻,內部多可見短線狀強回聲、后方回聲增強及豐富的血流信號。臨床特征中的腫瘤生長速度及患者的年齡也可以作為診斷依據。但是,超聲難以對其良惡性進行鑒別診斷。必要時,可以利用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術、手術石蠟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進行進一步明確診斷及鑒別其良惡性,降低誤診率。同時,本研究樣本較少,缺乏惡性葉狀腫瘤病例,今后應當擴大樣本進一步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Guerrero M A, Ballard B R, Grau A M.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case report of stromal overgrowth[J]. Surgical Oncology, 2003, 12(1):27-37.
[2] Zhou Z R, Wang C C, Yang Z Z, et al. Phyllodes tumors of the breast: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factors related to recurrence.[J]. J Thorac Dis, 2016, 8(11):3361-3368.
[3] 闞秀. WHO腫瘤病理學 遺傳學分類——乳腺腫瘤組織學分類(2003)[J]. 診斷病理學雜志, 2004(3):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