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平


摘要:目的:就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及對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影響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選人員均選自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予以腰硬聯合麻醉。結果:經相應麻醉處理后,患者手術順利完成,術后恢復呈良好趨勢。結論:針對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而言,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均是常見麻醉方法,但相比之下后者的應用優勢更加明顯,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全麻;髖關節置換術;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general anesthesia and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for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Methods: The selected personnel were selected from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ip replace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20 to July 2021, and were given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Results: After the corresponding anesthesia treatment, the patient's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nd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showed a good trend.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general anesthesia and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are common anesthesia methods, but the latter has more obvious advantages in application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general anesthesia; hip replacement; effect
【中圖分類號】R816.8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910--01
在臨床中,髖關節置換術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骨科手術,作用主要體現于矯正關節畸形、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等方面,多見于老年患者,但受患者年齡、機體功能退化嚴重等因素的影響,對麻醉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合理的選擇麻醉方法,可為手術及其預后效果提供保障。本文主要就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及對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影響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人員均選自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40例),基于單盲法的前提下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20例)。其中,對照組男女例數分別為13例、7例,年齡區間為52至68歲;觀察組男女例數分別為12例、8例,年齡區間為51至68歲。已將合并其他嚴重疾病、精神異常、資料不全的患者排除。研究開始前,患者及其家屬均提前知曉了有關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患者的一般資料實施對比、分析,呈現的差異不明顯(P>0.05)。
(2)方法
對照組實施全身麻醉,主要內容:給予患者靜脈全身麻醉誘導,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依次給予患者射咪達唑侖、芬太尼、阿曲庫銨、依托咪酯,劑量分別為0.15至0.2mg/kg、3至4ug/kg、0.7至0.9mg/kg、0.15至0.2mg/kg,待患者的肌肉呈松弛狀態后,就可對其實施氣管插管,以達到機械通氣的目的,術中持續泵注丙泊酚,劑量為3至6mg/(kg.h),之后密切觀察患者的肌肉松弛狀態,間斷給予阿曲庫銨和芬太尼。觀察組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操作內容:指導患者取健側臥位,在L2-3,抑或是L3-4間隙予以硬膜外及蛛網膜下腔穿刺處理,觀察到患者腦脊液回流正常后,給予0.25%布比卡因,劑量為5mg,確保在30秒內靜注完成;朝頭部置入3厘米硬膜外導管,患者此時需保持側臥位狀10分鐘,合理調整麻醉平面,確保為T10以下,之后在基于手術麻醉效果的前提下,適當的增加藥物劑量。
(3)觀察
在兩組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不同麻醉處理后,注意對患者各指標的觀察,包括麻醉起效時間、用藥劑量等,觀察患者術后有無不良反應,仔細記錄。
(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軟件完成研究中所涉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計數資料的檢驗則分別由t、X2完成,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各指標情況
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腰硬聯合麻醉后,觀察組患者手術順利完成,各指標呈良好趨勢,相比之下對照組情況則相對較差,經組間比較呈現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并發癥
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腰硬聯合麻醉后,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較低,進一步促進了其生活質量的改善,相比之下對照組情況則相對較差,經組間比較呈現的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討論
針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而言,其往往會產生明顯的疼痛感,具備術中出血量多等特點,且考慮大部分老年患者往往有合并慢性基礎性疾病,循環、呼吸功能較差,術中極有可能發生不良癥狀,為確保手術的順利、安全進行,合理的選擇麻醉、藥物等就顯得尤為重要,是規避應激反應、預防并發癥出現的關鍵[1]。全身麻醉、腰硬聯合麻醉均是常見的麻醉方法,其中全身麻醉術中鎮痛、鎮靜效果明顯,但對于氣管插管和手術刺激而導致的應激反應則不能完全進行抑制。同時,受氣管插管的影響,為將全麻患者的各生命體征控制在平穩狀態,麻醉藥物用量往往較大,這就會干擾心率、平均動脈壓,這還會延長患者的自主恢復時間。硬膜外麻醉是常見的一種麻醉方法,由于很難把控麻醉平面及用藥劑量,故極有可能出現不良事件,如麻醉阻滯不全等,當患者血壓波動較大時,就會引發相應的麻醉風險,如麻醉中毒,抑或是全身脊髓麻醉等。腰麻的優勢主要體現于起效迅速、麻醉潛伏期短等方面,但安全性較低,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呼吸及循環功能,對于老年患者不適用,而硬膜外麻醉雖然誘導時間較長,且起效較慢,但能夠分批次的小劑量用藥,可進一步對麻醉效果進行確保,且在減輕循環功能影響方面也發揮著積極的意義,將兩組方式進行聯合,可將兩者的共同優勢充分的體現出來,不僅可滿足麻醉需求,且還有效的降低了麻醉危險性,用于到老年手術中,有利于促進患者耐受性的提高[2]。
與全身麻相比,腰硬聯合麻醉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中的優勢主要體現于以下內容:首先,針對老年患者而言,其具備免疫功能退化嚴重、耐受性差等特點,與年齡較低的患者相比,應用麻醉藥物后收到的損傷往往較大,故對麻醉方法的安全性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基于全麻及腰硬聯合麻醉原理的前提下來說,其中腰硬聯合麻醉可更好地滿足相關要求。其次,全麻的實施主要是經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直接性阻滯,能夠明顯的對患者痛覺感受進行醫治,但受組織部位特殊性及患者耐受度差等因素的影響,麻醉呈中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及周圍組織損傷風險就較高。而腰硬聯合麻醉則有效的規避了這一不足,通過阻滯脊神經根,不僅能夠產生明顯的麻醉效果,且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損傷。最后,一般而言,高齡患者新陳代謝呈明顯減慢趨勢,加之麻醉藥物的刺激,其骨折愈合時間往往較長,腰硬聯合麻醉方法的應用,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負擔,與全身麻醉相比,術后恢復速度較快。
此外,對于術中血壓波動劇烈的患者,就需重視對其循環系統穩定的維持,可予以多巴胺持續泵入處理,抑或是氣管插管等;如若圍術期患者的血壓呈異常上升趨勢,就可使用烏拉地爾、尼卡地平,此類降壓藥物均有起效快、作用時間段等特點,可快速的糾正患者的血壓水平,且對于預后效果的改善也起著積極的意義。通過本研究發現,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腰硬聯合麻醉后,觀察組患者手術順利完成,各指標呈良好趨勢,相比之下對照組情況則相對較差,經組間比較呈現的差異明顯(P<0.05);應用腰硬聯合麻醉后,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較低,進一步促進了其生活質量的改善,相比之下對照組情況則相對較差,經組間比較呈現的差異明顯(P<0.05)。說明,針對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而言,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均是常見麻醉方法,但相比之下后者的應用優勢更加明顯,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繼東.觀察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J].智慧健康,2019,5(34):191-192.
[2]吳明.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農村衛生,2019,11(1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