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大新縣人民醫院,廣西 崇左,532300)
牙在頜骨內由于位置不當,無法萌出到正常咬合位置,進而形成阻生齒,最常見的為阻生齒是下頜第三磨牙,其次為上頜第三磨牙與上頜尖牙。由于阻生齒和覆蓋其上方的牙齦之間易藏污納垢,滋生細菌,進而誘發齲壞、口臭等癥狀,當機體免疫能力低下時,可誘發炎性反應[1]。下頜阻生齒拔除術是口腔診室應用率較高的手術方案之一,但手術操作易對軟組織、骨組織等產生損傷,進而誘發術中與術后出血、疼痛等一系列并發癥,這對患者機體康復與舒適性非常不利,開展相關預防措施,優化診療方案非常重要[2-4]。因此,本文就針對預防下頜阻生齒拔除術并發癥的進展實施綜述,希望可予以臨床相關研究者一點參考信息。
阻生齒牙冠周邊的牙齦易反復發炎、持續性疼痛,若病情嚴重還可導致臉頰腫脹、張口困難、高熱以及頜下淋巴結腫大。阻生齒可誘發齲壞、牙齒松動以及牙槽骨吸收等癥狀。
常見有垂直、水平、前傾與舌向等。
高位:高于或平于鄰牙牙冠平面。低位:低于鄰牙牙頸部為低位。中位:介于高位與低位中間。
實施口腔清潔時,下頜阻生齒不易被清理,局部衛生狀況較差,進而導致牙冠周邊牙齦發炎,形成冠周炎。下頜阻生齒萌出后可導致病變,若不盡早就診,可導致繼發間隙感染、張口困難以及面部腫痛。
由于口腔衛生清潔不到位,下頜阻生齒易形成齲洞,進而誘發疼痛。
下頜阻生齒與鄰牙之間存在較小的縫隙,導致食物殘渣留存,進而增加鄰牙齲壞、牙周炎情況出現。
先對下牙齒狀況進行觀察,并實施拍片檢查,確診為下頜阻生齒后,分析手術風險,符合手術指征后,告知患者與家屬相關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實施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選擇口內注射法,并在阻生齒周邊實施局部浸潤注射麻藥。麻醉3-5min 后,患者半側舌與同側下唇口角區處于腫脹、麻木狀態,刺激后無疼痛感,但仍有感覺,對于仍存在痛覺情況,可追加麻醉藥物。
將局部牙齦切開,翻瓣阻生齒,牙鉆分牙,噴水冷卻阻生齒部位,并及時將水吸走。操作時,告知患者張大口,鼻子呼吸,若存在不適可舉手示意。對于無軟組織覆蓋情況,無需操作此步驟。
年齡患者阻生齒的阻力較小,可快速拔出,針對阻生齒阻力較大情況需實施敲擊操作,進而確保阻生齒拔出的順利性。但,在敲擊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患者機體不適,需安撫患者的情緒。
操作醫師對阻生齒的完整度、拔牙窩情況進行全面觀察,無任何問題后實施沖洗縫合。告知患者咬紗卷進行止血,30min后觀察是否停止出血,無出血再將紗卷取出。孫文斌[5]等研究者在文中指出:微創拔出下頜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具有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以及患者機體疼痛程度輕等優勢性,值得在臨床推廣與應用。也有相關研究者認為:對于下頜阻生智齒選擇微創技術拔牙,治療安全性高,治療時間短,疼痛程度低,治療效果確切,值得推廣[6]。
出血:開展下頜阻生齒拔除術期間,易發生出血量較大情況,應先預防全身因素而誘發的出血,對患者的出血史、拔牙史等方面進行了解,詢問患者家族史,并對患者當前用藥情況進行分析,規避可能誘發持續性出血的藥物。針對術中出血量較大情況可及時實施加壓止血、結扎止血等操作。見秀頎[7]等經研究所得結論為:下頜阻生齒拔出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機率較高,建議選擇相對應預防措施,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確保患者機體舒適性。
神經損傷:下頜阻生齒拔除術操作過程中,易對患者的下牙槽神經、舌神經產生損傷。由于舌神經在磨牙預后區緊貼下頜骨舌側骨板,舌側骨板偏薄,受外力影響發生劈裂機率較高,建議手術切口選擇接近頰側。下牙槽神經一旦受損,可引發下唇與頦部出現感知異常情況,為避免此情況,開展下頜阻生齒拔除術前一定要通過影像學檢查,觀察牙根與下頜管情況,進而減低對神經損傷。魏曉暉[8]在文中表明:針對下頜阻生齒拔除術45 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予以45 例頜阻生齒拔除術患者開展綜合護理,從而得出:開展綜合護理可改善患者術后面部腫脹狀況,減低相關并發癥出現,還可構建良好護患關系,進一步提高治療安全性,符合臨床需求。
疼痛:為進一步保證下頜阻生齒拔除術治療安全性與有效性,在治療前先予以患者非甾體抗炎藥,并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安撫其焦慮、煩躁等情緒,進而減低應激反應發生。彭燕[9]等通過臨床驗證總結出:對于下頜阻生齒拔除術患者實施安全護理路徑可縮短治療操作時間,減低術中出血量,控制下頜阻生齒拔除術并發癥,提高患者對臨床醫護人員工作認可度。陸璨[10]等認為:予以下頜阻生第三磨牙患者實施微創拔出治療,既可縮短拔牙手術時間,還可減低對軟組織損傷,術后疼痛程度較輕,控制相關并發癥出現,治療效果與安全性較為理想。
干槽癥:下頜后牙發生干槽癥機率較高,也是下頜阻生齒拔除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將下頜阻生齒拔出后,在牙槽窩部位放置碘仿明膠海綿,應用復方氯已定含漱液也可對干槽癥有一定緩解作用。由于復方氯已定含漱液中含有甲硝唑與氯已定,前者對厭氧桿菌、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后者對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等可達到較為理想的消滅效果。嚴俊[11]等在文中表明:術后應用明膠海綿填塞處理,而且與貝復新聯合應用對干槽癥有一定預防效果。孫蕾[12]等認為:充分考慮患者的年齡、下頜阻生齒情況、解剖結構、牙根與下頜管位置等,評估風險,從而制作全面、個性化手術方案,進而可減低血腫、干槽癥等并發癥出現。
術后出血:下頜阻生齒拔除術后出血可分為繼發性與原發性,出血原因多與局部因素有關,比如壓槽窩內殘留炎性肉芽組織、軟組織撕裂、牙槽突骨折、壓槽內小血管破裂以及血凝塊保護不當等。同時,下頜阻生齒拔除術后及時將移位的軟組織與牙槽突出復位,搔刮壓槽窩內的肉芽組織,并告知患者拔牙后相關注意事項[13]。
術后腫脹與張口困難:腫脹與張口困難可影響患者進食,這兒降低其日常生活水平,還可導致患者出現煩躁、壓抑等情緒,為預防術后腫脹與張口困難,可應用氟美松,其屬于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改善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腫脹狀況,還可局部注射地塞米松與替硝唑的混合液,改善腫脹程度,進而緩解張口困難情況[15]。
術后疼痛:術后做好抗感染措施、對牙槽窩內的血液等組織液進行引流可有效改善術后患者口腔疼痛程度。有研究者認為:實施下頜阻生齒拔除前、后予以患者地塞米松,可減低術后疼痛等并發癥[15]。
下頜阻生齒拔除術中與術后可誘發出血、疼痛等并發癥,而做好相關預防措施可有效控制,而持續性優化預防并發癥方案是日后臨床醫學研究者主要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