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淑君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埌東醫院,廣西 南寧,53002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常見癥狀包括惡心、腹脹、嘔吐、食欲下降、噯氣等,癥狀反復發作會嚴重降低進食與消化功能,影響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臨床主張對癥用藥治療,以經驗性治療為主,用藥目標旨在減輕癥狀,但臨床尚未研究出特效藥物[1-2]。因我國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此社會背景下我國兒童飲食內容選擇性更加豐富,選擇更多,但大部分家屬缺乏專業的兒童營養知識,食譜雜亂,且因過分溺愛可能導致兒童挑食、偏食現象,使得FD 發生率逐漸上升,影響兒童發育,因此早期診治是減輕疾病造成不良影響的關鍵措施[3-4]。
小兒FD 的病因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p)有關,患病后兒童會合并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腹部飽脹表現,以動力障礙型FD為高發類型,會影響胃排空功能,因此臨床上對有指征的兒童檢測HP,針對陽性結果的患兒給予藥物根除治療[5-6]。患兒體內血漿食欲刺激素水平低下與胃部運動功能障礙關系密切,故臨床需重點監測FD 患兒食欲刺激素水平,根據結果幫助判斷胃動力功能[7]。通常情況下兒童學習壓力大,心理負擔過重,導致大腦高壓,同時父母婚姻狀態也會對兒童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如父母離異情況下兒童心理壓力大,如長時間發展則會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影響胃腸激素分泌,產生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疾病,由此可見為小兒FD 患者提供心理疏導、限制飲食,限制攝入零食與碳酸飲料意義重大[8]。同時小兒FD 患病與維生素A、C、胃黏膜肥大細胞胃電活動等因素關系密切,如人的胃電活動的構成為動作電位、胃慢波電位等,一般情況下胃電活動與胃收縮運動頻率、傳播速度、方向關系密切,而胃電活動之上即為動作電位,會產生強力的封閉式收縮[9]。胃電活動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胃電節律紊亂,影響正常的胃部收縮,因胃動力減弱后也會相應降低胃排空速度,因此針對小兒FD 患者需要檢查胃電圖以輔助治療[10]。
臨床診斷小兒FD 可通過臨床表現、超聲、體表胃電圖等方法綜合評估,FD 臨床表現以噯氣、腹痛、腹脹、厭食、惡心等為主,臨床診斷標準采取羅馬Ⅲ診斷標準,通常指患兒具有癥狀、且1 周發作次數≥1 次、持續時間≥2 個月,伴隨持續性的腹部不適表現,且排便后癥狀未明顯緩解[11]。臨床提出小兒FD的鑒別診斷需區別于兒童功能性腹痛綜合征及腸易激綜合征,3種疾病的共同點均伴隨明顯腹痛;但不同點在于FD 患兒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腸易激綜合征多在下腹部、兒童功能性腹痛綜合征多在中腹部;其中FD 患兒疼痛多為間斷性,而腸易激綜合征與功能性腹痛綜合征疼痛多為持續性[12]。
根據《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治專家共識》,通常采用標準三聯療法:奧美拉唑(0.6mg-1.0mg/kg/d,分兩次,餐前口服)+阿莫西林(50mg/kg/d,分兩次)+克拉霉素(15-20mg/kg/d,分兩次),一般療程為10-14 天。若青霉素過敏,則換用甲硝唑(20mg/kg/d,分兩次)。奧美拉唑屬于常見的質子泵抑制劑(PPI),藥物作用機制指可逆性結合H+-K+-ATP 酶,降低酶活性,阻止胃壁細胞內的H+進入管腔,降低胃酸分泌量。阿莫西林用藥后可有效清除Hp,抑制細菌增殖RNA 轉譯細胞壁蛋白,降低細菌的有絲分裂,保護胃腸道黏膜;克拉霉素用藥后可有效清除幽門螺桿菌,可保護胃黏膜,減輕炎性反應;3 種藥物聯合使用療效樂觀。同時還可以嘗試微生態制劑如猴頭菌與雙歧桿菌,猴頭菌提取物顆粒和雙歧桿菌可有效抑制Hp 生長,達到控制炎癥,改善癥狀的目標。
小劑量紅霉素干預:研究結果證明小劑量紅霉素(3mg/次,3 次/天,飯前口服,用藥一周)對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小劑量的紅霉素能夠有效和胃腸道平滑肌細胞當中的胃動素受體相結合,繼而形成胃動力作用[13]。 多潘立酮:指導患兒飯前口服多潘立酮,每次劑量<10mg,連續治療4 周,多潘立酮的作用機制指可通過適當方向與速度將胃部食物推送進腸道,加速食管蠕動速度,提高食管下部括約肌張力,改善癥狀。
常用助消化藥包括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等,藥物的主要成分包括阿嗪米特、胰酶,用藥目的是提高自身消化能力,因胰酶中具有淀粉酶、脂肪酶與蛋白酶,用藥后可促進吸收消化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14]。
中醫可利用四磨湯促進兒童胃腸道蠕動,促進胃腸平滑肌張力,改善胃腸道功能。
小兒FD 發病因素復雜且多樣,臨床治療包括單一用藥與聯合用藥等方式,可有效改善疾病癥狀,但聯合用藥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一用藥。
小兒FD 發病與胃十二指腸運動功能異常關系密切,胃電起搏是一種新型療法,近年來逐漸在臨床開展,治療目的是觀察胃電起搏治療對小兒FD 胃肌電活動與癥狀的療效,治療基本原理是利用外加電流驅動胃體起搏點,產生胃電活動跟隨效應,恢復異常胃電節律、波幅,幫助改善胃動力,改善癥狀,達到治療目標。由兒童學習壓力大、精神、家庭問題等因素引起的消化不良,需為小兒FD 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小兒FD 疾病發生后會對兒童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通過分析病因發現心理與生物等因素互相作用會導致小兒FD 發病,因此治療也需從生物、心理、社會等方面開展,通過單一或聯合藥物治療改善胃腸道功能,加速胃排空提高,提高治療效果;同時重視兒童飲食、營養等知識宣傳,提高兒童家長認知能力,為兒童生長發育階段提供健康合理的營養支持。臨床認為在未來小兒胃腸道疾病研究中仍然需要不斷深入研究,探究小兒FD 病因以及高效的治療方案。